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运城市旅游
运城市景点介绍
稷山稷王庙
稷山县城步行西街北侧的稷王庙,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清道光十六年(1836)被火焚毁,二十三年(1843)重建,占地面积10080平方米。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建有山门、献殿、后稷楼、八卦亭、姜嫄殿,两侧建有钟楼、鼓楼。献殿面阔六间,单檐悬山顶,琉璃瓦饰,东西两面山墙嵌有巨幅石雕。正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三踩单翘斗栱,四周回廊,殿前有四根浮雕蟠龙石柱,有石雕花柱20根,以52块雕有图案的石板构成屏形栏杆。姜嫄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筒板瓦覆顶。八卦亭为元代遗构,献殿、后稷楼、钟楼、鼓楼为清代建筑。庙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稷山大佛寺
大佛寺位于县城东北1公里的高崖上,又名“清凉院”,“佛阁寺”,因寺内有一依崖雕塑的巨佛,故俗称“大佛寺”。1996年元月由山西省人民政府[晋政发(1996)7号]文件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清同治《稷山县志》及寺内所存在碑碣记载,该寺始建于金代皇统二年(1142年),元、明、清各代曾多次重修或扩建。寺院坐北向南,南北长233米,东西宽150米,总面积4000佘平方米。原寺规模较大,拾级而上下班,坡道两旁殿宇棋布有序,塑像极多。因兵乱大部分建筑遭毁。现仅存下殿,垛殿及十王洞,十六罗汉洞等。正殿,系楼阁式建筑,依崖建成造。前的抱厦三间。面阔三部,进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稷山段氏宋金墓群
宋金墓群,现已被中国大百科全书收录,在这里,既的独占景观的地下宫殿雕刻群,又有多姿的地上建筑群,松柏云彩成林,奇形怪状花异草满园,真正成为我国的旅游胜地之一。位于稷山县城西四公里马村西南隅,东与闻名全国的青龙寺相距300米,原为马村段氏祖莹地。一九五三年和一九五四年因雨水冲刷,曾先后发现宋金时期砖室雕花仿木构建筑墓三座,于一九六一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七八年省文管会派人在此考古钻探,又发现同类墓室十二座,共计十五座,并发掘了其中八座,发现各个墓室,虽砖质相同,但在结构上装饰上却各有千秋,有窑洞式,楼阁式,宫殿式,分单檐,重檐和多重檐等,大多为四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稷山青龙寺
在山西稷山城西4公里马村西侧。寺居土岗四面辽阔,掩映于枣林之中,别具佳趣。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创建,翌年改今名。元明清各代多次重建、修葺和补绘。现存建筑多为元明遗物。面积约6000余平方米,分前后两进院落,大小殿宇八座。前院有天王殿、罗汉殿、地藏殿(残坏),北向为弥陀殿;后院有大雄宝殿、腰殿和后殿及东西两厢,后殿两侧各有垛殿,分别供0、韦驮、祖师及伽蓝。腰殿和后大殿均为三开间,单檐悬山式屋顶。腰殿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重修,后大殿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修,垛殿亦为元代遗物。各殿塑像皆已不存,唯腰殿与后大殿内尚存壁画,约185.13平方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村砖雕墓
马村砖雕墓位于山西省稷山县城西4公里的马村西部,墓群年代当为宋金时期(公元960年-1234年)。马村砖雕墓总面积约为1.6万平方米。马村砖雕墓以砖雕的形式表现了墓主人生前居室的布局样式,一般多为前厅后堂、左右配置厢房的四合院结构,再现了当时的建筑风格,为宋金时期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该墓地出土的戏曲乐舞砖雕,再现了当时的戏楼结构和戏剧表演的舞台形式,是迄今所发现的最为重要的戏剧史实物资料之一。同时,该墓地发现的二十四孝立体雕塑,造型生动,体态优美,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马村砖雕墓的砖雕精美丰富,对研究宋金时期的建筑、戏剧、社会风俗、伦理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阳法王庙
南阳法王庙全称玄天上帝法王之庙,位于稷山县稷峰镇南阳村委会正西300米。坐西朝东,一进院布局,东西长68.3米,南北宽46米,占地面积3141.8平方米。该庙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梁架题记及碑文记载明、清均有修葺或增建。庙内现存明成化七年(1471年)、弘治十五年(1502年)、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重修记事碑3通,村北一千米左右的田野发现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重修碑记一通,其中明成化七年(1471年)《法王庙创建舞庭记》碑阴线刻有法王庙全景图。法王庙现存山门、乐楼、正殿,两侧分别为七星殿、九曜殿、十帅殿、后土圣母殿、瘟神药王殿、牛王马王殿、南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荣东岳庙
万荣东岳庙位于山西省万荣解店镇东南角。万荣东岳庙的始建年代不详,唐代贞观时已经存在,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至大德元年(1297年)重新修建。万荣东岳庙坐北向南,现存主要建筑有飞云楼、午门、献殿、享亭、东岳大帝殿、阎王殿等,按中国早期寺庙的布局规制,楼塔设置在中轴线前面。飞云楼是清代重建的,其余的大多是元代建造、明代修葺的。飞云楼高40米,平面呈方形,三层,四滴水,十字歇山式楼顶,四根通柱直达搂顶,二、三层皆有勾栏,每面各出一抱厦,形成十字形,上筑屋顶,抱厦与上部十字歇山屋顶组合十分巧妙,构成极其丰富的轮廓线;各层檐角起翘,加以檐下307组斗栱重
黄河栈道遗址
黄河古栈道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游北岸紧靠黄河的陡壁悬崖上,共有两条。一条离河面较高,一条离河面较低,都是紧挨着石壁的冲击处开凿的。我国唐代以前多建都关中,为保证首都长安及西北戊军的粮草供应,每年都要经黄河向关中送去大量的粮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河漕运。但作为黄河漕运必经之路的三门峡,水势险恶,来往船只,十之有八要被河水吞没。“鬼门幽幽深百篙,人门逼窄愈两牢,舟人叫渡口流血,性命咫尺轻鸿毛”。从西汉开始,每年枯水季节,都要征调大批人力物力对这一段黄河进行疏通,并修凿栈道。所谓栈道,就是在黄河两岸的峭壁悬崖上凿出一条狭窄的石路,路断处凿上一排深深的四方洞,塞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妙道寺双塔
临猗双塔又称“雁塔”,坐落在临猗县城北隅,东西对峙。双塔创自隋唐,此处原为寺院,今寺已毁,仅存双塔。“双塔交影”又称“双塔斜影”,是指农历正月、九月十五黄昏,三月、七月十六早晨,太阳和月亮同时位于东西方天边(或相反),日月之光分别从东西方照射双塔,使东西而立的双塔之影从不同方向向中间缓缓移动,交融在一起。历史上,文人骚客对“双塔交影”也多有描述。可惜,对为什么要建造这样的双塔奇景却未有任何文字记载。不过,也许我们从有关故事中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传说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最初发生在临猗。法海由于嫉妒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便把他们用“网塔钵”分别罩于两塔内。西塔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莺莺塔(舍利塔)
莺莺塔高40米,是一座内方外方空筒密檐式的十三层四面锥型砖塔,迄今已有430多年的历史。它的原名为舍利塔,因西厢记里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发生在塔下,故改称“莺莺塔”。莺莺塔,位于今永济市普救寺内。与北京天坛回音壁、河南郏县-塔、四川潼南大佛寺“石琴”,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回音建筑”;同时,又与法国巴黎钟塔、意大利比萨斜塔、摩洛哥香塔、匈牙利音乐塔以及缅甸摇头塔等同称“世界八大奇塔”。莺莺塔始建于隋代,原名舍利塔,后因元代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中主人翁张君瑞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此处,被人们称为莺莺塔。明嘉靖年间,河东大地震,原塔被摧毁。现存之塔,是大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条山
中条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总面积32158.3公顷。中条山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三皇五帝中的尧、舜、禹、汤都曾活跃于此。距今二万三千到一万六千年的下川遗址就在公园内。中条山素有“山西天然植物园”之美称,据调查有种子植物1000余种,还有密源植物、野生花卉等,温度适宜,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是温带向亚热带过度的区域,故在华北植物区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该区动物资源比较丰富,陆栖动物已知的有25目、66科、222种,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金钱豹、猕猴、水獭、林麝、大鲵、金雕等。中条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地区的夏县、闻喜、绛县、垣曲
国家级森林公园
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
运城市辖区内沿黄湿地是黄河流域最重要的湿地之一,也是天鹅、灰鹤在我国北方的主要越冬停歇地。据查,该区域分布的水禽和其他各种野生鸟类共有200多种,其中黑鹳、大鸨、遗鸥、海雕、丹顶鹤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40多种。1993年,山西省建立了运城天鹅和河津灰鹤两处保护区。随着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运城市境内沿黄河的水域和湿地大幅度增加,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野生水禽。芮城县圣天湖越冬天鹅的种群数量已达1100余只。
禹王城遗址
禹王城遗址(第三批国保)时代:东周至汉地址:夏县西北7.5公里中条山麓古城址有大、中、小三座城垣。大城平面近似梯形,周长约15.5公里,总面积为13平方公里。北墙、西墙和南墙的西段保存较好,一般高出地面1—4米,西墙最高达8米。东墙大部分仅存断续残基。在西墙北段之外有宽约30米的护城壕痕迹。出土春秋战国遗物有鬲、盆、罐、浅盘豆、盖豆、甑、筒瓦和板瓦等,还有汉代的卷云纹瓦当、绳纹板瓦等。据初步研究,大城可能为战国时期魏都安邑,中城为秦汉时期的河东郡治,小城使用年代最长,可能为原安邑的宫城,建于东周,至北魏仍沿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侯度遗址
西侯度遗址(第三批国保)时代:旧石器地址:芮城县风陵渡镇西侯度村附近1961年和1962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作过两次发掘,发现石制品、烧骨、带切痕的鹿角和动物化石。其时代属早更新世,据古地磁断代初步确定,年代为距今180万年,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之一。西侯度遗址位于黄河中游左岸,高出河面约170米的古老阶地上。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集中分布在平均约1米厚的交错砂层中。动物化石主要是22种哺乳动物,包括巨河狸、剑齿象、平额象、步化羚羊等。哺乳类中绝大部分是草原动物,也有适于草原和森林生活的动物。文化遗物共发现石制品32件,包括石核、石片和经过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兴国寺塔
位于运城市安邑城内东北方原太平兴国寺内,又名南海塔、安邑塔,唐贞观年间创建,宋代改建。塔呈平面八角形,共十三层,原高89米。多年来因地震等原因,塔身高度减少了18米,现留十一级、71米。塔身三层至六、七层显著收分,塔内空、小八角室。第一层南面开门,东西北三面均开一小室,仰视似叠涩藻井,但被破坏,仅留痕迹。第二层直至顶层,南北、东西各施圆拱窗,在每层塔的八角上,都悬挂铁制风铃。塔尖上铸有“绛州”二字,塔尖下端原有如盘香的螺旋,今已不存。2013年5月,太平兴国寺塔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运城市安邑城内东北方原太平兴国寺内类型:古塔游玩时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光墓
司马光墓及祖茔坐落于山西省夏县城北15公里的鸣条冈。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夏县涑水乡人,世人都称之为“涑水先生”。他是北宋宝元年间的进士,宋代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著有《资治通鉴》、《涑水纪闻》等重要的文献。墓园占地近3万平方米,东倚太岳余脉,西临同蒲铁路。司马光祖族多人都葬于此处,明、清及民国曾多次修葺。陵园的中部是祠堂,左边是茔地,右边为余庆禅寺。墓前有石人、石马、石虎、石猪、石羊等二十多件石雕。墓园的院墙以红砖垒砌,环绕在墓的周围。祠堂建于金皇统九年(1149年),祠堂的正中原来塑有司马光像,周围立碑,今天塑像已毁弃不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州古镇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孕育了众多名人,修筑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和闻名遐迩的蜀汉名将关羽都出生在这里。被誉为“武庙之冠”的解州关帝庙,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祀奉关羽的祠庙,堪称我国古代建筑的上乘之作,“前殿后寝”的宫廷式建制,为全国“关庙”所仅有。古镇的建筑主要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古镇街道和通道绿化工程,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提升了其形象。一个有发展活力、文化品位的中国关公文化旅游胜地——解州镇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圣天湖
圣天湖,位于山西省最南端秦、晋、豫三省交界处的芮城县陌南镇黄河之滨,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她东临黄河,西枕黄土高坡,具有南方的温暖和北方的清凉,集江南水色与黄土高坡为一体,景色宜人,蔚为壮观。圣天湖湿地地保护区总面积1.35万亩,其中,6000余亩水域面积,宛如一块碧玉,镶嵌在黄土高塬上。湖中2000余亩红莲,夏秋两季荷花盛开,红白相间,相应成辉,格外怡人注目。天水相接,红荷映日,吸引着八方的游客或赏荷、或荡舟其乐无穷。近几年来,由于湿地的保护卓有成效,湖中栖息各种鸟类230余种,成为候鸟迁徙重要“驿站”,20余种珍稀鸟类主要越冬场所。其中
绛守居园池
绛守居园池系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内西侧高地之上,面积14640平方米,是我国现存唯一的隋代州府园林。园池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由当时的内军将军临汾县令梁轨修建,他还体察民情,见百姓饮水困难,庄稼干旱,于是从城北30里处的鼓堆泉,导水开渠灌田,引余波贯牙城,蓄为池沼。园林内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园西南为虎豹门,进门入园下台阶二十九级直达洄莲亭,亭正方形,半陆半水,绿柳成荫,仲夏下池中荷花盛开,为园林“夏景”。洄莲亭西依墙而建有半亭,左右有花墙,两旁古柏翠竹,奇花异草,为园林“冬景”。洄莲亭东北方有一上山,系当时挖洄莲亭水池土方所
万荣后土庙
万荣后土庙,俗称后土祠,位于山西省万荣县城西南40公里黄河东畔。汉武帝时庙在汾阴,据碑刻记载,这里历史上曾属于著名的“汾阴睢地”,自汉武帝时,汾阴后土庙已成为历代帝王祭祀地神,祈福育民的胜地。汉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63年)建汾阴庙,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6年)建后土祠。此后,东汉、唐、宋各代屡次兴建,至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祠庙规模宏阔,祀势极盛。后来屡遭黄河水患,后土庙被淹没。清同治九年(1874年)易地重建于今址。现存建筑以晚清所建居多,但山门仍为元建,秋风楼为明代遗构,上存有汉武帝《秋风辞》元代碑刻。庙址坐北朝南,总平面呈南北长的矩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