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嘉兴市旅游
嘉兴市景点介绍
长安闸
长安闸包括上闸、中闸、下闸、水澳和长安坝。是中国大运河上的重要水利枢纽工程,长安闸始建于唐代,北宋形成复式澳闸。长安闸是宋代江南运河交通和军事上的重要枢纽,是大型船舶平稳顺利进出上下河的重要水工设施(上下河水位高差1.5-2.0米)。水澳分为上澳和下澳,是为上闸室和下闸室输送水、储存水、水量循环利用的大型水塘。据考古发掘表明,现残存遗址为南宋时期。长安坝,即老坝,建于元至正七(1347)年,用人、畜力量拔船过坝,进出上下河,是现在长安镇拖船坝的前身,清中期后逐渐废弃,现仅存遗迹。现存文物本体除宋堰位置不可考之外,其他三闸、元坝(老坝)均能确认其位置,基本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荷叶地遗址
荷叶地遗址位于海宁周王庙镇星火村,属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类型,于1988年8月星火砖瓦厂取土时发现。1988年9月浙江省文物考古所与海宁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约35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2—3.5米。清理出良渚文化墓葬16座,随葬品有琮、璧、钺等玉器及石锛、石凿、石犁和陶器共达380件。第二次发掘时间为2002年11月至2003年4月,考古发掘面积5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3.1米,发现墓葬12座,出土器物51件。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钻探表明,现存遗址面积为两块,东部面积约为2400平方米,东西宽约45米,南北长约55米,文化层厚约1.5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达泽庙遗址
达泽庙遗址位于海宁马桥街道先锋社区达泽庙自然村。属于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距今约2500—4500年。遗址于1988年冬发现,1990年4月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50平方米,发现墓葬12座,出土器物131件。出土器物有良渚文化的夹砂红陶鼎、鱼鳍形、扁凿形、丁字形鼎足、泥质灰陶豆、罐等,还有石器及玉器,并有一枚象牙戒指。另有商周的原始青瓷碗、盂,印纹硬陶片,陶片上饰小方格纹和叶脉纹。其中的玉龙首饰件,眼部突出、两角上竖,造型优美别致,为二级藏品。另有一件粗泥陶鼎,口径和高度均为60厘米,敞口、束颈、鼓腹、圜底、扁凿形足。这件大型陶鼎,在目前良渚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志摩旧居
徐志摩旧居位于海宁硖石街道干河街38号,名“安雅堂”。据载房建于1926年8月,是志摩的父亲徐申如为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而建造的。旧居为二进加厢房中西合壁式砖木结构二层楼房,通面阔13米。前厅及厢房底层有中式廊檐,抱头梁、罗锅椽,雕梁画栋,雅致玲珑。厅内地面铺彩色水泥地砖,是当时从德国进口的洋货,颇为美观。门为落地隔搧。木结构楼梯。考究的多重阴角线天顶装修。厅堂与天井间,也是落地隔搧出入,天井上用中式梁架结顶,细部施蝙蝠香草如意浮雕,周为玻璃窗,清新明亮。第二进有露台。维修后,旧居内部布置徐志摩生平及文学历程陈列,并据其表妹回忆,复原他与陆小曼的婚房、书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施家墩遗址
施家墩遗址位于海宁长安镇兴福村。属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于1973年省文管会调查时发现,并对土墩进行局部清理,出土了原始青瓷豆、罐、簠等30余件遗物。历年来采集的标本有印纹陶片和夹砂红陶的鸡冠耳、牛鼻耳等。2009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施家墩遗址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后获知,遗址中心墩大部分为封土,从东侧断崖来看,厚度超过4.6米,近底部的夯土层内含有零星的战国硬陶片,结合1973年的考古收获,推测中心墩可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大型土墩墓。遗址中心墩周围为良渚文化墓地和生活区,表土层厚约0.5—1.0米,文化层厚约0.6—1.2米。施家墩遗址的发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许村奉宪严禁盐枭扳害碑
许村奉宪严禁盐枭扳害碑位于海宁许村镇沿塘街18号与19号之间。坐东朝西,青石质,高2.03米,宽0.9米,雍正六年(1728)立。碑文16行,满行55字,楷书阴刻800余字,碑额上刻云纹,中间楷书阴刻“奉宪严禁盐枭扳害碑”,叙述了雍正时许村一带贩私盐成风,县府立石永禁一事。此碑对研究清初海宁盐业情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印证了上塘河在雍正年间的盐运情况,证明了该河段在清代仍保持正常航运,是京杭大运河运输系统的有效组成部分。2011年1月,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安桥遗址
普安桥遗址位于桐乡屠甸镇和平村,遗址实际分布面积近一万平方米。遗址堆积丰厚,文化层分五层,2层为商周堆积,3层为良渚文化堆积,4层为人工堆筑的古土墩,5层系崧泽文化遗存,显示从崧泽文化到商周时期基本连续的发展过程。遗址自1994年发现后总计发掘面积600多平方米,清理出房屋13座、墓葬41座,生活区与墓葬区并存,这在良渚文化中还是首次发现。出土文物有石器、玉器、陶器、骨器和动物骨骼等,部分器物涂有鲜艳的红色。普安桥遗址生活区与墓葬区并存,土墩的形成与早期居民的日常生活和丧葬行为有关,与单一高台墓地有所不同,遗址中房屋建筑遗迹保存良好,柱洞、墙基槽、火塘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园遗址
东园遗址位于桐乡石门镇石门中学内,是以假山和池塘为中心的园林遗址,东西长40米,南北宽30米,面积约1200平方米。东园是南宋石门酒库监酒官张子修(原施州刺史)在石门修筑的私家园林。遗址于2002年11月至2003年4月发掘,园林的假山位于发掘区的西北部,中心部位再用黄褐色武康石垒砌,内杂少量灰白色太湖石,现多数已坍塌散落,只有围绕砖砌过道的最底层假山石保存原状;砖砌过道居于假山中心,略呈长方形,地面用长条形香糕砖平铺而成,东面有石砌台阶,西、北面有砖砌小路向外通出;水池位于发掘区之西南部,现揭露面积近100平方米,南侧有石砌护岸,池中亦竖立假山石10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六旺遗址
小六旺遗址位于桐乡屠甸镇荣星村。遗址南北长250米,东西宽120米,分布范围东至沈家门组民宅边,南至沈家门组与西南方谢家门组之间的小漾潭北岸,西至小六旺组东边南北向的八字桥港,北至北侧糖坊桥港。1971年11月当地修建乡村机耕路时发现,多年来,保存状况较好。遗址的中心部位有一高土墩,传为明代通政使吕希周的葬茔,当地人称“吕大坟”,该墓座北朝南,封土高12米,东西长64米,南北宽34米,封土平面呈椭圆形。墓丘南北两侧河流半抱,墓前本有神道,两侧有石兽和翁仲,现已毁。小六旺遗址所处的屠甸镇位于桐乡东南部,是良渚文化遗址的集中分布区。在小六旺遗址周边不到4公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俞家湾桑基鱼塘
俞家湾桑基鱼塘位于桐乡市河山镇五泾村俞家湾小组。俞家湾桑基鱼塘始挖于何时无从考证,桐乡地方史料也无相关记载,当地居民只知道此地自古就有“九埂十三池”之称。目前有关桑基鱼塘的最早记载见于明代《沈氏农书》:“池畜鱼,其肥土,可上竹地,余可壅桑,鱼,岁终可以易米,畜羊五六头,以为树桑之本。”明代以后,桑基鱼塘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得到迅速发展,逐步造就了江南“鱼米之乡”的雏形。故此我们认为俞家湾桑基鱼塘的开设应该在这一时期(明末清初)。桑基鱼塘是集种桑、养蚕、养鱼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综合养殖模式。这种传统的种桑养鱼法,是种桑养鱼共荣,生态良性循环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是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德城旧址及横街建筑群
崇德城旧址及横街建筑群位于桐乡古镇崇福。崇德城旧址包括城墙遗址、护城河及运河古桥梁司马高桥。崇德于后晋天福三年(938)就已置县,但建城较迟,崇德城墙最早建于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十九年,为防倭寇进犯,当时的海防长官下令拆崇德城墙,将砖石全部搬运到乍浦筑城,崇德老城墙至此拆毁。明嘉靖三十四年,为抵御倭寇侵犯,崇德知县蔡本端奉檄重新修筑城墙。第二年正月初七,时任右通政,正好在家乡休假的崇德邑绅吕希周为防倭寇,发动全城兵民再筑城墙,新城周长近4公里,有水旱城门各5座,城墙完工后,根据吕希周建议,引大运河改道,回环绕城,作为护城河。现城墙遗迹尚存崇福镇城墙弄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有桥街章宅
大有桥街章宅位于桐乡市濮院镇鸣凤社区大有桥街40~46号,为清代末年濮院镇人章辅臣所建,距今一百余年。章辅臣为清末濮院镇本地商人,以经营南货生意及米行发家后,遂起建大宅。整座民宅占地面积约210平方米,坐西朝东,前临大有桥街,背临濮院西市河,三进三开间天井院式建筑,分前后两院落。前院有房屋建筑二进,第一进为披屋,依傍临街院墙起建,第二进为平厅,宽敞轩朗。后院正中为楼厅,两侧有厢楼,天井、院墙、厢楼保存完好。房屋整体布局保持历史原状,梁架结构完整,建筑木构件雕工精细。现老宅前院建筑依次为照墙、披屋、前天井、平厅和后天井,临街照墙气势恢弘,中间有石库门,右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崔家场遗址
崔家场遗址位于海宁海昌街道金星村13组,于1996年发现。属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类型,距今约4500年。遗址为一高出周边水田约2米的高土墩,种植桑树。遗址西南距崔家场自然村约50米。采集标本有夹砂红陶扁凿形、圆锥形鼎足,泥质灰陶豆、罐腹片,黑皮陶簋和残石器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钻探表明,该遗址东西长约70米,南北宽约65米,面积约4600平方米。表土层厚约1.5米,文化层厚约1.4米。土墩中心点下发现草木灰土层,内涵丰富,遗址总体保存情况较好,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2010年1月,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坟遗址
王坟遗址位于海盐县西塘桥街道西塘社区,由高墩及四周农田组成,面积约10万平方米。1994年8月,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和海盐县博物馆联合对王坟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证明高墩为崧泽文化晚期和良渚文化早期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墩顶有良渚文化早期墓葬和祭祀坑,随葬品有石器、玉器、陶器等,陶器组合以鼎、豆、罐为主。墩底部有崧泽文化晚期的堆积,包含大量的陶片、陶器、石器和骨角器等,陶系有夹砂红陶、夹砂黄褐陶、泥质红陶、灰陶、黑衣陶等,陶器纹式丰富。另外还发现该时期的水井,井内出土了一批崧泽文化风格中为主要特点的陶器,有鼎、罐、壶、杯、纺轮等,其中漆绘泥质黑陶杯和涂朱灰陶罐是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店曝书亭
王店曝书亭位于嘉兴秀洲区王店镇广平路南端。为一园林式建筑群,占地6500平方米。为清初著名学者朱彝尊先生故居。始建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原名“竹垞”,曝书亭原是其中建筑之一,因朱彝尊著作《曝书亭集》称名于世,后人遂以曝书亭为名。园林艺术风格质朴淡雅,结构布局疏密有致。园门向北,进门左侧为“娱老轩”,坐北朝南,系三开间厅堂。其西为“醧舫”,三面临水。楣额为清初书法家郑簠所书。距醧舫数十步为“潜采堂”,1963年修葺时将朱氏家祠中的朱彝尊石像移入嵌于壁中。原康熙御赐“研经博物”匾因家祠早毁而佚,现由张宗祥重书,悬于正厅。室内存有朱彝尊手书条幅,用过的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曾植旧居
沈曾植旧居位于嘉兴南湖区建设街道紫阳社区姚家埭21号,系晚清国学大师沈曾植先生旧居。建于清末,据沈曾植学生、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教授王蘧常回忆,其时沈曾植尚在安徽任职,建房事宜委托嘉兴族人负责,耗银三万两。清宣统二年(1910)沈曾植告病归里,隐居于此研究著述。1958年,沈曾植后裔将故居四十余间房屋无偿捐献给政府做机关宿舍。1999年4月至2001年,嘉兴市人民政府对旧居进行修缮并免费对外开放。旧居坐北朝南,系四合院式二层三进建筑。土瓦硬山顶,砖木结构,抬梁式五架梁,梁坊上雕有简朴纹饰,内有走马堂楼、厅堂、花园等。沈曾植为清末大儒,学贯中西,其对历史学、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坟墩遗址
白坟墩遗址位于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永红村,三面环河,分布在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00米的范围内,面积约6万平方米,其核心主墩呈长方形,高10米多,面积2万平方米。周边原生环境保持较好,为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崧泽、良渚文化时期聚落遗址的典型。遗址西部出土席纹、绳纹、曲折纹、细方格纹、米字纹、回纹等大量印纹陶片,属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主墩部分保存完好,出土鼎足,泥质红陶盆等陶片,属崧泽至良渚文化时期。2005年3月,公布为第五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水驿碑
西水驿碑位于嘉兴市区斜西街西端环城西路西侧、京杭运河环城段东岸。坐西朝东。据《嘉兴市志》记载,嘉兴地处要冲,“南通八闽,北连三吴,旁及江右”,驿站建立较早。唐贞观二十三年(649),于嘉兴城西门建安运站,至宋发展为嘉驿站。元至元十七年(1280),置嘉兴路水驿站。明初称西驿站,后屡毁屡建,宣德年间重修,万历七年(1579),扩建起厅堂廨舍。清康熙十一年(1671),重建西水站,成为排班鸣炮,迎送过往官员之地。乾隆五十二年(1787),建师晖亭,以迎候乘驿命官员和外国使臣。从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西水驿设施之完善,传递、招待功能之齐全,反映出嘉兴城当时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汪胡桢旧居
汪胡桢旧居位于嘉兴市区帆落浜39号,系著名水利专家汪胡桢先生旧居。汪胡桢(1897~1989),字斡夫,号容盦,浙江嘉兴人,是我国现代著名水利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34年,汪胡桢任整理运河讨论会总工程师时,亲自踏勘了从杭州到北京的大运河,仅用一年半的时间,编制完成了《整理运河工程计划》一书。他是中国近现代对运河整治有着重大贡献的学者。1928年,汪胡桢受聘为太湖水利工程处副总工程师时,在帆落浜东购地4亩,筑小楼奉母养颐。抗日战争时被毁。1948年重建,为西式平屋数椽,名“湖滨小筑”,有花木之胜。现有建筑整体布局呈“工”字型,坐北朝南,占地面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皇坟山墓葬群
皇坟山墓群位于嘉兴市秀洲区新城街道九里村,西距里仁桥500米,南临新塍塘,北靠木桥港村2组农田,东距秀洲大道100米。从出土文物情况分析,系东汉土墩墓葬群,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土墩,南北长80米,东西长60米,面积约4800平方米,像座小土山,当地俗称“王文山”(当时的调查人员误听作皇坟山,后公布文保单位亦沿用),土墩中曾出土大量的汉砖,多素面,无纹饰。一九七五年九月掘地时在50公分深处发现东汉晚期玉壶一只,在出土的地点做抢救性清理,于深1米处发现残墓一座,出土有钟一只,陶灶一付,陶罐九只,五铢钱九斤。该墓群为研究东汉晚期嘉兴地方葬俗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