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武威市旅游
武威市景点介绍
亥母寺遗址
亥母寺遗址位于武威凉州区新华乡缠山村西南的祁连山中。据乾隆《武威县志》“亥母洞,城南三十里,山上有洞,深数丈,正德四年修”的记载及出土物判断,该洞窟应开凿于西夏正德四年(1130)。1985年前后,当地农民在洞中挖出一大批西夏文、藏文文书和经卷,以及帛画、唐卡和绣花鞋等。1989年,武威市博物馆对已暴露的洞窟及窟前寺庙遗址进行了初步清理,又发现洞窟三个,洞窟中均发现有藏文经卷、残页、塔婆、瓦当等文物。特别是一号洞窟,除发现以上大批西夏文物外,还有各种泥质和石质造像、瓷器、铁器、藏文石碣、残碑、各种陶范、丝织物以及壁画残片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儿湾遗址
塔儿湾遗址位于武威市城南古城乡上河村东岸的山坡和一片台地上。历年来发现的瓷器种类繁多,釉色花纹多样。釉色有单一的白、黑、绿、酱、褐釉的;也有外白内黑、外黑内白等多釉色的;器型有罐、盆、壶、豆、瓶、碗、碟、盘、钵等;纹饰有白釉褐花、褐釉剔花、绘花、划花、刻花及九珍点等。仅此一地,已出土各种瓷器70多件,其中有高45-60厘米的褐釉剔花瓷罐及大型瓷碗(其中最大的一件口径为35厘米,高16厘米),为已发现的西夏瓷器中所罕见;另有一件褐釉剔花罐,已残,上有墨书西夏文,初步译为:“酝酿坛”、“毁”、“底严重倾斜”、“小”,从文字上看,该瓷器的出土地点可能是一处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家山遗址
郭家山遗址位于武威凉州区丰乐镇东湖村北约1公里处。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100米,文化层厚1.5-2.0米。从遗物判断,该遗址应属马厂类型。1974-1984年,当地村民集体挖堆积灰层作为肥料上地时,挖出大量的彩陶及红、灰夹砂陶罐。陶罐饰有堆塑纹和绳纹等。1990年以来,武威地、市博物馆先后几次进行调查,发现彩陶、纺轮、石刀、石斧等遗物。此外,还发现有汉代砖室墓葬。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威白塔寺遗址
白塔寺遗址位于武威市武南镇白塔村刘家台庄,始建于西夏以前,元、明、清重修、续建。是藏传佛教寺院遗址,是西藏喇嘛教名僧萨班的圆寂之处,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团结的象征。1998年调查并试掘,1999年对塔基作全面发掘,并试掘部分殿基,发掘面积共计1527平方米。1239年,元太宗窝阔台的皇子阔端驻凉州,为西凉王。其久攻西藏不克,故邀西藏喇嘛教萨迦派四祖萨迦·班智达来凉和谈。1247年,萨班作为西藏代表与阔端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凉州和谈”。至此,西藏归顺于元,使西藏结束了四百多年的0局面,正式纳入祖国版图。萨班居凉州白塔寺,并将其改建为藏传佛教寺院,使之成为凉州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莲花山塔
莲花山塔位于武威市凉州区松树乡松树村莲花山顶,亦称“镇妖塔”,占地面积33.2平方米。民国16年(1927年)武威大地震坍塌,民国21年(1932年)重修。是仿印度楼阁式古建筑建造的一座八角七级砖塔,现塔为八角七层,从下起第一、二、三、五层均设有小门,设门位置交错。每层置单檐,檐为砖叠涩跳出,每角装有风铃,至塔顶为陶制圆状刹。周长22米,直径6.5米,高21米,全以条砖叠砌,角角翘檐,挂有风铃,顶有陶制古刹,塔内塑有文殊师论菩萨像。原塔冠是生铁而铸,三面为佛像,内装佛经,人们称经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城堡魁星阁
王城堡魁星阁位于武威市凉州区大柳乡王城村二组,魁星阁建在3米多高的夯筑土台上。平面呈方形,面阔一间,进深周围出廊,为重檐歇山顶。第一层四围砌以青砖,墙体西侧有青石台阶。阁身包括第二、三层,按相应比例依次缩小,其结构与底层不同,为井框式木架结构,仅四柱与梁、枋相扣,起承重作用。四周有廊,重檐歇山顶聚台、楼、阁于一体,别具一格。第三层阁内有魁星神。第三层阁上悬挂有题为“魁星阁”三字的匾额。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岔口驿堡遗址
岔口驿堡遗址位于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华藏寺镇岔口驿村北15米处,堡址平面近似方形,围墙东西长约90米,南北宽约80米。墙体为夯土版筑,中间夹砂石、石块、石板,底宽4米,顶宽2米,高6米。西墙开门,宽约6米。女儿墙残高0.60--1米,有射孔。四角有墩,现仅存东北角墩。岔口驿曾为明代驿站,该遗址为研究我省境内明清时期驿站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8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贾坛故居
贾坛故居,位于武威市凉州区东大街古钟楼社区。贾坛,武威人,字杏卿。湖南长沙人,随家迁至武威,以擅长书法而知名。能书善画,酷爱金石文物,解放前后曾对保护武威文物作出过贡献。故居建于民国19年(1930年),东邻武威六中,南为区医院,西靠大云寺,北依武威酒厂。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30米,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该故居为土木结构,分内外两院,外院由街门,倒座和东西厢房组成。街门面阔一间,装板上有“望春长沙”字迹,倒座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出廊,厢房进深一间,面阔三间,前出廊。后院有垂花门,东西厢房和堂屋组成,堂屋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前出廊,为两层楼阁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陆氏民居
陆氏民居位于武威市凉州区东大街再就业市场院内,陆左汉住宅,陆左汉生卒,事迹不详。该院南北长20米,东西宽17米,占地面积约340平方米。建筑坐北向南,由街门楼、倒座、东西厢房、天井、堂屋及东西厢房组成,为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堂屋二层,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进深一间。倒座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堂屋二层,硬山顶式,前出廊,南为倒座,东西厢房,均出廊,前门墙木质装修,门、窗等做工精细,保存了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及艺术。后经修葺现保存较好。此院为凉州区境内保存较好的一处古民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氏民居
秦氏民居位于武威市凉州区金羊镇海藏村七组。该建筑坐北向南,南北长约96米,东西宽约80米,占地面积约7680平方米。庄墙高约12米。前后筑墩,辟南门,分内院和外院,内院为四合院布局。北为堂屋,二层楼,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硬山顶,前出廊;东西厢房各五间,硬山顶,前出廊;倒座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庄门石条砌筑,雕花。门楣题“味经遗范”,两侧对联“积善前程应远大,存仁后地自宽宏”,均为杏卿(即贾坛,为民国时期武威名人)书。该建筑整体保存完整,是研究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民居庄园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干城城址
干城城址位于武威市古浪县干城乡干城村,汉至清历代沿用。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39米,东西宽125米,面积1.7375万平方米。夯土版筑,坐西朝东,城址由门墩、城墙、女墙、瞭望墩、护城河等组成,东侧开门。城址地表散见有大量汉代灰陶片及西夏黑釉、豆绿釉瓷片等。1990年被古浪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城墙外侧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延伸3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坪山小沟遗址
坪山小沟遗址位于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东坪乡坪山村。遗址分布在小沟两侧的二、三级台地上,绵延相连,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300米,分布面积约12万平方米。遗址地表暴露有夹砂红陶、彩陶残片及人骨等。先后出土有石斧、石锛等生产工具及彩陶罐、彩陶壶等器物,从出土器物特征分析,属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1989年被天祝藏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遗址基准点为基点,向东、西各延伸150米,向南、北各延伸20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神庙
马神庙位于武威市古浪县大靖镇南关村,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占地面积755.58平方米,坐西朝东,由夯土台、大殿和2座厢房组成。大殿建在高1米的台基上,为单檐歇山顶式建筑,面阔三间,通长11米,进深三间,通宽10.6米,周围廊。大殿南北两侧有民国改建二层木楼,建筑形制相同。该建筑经历代修缮,保存了明至民国时期古浪县庙宇的建筑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是道教文化在当地传播的历史见证,是研究当地宗教史的实物资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威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位于武威市古浪县土门镇漪泉村,始建于清代道光元年(1821),占地面积737.04平方米,坐北朝南,院落南侧开门,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3.2米,东西宽22.2米。建筑群以大殿为中心,西侧为马神庙,东西有厢房各1座。大殿为单檐硬山顶建筑,面阔三间11.6米,进深三间9.3米,前出廊,大殿东西两壁残存清白複龙绘《三国演义》故事壁画约8.8平方米。西侧为马神庙,面阔一间,两侧厢房对称,各面阔三间。山陕会馆反映了山西、陕西商人在土门做生意的历史,是清代土门商贸发达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会馆文化、关帝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2005年被武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昌王和西宁王墓
高昌王和西宁王墓位于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石碑沟村。1973年和1984年,武威文物普查队前后两次调查。地面已无封土,均为家族墓,且有立碑,分别为“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简称“高昌王碑”)和“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简称“西宁王碑”)。1990年,在高昌王墓地发现1座砖室墓,出土有唐代海兽葡萄铜镜和元代白瓷豆4件、铜钟1件等遗物。高昌王碑青石质,碑残,蟠螭首,残高1.3米,宽1.9米,厚0.52米。碑身残高1.82米,宽1.73米,厚0.47米。碑阳汉文楷书36行,行残41字,碑阴为回鹘文,内容详细记载从巴尔术阿尔忒的斤到太平奴八代回鹘亦都护高昌王世系、事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磨咀子和五坝山墓群
磨咀子和五坝山墓群位于武威市凉州区新华乡缠山村和韩佐乡宏化村祁连山山前二级台地上,杂木河从南至北流过,磨咀子居河西,五坝山居河东,二者隔河相望,间距1千米。磨咀子墓区面积70万平方米。五坝山墓区面积120万平方米。磨咀子墓群于1955年发现。1955年和1959年,甘肃省博物馆先后进行三次发掘;2001年,2003年~2005年,甘肃省文物考古所等再次进行了发掘。磨咀子墓群墓葬密集,出土文物丰富。发现了马家窑文化的建筑址、窑穴和大批汉墓。出土了大量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与马厂类型的彩陶。两汉墓葬0土了以《武威汉简》、《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书令》为代表的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旱滩坡墓群
旱滩坡墓群位于武威市凉州区西南沿祁连山北麓的台地上,跨柏树、松树、西营3乡镇,面积2000万平方米。1972年发现,1975年、1984年武威地区文物部门先后进行了发掘、清理。1985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发掘。墓葬时代分别为东汉、魏晋、十六国前凉等。汉墓部分地表无封土,部分有圆形小土堆。大部分为带有斜坡墓道的土洞墓,砖墓较少。汉墓中1972年曾出土医药汉简92枚(即“武威医简”),1988年在东汉土洞墓0土了完整的鸠杖一根,同时出土17枚王杖律令汉简及其他文物;魏晋和前凉墓地表均有封土,而且墓道部分亦有封土,圆形封土顶部和墓道口均埋有石块,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威市雷台汉文化博物馆
武威市雷台汉文化博物馆位于武威市凉州区北关中路257号,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占地面积12.7万平方米,馆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雷台1号、2号汉墓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雷台观。博物馆由办公室、保卫部、接待(宣教)部、财务部、保管研究部等五个业务部门组成,从业人员80人,拥有文博专业人员20多人。雷台汉文化博物馆为仿-格建筑,展厅面积550平方米,举办有《天马西来——雷台汉文化陈列》,展出雷台汉墓及武威两汉时期各类珍贵文物298件(套)。室外露天展示面积5000平方米,展示了具有汉代建筑风格的大型浮雕、四神图腾柱、牌楼及整体放大6倍的99件铜车马仪
武威市博物馆
武威市博物馆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威文庙内,成立于1982年9月,属武威市文物局管理的科级事业单位。博物馆内设保管研究部、宣教部、保卫部、大云寺管理处、西夏馆展厅管理部、党政办公室6个部室。占地面积35000余平米,建筑面积12000余平米,展厅面积3290平方米。馆藏各类文物44737件,占全市馆藏文物总数的90%以上,其中,一级文物168件(含国宝2件),二级文物268件,三级文物574件。辟有武威简史、石刻、佛教造像、西夏文物陈列等多个基本陈列,是一座集文物陈列、古建筑群展示、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多功能博物馆。年接待观众40万人次。景点位置甘肃省武
古浪县博物馆
古浪县博物馆成立于1992年,位于古浪县城昌松路宣传文化中心大楼,隶属于古浪县文化体育局。博物馆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展厅面积408平方米,馆藏各类文物1208件,其中珍贵文物84件,以明清时期水陆画为馆藏特色。举办有“馆-史文物展”一个基本陈列,年接待观众3万人次。馆长:张新明联系电话:0935-5121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