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绍兴市旅游
绍兴市景点介绍
华堂王氏宗祠
时代:明至清地址: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金庭镇华堂村该祠由大宗祠和新祠堂两座祠堂组成。大宗祠始建于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是为祭祀王羲之三十六世孙王琼夫妇而筑。建筑面南向,面积约1800平方米。华堂村是王氏聚居地,华堂王氏宗祠对研究王氏家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绍兴华堂王氏宗祠建筑一进为王氏三卜六世祖与其配偶石氏的灵位,一进与二进之间有二层厢房,二进供奉王羲之像和王氏祖先的灵位。绍兴华堂王氏宗祠神堂建于明末清初,南面有一古戏台,坐北朝南,单檐歇山顶,平面呈正方形,边长4.5米,通高6米,台板高1.7米,四角柱顶架设横桁,桁下柱间穿插雕花月梁,台内顶设天花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化成寺塔
时代:宋地址: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枫桥镇钟瑛村紫薇山。塔建于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称东化成寺塔,又因建于元祐年间,故亦名元祐塔。塔初建时为砖木结构,平面呈正方形,边宽约2米,原高七层,但现仅存四层。塔基用条石砌筑。部分塔砖的侧面分别模印塔形图案或“壬申元祐七年立”铭文。1989年12月12日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仁村建筑群
崇仁村古建筑群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崇仁镇嵊州市西北部。崇仁古村镇始建于唐,兴起于南宋,繁荣于明清。抗战期间,浙江大部分相继沦陷,唯独崇仁乡绅智退日寇免遭践踏,成为“孤岛”。杭、绍、甬、温等地商贩云集,有商家280余家,市镇建设与商业迅速发展。古镇规模宏大,总面积达3平方公里,明、清、民国发展脉络清晰,格局完整,古建筑数量众多,从明至民国序列完整,类型丰富,有传统的宗祠、民居、书院、厂房、店铺、作坊、寺院、祠所、完整的近现代乡镇政权管理机构:法院、公所、警署等,体现了社会体制嬗变的历史。崇仁村镇建筑中特别重要的建筑有:玉山公祠——规模最大的裘氏宗祠,五联台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富盛窑址
富盛窑址位于富盛镇倪家溇村南300米瓜岭长竹园。遗址面积约4000平方米,发现南北并列两条龙窑。1978年进行了试掘,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龙窑,窑头巳遭破坏,残长6米左右,窑床宽2.4米,文化层堆积为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混合堆积,窑底有原始青瓷和印纹陶的残片,证明此窑同时烧制原始瓷和印纹陶。原始瓷有碗、盘、碟等,胎质坚密,胎骨灰白,釉呈青色。叠烧时以扁圆形垫珠间隔。印纹陶有坛、罐等。胎呈深紫、深灰色,外饰米筛纹、杉叶纹、回纹。该窑址对研究我国瓷业生产尤其是绍兴地区早期制瓷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2006年富盛窑址作为周至战国的古遗址,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仙坛窑址(小仙坛青瓷窑址)
小仙坛窑址位于上浦镇石浦村北200米曹娥江畔。小仙坛瓷窑遗址由小陆岙、小仙坛、大园坪三处窑址组成,是上虞东汉瓷窑分布的密集地,东西相距600米。遗址面积约800平方米,窑炉破坏严重。产品制作规整,质量甚高。器形以碗为主,兼有壶、洗、罐等。胎质致密,胎色灰白,釉色青绿。器表饰蓖纹、席纹、水波纹、弦纹等。窑具有垫饼、喇叭形支座等。小仙坛瓷窑遗址产品釉面具有较强的光泽感,经过科学测试,其瓷胎质量好,烧成温度高,吸水率低,胎体烧结好,抗弯强度大,已经达到了成熟青瓷的标准,小仙坛窑址被认定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青瓷窑址,是成熟青瓷的典型代表,曹娥江流域也因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吕府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区新河弄169号,为明代嘉靖(公元1522年至1566年)年间礼部尚书吕夲府第。吕府建筑群是浙江省内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两出明代古住宅建筑群之一(另一处是在浙江省东阳县的卢宅,卢宅是明、清时代完整的建筑群)。吕府东起万安桥,西迄谢公桥,占地48亩。南向共有十三座厅堂,故又称吕府十三厅。所有建筑依三条纵轴线和五条横轴线布置。中央纵轴线依次为轿厅、永恩堂、三厅、四厅、五厅。东西两纵轴线,依次为牌坊和厅四座。第五条横轴线上是楼房,其余均为平方,建筑群南、西、北三面环水,只是东西是一条石板路通向街市。这种格局很像《水浒传》中描写的祝家庄。为便于交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流觞亭
位于兰亭内的流觞亭面阔三间,四面有围廊。亭前有一弯弯曲曲的水沟,水在曲沟里缓缓的流过,这就是有名的曲水。当年王羲之等人就是列坐在曲水岸边,有人在曲水的上游,放上一只盛酒的杯子,酒杯有荷叶托着顺水流漂行,到谁处停下,谁就得赋诗一首,作不出者罚酒一杯。当今很多游人来到这里,兴致勃勃地用塑料杯子,盛上饮料,放在曲水里流觞,体味当年曲水邀欢的情趣。兰亭布局以曲水流觞为中心,四周环绕着鹅池、鹅池亭、流觞亭、小兰亭、玉碑亭、墨华亭、右军祠等。鹅池用地规划优美而富变化,四周绿意盎然,池内常见鹅只成群,悠游自在。鹅池亭为一三角亭,内有一石碑,上刻“鹅池”二字,“鹅”字铁
鲁迅外婆家
鲁迅的外婆家就在绍兴县安桥头村,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小船在蜘蛛网似的江南水乡的河道里一桨桨地向前摇,鲁迅当年跟着母亲到外婆家去,也是走着这条古老的水道。油乌色的船就像一把锋利的剪子,贴在绸缎般的水面上稳稳地裁剪着。这时我坐在船头才深深地体会到江浙一带的人,经常挂在嘴边上说的那句动情的话:摇呀摇,摇到外婆桥。安桥头是一个水乡小村,在绍兴昌安门外,距城约30余里水路,村北不足4里就是曹娥江,东西相距各5里为孙端、马山两个集市。绍兴平原河湖纵横,村落大多临水而建,安桥头被东西向的两个溇分隔成前村,中村和后村。溇,就是长条形的河湾,南溇长不足半里,溇底是一个牛
绍兴方圆农业观光园
座落在省级风景名胜区吼山脚下的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越城区方圆观光农业园,是涉渔为主题,园内设有池塘名优水产养殖与垂钓区150亩;外荡养殖区140亩;休闲垂钓区30亩;度假休闲别墅1700M2;农家餐厅与会议中心1280M2;园林花卉区165亩;无公害蔬菜区10亩;无公害禽畜养昝区10亩等。该园区是以水产、禽畜、蔬菜、林木花卉为一身的农业生态园;又是融休闲、文化、美食、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农业园。走进方圆,亲近自然,尽情享受休闲、观光、旅游的无穷乐趣。日前,经绍兴市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机构评审,绍兴市越城区方圆观光农业园被评为AA级旅游区。
马臻墓
东汉时,会稽山阴(今绍兴市)的西南,群山耸立,东北地势低洼,,曹娥江掠过东境,浦阳江流贯西疆,两江都和杭州湾相通,每当潮汐倒灌,山洪暴发时,东北带遍地漫溢,一片茫茫泽国,顿时成为鱼譬之地,百姓受尽灾难。顺帝永和五年(140年),马臻出任会稽太守。他是当地人,很能了解民间疾苦。到任后便勘察地势,设计方案,组织百姓平高丘,束狂澜,以会稽郡城为中心,筑起自五云门至曹娥江的东湖堤,长七十二里,又筑起从常禧门至浦阳江的西湖堤,长五十五里,这就是闻名古今的“镜湖”。早在镜湖形成之前,这片泽地被称为庆湖。东汉以来,又有贺家湖,南湖,长期,大湖、贺监湖,鉴湖.照湖等称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越藏书楼
今浙江绍兴城区胜利西路,紧邻大通学堂。清末徐树兰(1837年至1902年)创办。古越藏书楼,是我国图书馆史上最早对公众开放、第一家具有近代公共图书馆特征的藏书楼。古越藏书楼的创办人是山阴人徐树兰。徐树兰是位赋闲的兵部郎中,在西方文化的启迪和维新改良主义的影响下,参照东西方各国图书馆章程,以存古和开新为宗旨,捐献私人藏书7万余卷,于1903年在他的家乡浙江绍兴购地一亩六分,耗银三万二千九百六十两建造此楼,1904年正式向社会各阶层人士开放。在管理方法上除继承封建藏书楼的传统外,又吸取外国先进经验。编有《古越藏书楼书目》,旧分经、史、子、集、时务5部,编为3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善塔
位于绍兴市区城市广场东南隅(原西营大善寺内)。大善塔始建于梁天监三年(504年),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寺、塔焚于火。明永乐元年(1403年),重建寺、塔。今塔为明代建筑,高40米,六角七层,砖木混合楼阁式。塔顶为圆形大藻井,其上用铸铁覆钵盖顶,重约5000斤。缘梯登高,可鸟瞰绍兴古城全景。清咸丰年间,塔刹、腰檐、楼阁均毁于兵燹,塔身犹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建于大善寺内,故名。今寺毁塔存。塔始建于梁天监三年(504年),屡兴屡废。今塔重建于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明永乐元年(1403年)、清康熙八年(1669年)先后重修。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应天塔
在绍兴市解放南路塔山(飞来峰)之颠。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平面为六边形,7层,高37.91米。塔身用砖石砌成,内置缘梯,外檐、斗拱用木制,各层转角处砌圆柱倚撑,每层均有门通向走廊,走廊外设木制栏杆。塔身由底层向上逐层缩小,造型庄重,色彩协调。据记载,塔在宝林寺内,始建于东晋末,久毁,宋乾德初复建,后又圯,明嘉靖间(1522至1566)再次重建,现塔上有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塔题记。塔于1985年重修。北宋名臣赵汴有《观宝林院塔隅成》诗:“宝山新塔冠山形,心匠经营不日成。突兀插天三百尺,庄严容佛一千名。下临泉窦灵鳗喜,上拂云端过雁惊。入境行人十余里,指浮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稽山龙华寺
会稽山龙华寺位于浙江绍兴境内的会稽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也是中国弥勒信仰的发祥地。在这里,晋代高僧支遁翻译了大量的弥勒经典,撰写了著名的《弥勒赞》;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尊弥勒造像,建造了中国最早的龙华寺—会稽山龙华寺,唐时获朝廷赐匾为皇家寺院;这里,是古唐诗之路的源头,四百七十多位唐代诗人留下了三千多首脍炙人口的赞美会稽山的美丽诗篇。龙华寺景区由原东晋高僧支遁创建的弥勒庵和宝林峰组成,位于绍兴县会稽山大香林风景区宝林山(旧称柯山)峰顶;南毗书法圣地兰亭,东与海天佛国普陀山遥相呼应,西临杭州市区。会稽山龙华寺建在香水海南,依山而建,将两个山头南北贯通,雕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骨石
三国时期,这里曾是一处采石场,经历代能工巧匠的不断开凿,鬼斧神工般地造就了姿态各异的石宕、石洞和石壁。千百年来,随着宗教的介入,文人名流的渲染及后人的开发,现已形成天工大佛、炉柱晴烟、七星岩、八卦台、文昌阁、蚕花洞、莲花听音等景观。“天下第一石”的“云骨”石,历代誉为“石魂”、“绝胜”,“巅若戴笠,足似立锥,上丰下削,自有一种奇异和惊险。青石丹书清光绪初年镌刻“云骨”两隶书大字,字比人高,字体刚劲,神形兼备,突显风骨和力量。“云骨”石高31米,底围4米,而接近地面的骨突处厚薄竟不足1米。看似头重脚轻,却已在风雨中屹立了一千多个春秋。云骨从平地上直插云霄,
镜水湾
镜水湾景区,是一个外方内圆的文化广场,象征着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思想。广场中心有一石雕头像,正面白色,背面黑色,白色象征着人性“本善”,黑色象征着人性“本恶”。三根6米高的汉白玉雕像,分别刻为孔子、老子和释加牟尼雕像,象征着儒、道、佛三教相聚。边上有喷涌,倒挂、漫流、漏滴而出的各种形态水流,通过曲折小溪流向“汇源池”,此处称为“三聚同源”,蕴含以人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远源流长。与嶙峋的石景相辉映,采石遗迹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无过于波光粼粼的那一潭潭墨绿。如果说石佛景区那点点块块的碧水池沼犹如散落的珍珠,邻侧的镜水湾景区则已是水光连天了。镜水湾景区集中展示绍兴水乡
王守仁墓(王阳明墓)
王阳明(1472年至1528年),我国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名守仁、字伯安。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一生倡导“心学”,为姚江学派创始人。嘉靖六年(1527年),应召西征,翌年冬因病而归,卒于途中,归葬兰亭附近的洪溪。王阳明的墓背靠鲜虾山。墓地四周,古松挺立,群山连绵,青峰欲滴。走到他的墓边,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至,心里也感到格外澄明,精神顿觉清爽。清明时节,王阳明的墓上几抔新土绽着点点嫩绿,清风轻拂,嫩绿轻摇,令人情思悠悠。在这无声的暮色里,王阳明的墓在一种宁静之中与天地融成了一体。王阳明不仅是心学大师,也是一名风水大师。鲜虾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阴道
在会稽城(今浙江绍兴城)西南偏门郊外,与东跨湖桥相接,是通向诸暨枫桥的一条官道(过了古博岭,也称为干溪道),那一带山清水秀、地灵人杰。“云生满谷,月照长空,潭涧注泻,翠羽欲流,浮云出岫,绝壁天悬。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山0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这是东晋王献之的妙句,此说一出,山0从此声名远播,名士吟咏不绝。明代“公安派”文坛领袖袁宏道经山0而作《山0》诗云:“钱塘艳若花,山阴芊如草。六朝以上人,不闻西湖好。平生王献之,酷爱山0。彼此俱清奇,输他得名早。”在他眼中,山0与钱塘(今杭州)西湖俱属清奇,但若论驰名先后,则前
柯桥古镇
是绍兴县的第一大镇,也是浙江屈指可数的著名水乡集镇之一,因其经济发达、物产丰富、市场繁荣,素有“金柯桥”之美称;又以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而成为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和“浙江旅游乡镇”。明张元忭《三江考》上说:“今山阴三十里有柯桥,其下为柯水。”柯水流经镇内街河,镇得名于桥,桥又得名于水,70年代曾在镇内独山村出土石斧一件,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越绝书》上又有越王句践在独山“自治以为家”,后“徙琅琊,冢不成”的记载。东汉时,蔡邑在此创制名闻天下的“柯亭笛”,故柯桥又名“笛里”。历经唐宋,至明“开市”,成为繁华集市。清乾隆南巡时曾慕
越中名士苑
景区背倚青山,南濒鉴湖,东接镜水湾,依托柯岩风景区特有的石文化,在奇石陡壁和绿荫清流之中,以石雕的形式,尽展绍兴历代名人风采。名士苑入口处为人字形通道,五根线条分明的石柱托起三个等边三角形,中间雕刻着源于河姆渡出土的远古越族人行于波涛的图案。正下方一个四方抹角的石柱上面,放置连株斗和古朴的曲线石拱,寓意山、水、人和谐统一,象征绍兴的人杰地灵。苑门刻毛泽东七绝诗“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人诗囊。”苑名借其意,将名人的石雕安置在园林中,巨石上-题写的“我是绍兴人”的手迹,成了名士苑最好的印证。越中名士苑中心区以日月同辉台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