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宜春市旅游
宜春市景点介绍
龙河桥
俗称新桥,自东向西,横跨龙河,位于县城青石甲路。为单拱石桥,麻石迭砌,灰浆浇缝。全长15.76米、宽5米,桥面两侧栏墙高0.9米。桥拱由七道单券磋列而成,拱跨10米。东西端桥台高8米,桥堍向上设30级台阶。斜栏墙有部分倒塌,其余部分均无错列之处,尤其是拱腹面砌缝严密,保存基本完好。明代正德年间,知县张邦谷因筑城而建此桥,桥未建成即离任。嘉靖元年(1522年)知县卢炳章继前任建成三洞桥,俗称新桥。后被冲垮,由谭钺独资重建自此之后,几次倾圮。都由谭氏子孙修复。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谭钺第四世孙谭经济将三洞石桥改建为单拱石桥,并加高加宽。清代嘉庆年间辛
井埚里墓葬群
井埚里墓葬群位于仙源乡山枣村西北500米,距县城西北约47公里。此墓区为高出周围地表30米的山丘,从西北向东南倾斜。东部是白屋子屋场,南部山脚下有一条机耕道,西北部是绵延的山峦。墓葬分布密集,在约10000平方米的地表上,暴露有大量的陶器残片,纹饰以大、小方格纹和云雷纹居多,器形有折肩罐、瓯形器等。1982年10月,县文物普查队在井窝里的东北部土坑墓中采集到鼎一件,泥质灰陶,上饰细方格纹,高8、口径11.3厘米、耳高2厘米。该鼎除一耳残断外,基本保存完好。圆底罐两件,泥质灰色,肩部以上饰有云雷纹,肩部下端饰细方格纹。1983年1月,省文物工作队在墓区东部
郭绿荫公祠
郭绿荫公祠,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康乐街道西门社区田下路。清代祠堂建筑,坐西朝东,抬梁式砖木结构,前后四进,风火墙,硬山顶。前置重檐门楼,高大气派,建造精美,门内院落,两侧回廊,门楼内为祠堂建筑。郭瑾,字邦器,号绿阴,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进士,明正统八年任刑部左侍郎。生殁1387--1466年。祠堂所处为明代刑部左侍郎郭瑾(号绿荫)司寇故居,后毁,清同治甲戌年(1874年)建祠,丙子年(1876年)落成。原祠前建有进士坊,“文革”期间毁。
船形垴遗址
船形垴遗址位于株潭镇枣木村东南约1000米处,距县城约49公里。遗址东南是一片茂密松林和民房,东北约0.5公里是湘赣公路,西坡是农舍。与湘赣公路平行的蜀江紧挨遗址东部,形成一道河湾。遗址高出地表约10米,其走向是东南——西北,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00米,总面积15000平方米,黄土壤,整个山坡呈船形。大部分已开垦成菜地,西南约200平方米的面积因破土建房,已形成了10米左右深的断面。该遗址发现有石斧1件,磨制精细。陶纺轮4件,形似算珠。陶器以灰色和黄色硬陶为主,其次是夹砂红陶和灰泥陶,均为残片,这些残片能看出器形的有折肩罐、凹底器、大口尊等。纹饰为
下埚遗址
下埚遗址为商代文化遗址,位于仙源乡新市村西南约1800米处,距县城约49公里。下埚山高出地表60余米,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遗址东南面是平坦宽阔的稻田,西北是延绵起伏的丘陵,中间有条数丈宽的新市河。遗址面积约6000平方米,黄土壤。由于雨水冲刷,严重损坏了文化堆积,地表暴露不少石器和陶器残片。1982年文物普查采集的石器以斧、锛居多,均为磨制石器;陶片能辨明器形的有折肩凹底罐、浅盘豆、深腹圆底罐、大口尊等。多数是夹砂黄陶,素面,器表施酱褐色釉。其次是灰陶和夹砂红陶,还有原始青瓷。陶片纹饰有大方格纹、小方格纹、S形纹、水波纹、绳纹、带篦点的附加堆纹等,其
万载县城毛泽东同志旧居
万载县城毛泽东同志旧居于1969年按原貌修复。坐西朝东,砖木结构,民国民居,上盖青瓦,前后分水。进入旧居有大小两道门楼。大门楼距旧居约15米,青砖砌成,形如“八“字。进了大门楼有一块约80多平方米的庭院,种有花木。小门楼距旧居约3米,小门楼两边砌有围墙,围墙高约1.8米,围墙上粉有石灰沙浆。进入小门楼便是毛泽东旧居。该旧居内一厅二房,木梁穿插列架,木柱擎梁,板壁为墙。现厅中进行了复原陈列。1930年8月初,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红一军团由新建,经高安、宜丰,于8月12日到达万载县城。毛泽东同志即住在此屋,当时驻在白水的中共万载县委、万载县苏维埃政府也进驻县
万载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万载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潭埠乡陂田村东南500米处的大木山下黄家屋。该屋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民国民居,上盖青瓦,前后分水,二进,面积为263.5平方米。后进被国民党军烧毁115平方米,前进保存完好。万载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于1930年7月成立后,即驻赤兴书堂,后驻白水新店。8月中旬,红一军团到万载时,又移驻县城数天,后迁潭埠陂田一年左右时间。在此期间,县苏主席周达。县苏维埃政府驻陂田时,万载苏区的土地分配,正进入重新调整阶段。曾发出《彻底解决土地问题》的通知,纠正了前一阶段按劳动力和生产工具之多寡分配土地的错误,实行按人口平均分配。后来还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
万载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
万载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位于赤兴乡浙桥村1.5公里处的岭下杨家祠。该祠坐北朝南,背依青山,砖木结构,青瓦覆盖歇山顶,两边的山墙均是用砖砌成高达10米的“三”字形风火墙。上中下三进,青砖砌成券拱大门框。室内下进与中进之间有一月20平方米的天井。木梁穿插列架,板壁为墙,木柱擎梁。该祠面积为250平方米,中心会场125平方米。中进现已倒塌,上、下进保存较好。万载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于1930年7月12日至18日。出席会议的代表有200多人。会议期间,代表们认真听取了县委和县暴-动-委员会负责人的报告;讨论了全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项重要问题,并
万载县第一次党代会旧址
万载县第一次党代会旧址位于赤兴乡西南新华村西北3公里处的阎王寨张家。该屋坐北朝南,土木结构,民国民居,上盖青瓦前后分水,穿插格子窗。门首檐下的墙壁上现还保留有用石灰书写的“武装保卫苏联”和“工农--”的标语。正厅后墙内正中央还保存着一幅马克思的画像和“革命之领袖”、“扩大文化宣传”的字样。全屋面积为132平方米,保存完好。1930年初,随着“三•一八”、“红五月”暴-动-的节节胜利,挡在群众中的威望日益提高,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万载县党的组织也不断发展壮大。是年5月,全县已建立区委6个,特支4个,支部150个,党员2115人。为了加强党的领导,
黄茅毛泽东同志旧居
黄茅毛泽东同志旧居位于黄茅镇桥会公房内。该屋坐西朝东,屋前有一宽阔庭院,庭院内有一小池塘。屋后与黄茅街相接,旧居为砖木结构,青瓦覆盖,前后分水,堂房前后开窗,室内一厅二房,厅堂后墙外有一天井,天井两头各有一小厅,面积为80平方米。1930年8月中旬,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红一军团离开县城后,兵分两路,一路取道高城、兰田、岭东、株潭;一路走大桥,经书堂、白水,后在黄茅会合,毛泽东同志于8月18日到黄茅时住此处。当天,毛泽东、朱德同志在黄茅主持了高级军事干部会议,做出了歼灭文家市之敌的英明决策,发布了《向文家市进军的命令》。第二天,毛泽东同志还亲自写了一封《赣
泉丰岭下湘鄂赣省军区政治部旧址
湘鄂赣省军区政治部旧址,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仙源乡新市村委会泉丰岭下自然村王家屋。旧址坐北朝南,民居建筑,土木结构,前后两进,共3厅12房。为了加强对全省红军和地方武装的统一领导,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1932年春,在万载小源成立湘鄂赣省军区。军区政治部驻扎此屋,政治部主任:刘学昊。在小源,培养了一批军政干部。
城坑中共湘鄂赣边境特委旧址
中共湘鄂赣边特委旧址位于官元山乡西南5.5公里的城坑兰家屋。该屋坐南朝北,四面环山,民国民居,土木结构,青瓦覆盖,两边分水,穿插格子窗。前檐大门框上边的墙上书--有“列宁室”字样。面积为234平方米,已倒塌三分之二。中共湘鄂赣边境特别委员会1928年9月恢复。1929年春,由湖南边境迁驻万载小源阳柘坑,特委机关设财务、交通、文书、印刷四科,均在这间小屋里办公。当时,特委为加强万载地区的斗争,派员深入船埠潭、高岭、株木桥等地宣传动员群众,秘密发展工会、农会和党的组织,建立工农武装,开展革命活动。至1929年8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返回湘鄂赣边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旧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旧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主要革命旧址之一。该旧址建于民国8年,原是新市村袁爱敬奉列祖列宗的祠堂,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分上下两进,进间有一口约9.5平方米的天井,有房屋4间,总面积410平方米,上进中墙上保存有当时书写的红五分校“校歌”,旧址保存完好。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是1932年湘鄂赣省委第三次执委扩大会议以后,以原省苏维埃领导的军事学校基础建立起来的,1932年4月12日,随湘鄂赣省委一道迁至小源,驻扎此屋,下设有军事教育处、政治处和管理处,学员分政治、炮兵和步兵3个大队,先
中共湘鄂赣省委《红旗》报社旧址
中共湘鄂赣省委《红旗》报社旧址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中的重要旧址之一。1932年4月15日,中共湘鄂赣临时省委在小源(今仙源)创刊了省委机关报——《红旗》,该报主要是宣传党的政治方针和各项具体政策,指导各地党的工作,揭露国民党的造谣与欺骗,动员全省苏区人民参军参战,巩固和发展新的苏区。该报每期4开2版,发行约1500份,共出版了近70期,辟有“国内外消息”“省区要闻”和“红军简讯”等栏目。《红旗》报社在编印《红旗》报的同时,还负责编印临时性的《红旗小报》、《政治消息报》和理论性的《转变月刊》,在湘鄂赣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湘鄂赣省军区旧址
湘鄂赣省军区(总指挥部)旧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主要革命旧址之一。该旧址为清末民初民居,坐东朝西,土木结构,呈“7”字形布局,建筑面积376.65平方米,设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总务部。湘鄂赣省军区(总指挥部)驻扎仙源近两年,编组了边区红十六军和红十八军,组建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培养了近千名军政干部,取得了港口战役、株木桥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对湘鄂赣苏区的“围剿”,牵制国民党60多个团的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安市博物馆
高安市博物馆原座落在高安市筠泉路交叉口,面积约1300平方米。他的前身是成立于1974年的高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1980年10月正式命名为高安县博物馆,1993年12月8日更名为高安市博物馆。高安市博物馆的老馆为砖混结构,长期以来,由于设施简陋(2002年经建筑质监部门鉴定为CU级危房),上等级的文物无法上线展览,导致1980年11月29日发现的高安元代窖--花釉里红等精品瓷器无法与国内外观众见面。博物馆为了确保“国宝”文物的安全,只好一直将其深藏于地库中。为了满足国内参观者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及国外游客慕名而来目睹“国宝芳容”的愿望,2010年高安市委、
吴平墓群
吴平墓群位于江西省樟树市城区西南55公里的中洲乡门楼里村(即吴平故城)南面1000米处的九子科山。该墓群1975年由江西省樟树市博物馆调查发现,近百座古墓漫山遍布,封土高4-7米不等,分布面积有15000平方米。1976年和1980年曾清理四座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坑墓,出土了陶和原始瓷质的鼎、盒、壶、罐、碗及铁刀等随葬品,与文献资料相吻合,是古吴平县城的墓葬区,对研究汉至隋代的樟树市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李洲坳东周墓葬
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位于江西靖安县水口乡水口村李家自然村,2006年12月30日发现,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07年1月6日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靖安县博物馆正式发掘。李洲坳东周墓葬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埋葬棺木最多的一坑多棺形墓葬。墓葬形制奇特,埋葬风格独具特点,为全国仅见。出土的丝织品文物,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数量最多的丝织品,其中的染色织锦服饰,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服装,可以改写中国纺织织造历史和文化史。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蒙山银矿遗址
蒙山银矿遗址位于中国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城南30公里的蒙山,是宋元明时期的银矿遗址,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蒙山古银矿遗址兴于南宋庆元六年,止于明万历二十三年,历经宋、元、明三个朝代,开采160多年,距今已八百余年。遗址主要分布在上高县蒙山太子壁峰方圆5公里范围内,已发现古银矿矿井20多个、冶银场1个、蒙山银场提举司遗址1个、知名古书院正德书院1座、佛教圣济派发源地圣济禅寺1座,是目前国内发现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银矿遗址之一,具有重大的史料、人文和旅游开发价值。
太平观碑
南唐建清江县(现樟树市)时所立,也是建县以来现存唯一保存较好的千年古碑。碑坐落在樟树市区西南38千米昌傅镇太平街西北侧的蒙河北岸。青石质,通高4.07米,碑平面圆顶方足,高3.75米,宽1.25米,厚0.31米。顶端雕刻披云纹装饰,两侧起凸棱3道,额中开1圆孔,孔径0.10米。石龟为座,体形丰盈,造型庄重沉稳;刀法粗犷、简炼,碑铭为南唐礼部侍郎江文蔚创修太平观序,凡1200百余字。字大如卵,阴文,勒石甚精,书体端庄,笔力雄健,因历年风雨侵蚀,字迹湮灭,可见者无几。太平观碑是研究南唐时期碑碣造型、雕刻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1957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公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