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晋城市旅游
晋城市景点介绍
陵川崔府君庙
崔府君庙位于山西省陵川县城西20公里处的礼义镇北街,又名显应王庙,是我国现存仅有的汉唐高台式建筑。据庙内民国年间《重修府君庙碑》及《长治县志》载,府君姓崔,名珏,字元靖,唐贞观进士,为长子县令,有功德于潞地,故建庙祀之。庙创建于唐,金大定二十四年(1148年)重修,明洪武二年(1369年)及清末民国初年均有修葺。现存山门为金代遗构,余皆明、清建筑。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3456平方米。为两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戏台、拜亭、府君殿,东西两侧为掖门、配殿、垛殿。府君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殿前有卷棚式拜亭一座。檐下斗拱踩双下昂,梁架结构为七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明寺
崇明寺(第五批国保)时代:北宋至明地址:高平市南郊15公里圣佛山东麓俗称狼谷寺。创建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元代曾予扩建,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清道光六年(1826年)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中殿为宋代遗构,余皆明清所建。寺坐北朝南,由两进院落组成,现存山门、钟鼓楼、中佛殿、后佛殿及东西配殿。后佛殿元建明修。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筒板布瓦覆盖。东西配殿为元代所建,清代改为硬山顶建筑。中佛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殿顶覆以筒板布瓦。殿身檐柱均砌入壁内,柱头无普柏枋。大殿前檐明间辟门,次间为直棂窗。檐下斗栱七铺作,双抄双下昂,重栱偷心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川崇安寺
崇安寺,古称凌烟寺,位于山西省陵川县崇文镇西北的卧龙岗上,大有居高临下,俯瞰全城的雄伟气魄,先有崇安,后有陵川的远古说法在当地流传甚广。崇安寺的创始年代已无从稽考,唐初原名为丈八佛寺,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敕命为崇安寺,此外古代并有凌烟寺之称。由于历代重修和增建,从现存建筑来看基本上都是明代改建的,但也部分地保留着宋、金原作。主要建筑山门、钟鼓二楼。山门位于中轴线前,系明代建筑,面宽五间,进深六架椽,平面形制为长方形,屋顶形制为二层三重檐歇山顶,房坡为灰色筒板瓦铺制,正脊为彩色龙吻图案对峙,彩色琉璃剪边。山门一层檐下,南面悬有行山钟秀四个大字,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吉祥寺
北吉祥寺(第四批国保)时代:宋至清地址:陵川县城西15公里礼义镇西街村创建于唐大历五年(770年),宋太平兴国、元至元和明洪武、天顺、成化年间及清代均屡有修建。现存建筑前殿、中殿为宋代遗构,余皆明、清重建。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前殿、中殿、后殿、东西配殿、左右廊庑等。前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柱头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补间施隐刻栱。梁架为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殿顶三彩琉璃吻兽,并留有清咸丰九年(1859年)烧造题记。中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前檐柱头斗栱五铺作双下昂,后檐四铺作出单抄,补间斗栱为隐刻装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女湖
九女湖是阳城又一处美仑美奂的自然生态旅游区。它地处沁河峡谷,北距亚洲第一大坑口火力发电厂——阳城电厂7公里。主体景观仙女湖,是建水电大坝形成的高峡平湖,回水长度20余华里,水域面积13平方公里,以湖中耸立着的巨石景观——九女仙台及九仙女的美丽传说而得名。亭亭玉立、楼台辉映的九女仙台,为阳城古“八景”之一,自古就是文人墨客游览胜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锦诗秀章。仙女湖两岸青山耸立,林荫蔽日,百花竞艳。湖内行船荡舟,可见山在水中,水在山中,舟移景易,碧水与长天一色,如游漓江,似进三峡。区内有泉突喷涌、号称“山西第一大泉”的延河泉,有形如大瓮、深不可测、被称
晋城龙岩寺
龙岩寺位于山西省陵川县梁泉村,原名龙泉寺,金大定二年(1162年)改为现名。为金、明时期建筑。寺有前后两院,主要建筑有过殿、正殿、配殿、廊庑等30余间。过殿位于前院中轴线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近方形;单檐歌山顶,灰布瓦。两山墙内壁有壁画,外镶有金大定三年《龙岩寺记》石碑一通。正殿在后院,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平面长方形,单檐悬山顶。正殿和寺内其他建筑为明代建筑。龙岩寺具有较高的建筑历史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珏山
珏山风景旅游区位于晋城市区东南20公里的丹河南岸,东至马鞍山岭,南至风门岭,西至圪针岭,北至西交河公路段,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与青莲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脉相承,是泽州境内古往今来闻名遐迩的名胜风景区。珏山双峰对峙,巍峨苍翠,宛若一对碧玉,故名珏山,古有“晋魏河山第一奇”、“小华山”、“小武当”之美称。早在东汉时期,就被辟为道场,是我国古代北方著名的道教道场,被称为“晋地奥室”、“文峰奥区”,为真武大帝的镇守之所,与武当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历经数百年,依山就势建起了一、二、三天门、灵官殿、真武宫、玄武庙、南顶五佛寺等楼观亭廊庙宇。珏山胜境:珏山又名角
景德桥
景德桥景德桥(第一批省保)时代:金地址:晋城市城区西关白水河上又称西大桥。因其“通沁水、阳城之路”亦称沁阳桥。据《重修沁阳桥堤碑》载,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清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新中国建立初期,桥身拱券崩塌,桥上栏板残损无几,1956年,国家拨款重新维修,增筑栏板,使桥恢复旧貌。景德桥是一座敞肩式单孔圆弧弓形石拱桥,桥长21.62米,桥面宽4.8米。主拱券由十五道等截面独立圆弧拱石圈纵向并列错缝砌置而成,券体宽6.65米,上、下各拱石接面处及相邻拱圈内部,均采用银锭卯腰铁相连,增强了各拱石及十五道拱券内的纵、横向联系。主拱券两侧,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城东岳庙
晋城东岳庙:在山西晋城县城东北18公里高都镇。俗称东大寺。创建于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现存山门、东西廊庑、大齐殿、藏经阁及两侧垛殿等。其中大齐殿保持着金代原来的构造,其余的都是明清时重建。神台基座束腰须弥式,满雕力士及各种花纹图案,镂工精致。板门四周,立颊、门额、门槛都为石质,形制苍古,比例适度,上雕有各种纹样,堪称金代杰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城海会寺
海会寺亦名龙泉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城东北15公里大桥村西,为阳城县境内主要寺院之一。该寺创建于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赖赐名额为“龙泉寺”,后历代重修,增修,规模宏大,明清之遐迩闻名。海会寺亦名龙泉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城东北15公里大桥村西,为阳城县境内主要寺院之一。该寺创建于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赖赐名额为“龙泉寺”,后历代重修,增修,规模宏大,明清之遐迩闻名。解放前后损坏严重,现存多为明清遗物。双塔为现存的主要建筑,由宋代砖塔和明代舍利塔构成。明代舍利塔,八角十三级,高约40米。下部三层围成八角城垛式
小尖山
介绍:在阳城县城西南27公里,李圪塔乡东北边。因山似帽尖而得名。主峰海拔1692米。山体由古生界寒武、奥陶系石灰岩组成,溶蚀侵蚀中起伏中山,属太行山脉南段。山势高峻,断崖高耸,如削似壁,登百余级石梯可至山顶,有古庙。森林茂密,古树参天,为旅游佳境。山西晋城市
析城山
析城山位于阳城县西南35公里的横河镇境内。“山峰四面如城,有东、西、南、北四门分析,故曰析城”。主峰海拔1888米。山顶为坪,宽缓广阔,总面积12701亩,史载商汤曾祷雨于此,故又称圣王坪。圣王坪水源充沛,百草丰茂,是山西省仅有的几块亚高山草甸之一。坪上绿草如茵,野花娇艳,白云飘逸,牛羊徜徉。四缘峰峦拔峭,高树随崖而下,郁郁苍苍,蔚为壮观。坪中部的汤王庙,虽经千百年的风雨剥蚀,仍隐约可见梁柱之上彩龙飞腾。庙西有一池,人称娘娘池,终年不涸,为我国北方最大的高山岩溶湖。庙周长着翠绿的“龙须草”,可编席,古时为贡品。这里每年仲夏盛开一种酷似胭脂的胭粉花,格外俏
拴驴泉
介绍:位于晋城市南30公里处的栓驴泉水电站区域内。这里有山有水,景色如画,森林覆盖率较高,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较好。景区内,水上风光旖旎,堪与“三峡”、“漓江”媲美,鲤鱼山更是在全省独一无二。山西晋城市
泽州青莲寺
青莲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东南17.5公里的陵石山中。青莲寺下临丹河,背依高山而建,与中国古代“面山背水”的风水建筑观念十分吻合,整个寺院雄峻秀奇,别具风格,所临山崖的肢内的一池清水经年不涸不溢。摩崖上刻有东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题记。寺院分为古青莲寺和新青莲寺两个部分。古青莲寺始建于北齐天保三年(552年),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赐名“青莲寺”。新青莲寺始建于隋唐,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赐名“福严禅院”。自唐代以后,历代均有所增建,院内古柏虬柯,银杏参天,幽雅素静。寺内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藏经楼、释迦殿、罗汉楼、地藏楼及经堂、僧舍,高低错落
棋子山
棋子山位于距山西省陵川县城10公里的侯庄乡东北,相传商朝大臣箕子曾隐居在此,因箕子曾观天授时,摆布石子,推演天文,观测天象,遂逐渐演化成围棋。主峰海拔1488米。棋子山古名棋子岭、谋棋岭,相传为殷商贵族箕子封地。山内有两座古岩洞,一座中立有记述围棋雅事且篆刻于康熙年间的石碑一通;另一座是陵川县“棋子山旅游度假区”规划中的重要景点之一,相传是围棋鼻祖商代箕子推演天文、占卦卜筮、谋棋消闲之所。该洞深约10米,高4米,洞内清泉四季奔流,岩壁上有一处极似围棋棋盘线条的痕迹,并有像围棋棋子印下的凹痕,洞外壁上刻有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题词“箕子洞”。
黄围山
介绍:位于陵川县城东南30公里处。黄围山长约20公里,主峰海拔1447米,巍峨奇秀,孤峰插天,登顶远眺,可见黄河。纵观黄围灵湫,祖师顶以道观为主,天桥及宫院以天然洞穴和佛寺为主。佛道合流,道教气氛浓烈。山间有一大洞,山腰有两个透空小洞,由此而上可达主峰祖师顶。这里就是陵川有名的八景之一“黄围灵揪”。整个黄围灵湫由宫院、天桥、顶庙三部分组成。黄围宫院背山面壑,座北朝南,分上下两个宫院,共有宫宇60余间。上宫院的藏经楼三檐迭出。下宫院有灵湫洞一座,洞口高宽各2.5米,洞口两侧有2.5米宽、3.5米长、2.5米高的配房两间。洞内全长500米,均宽2
长平古战场遗址
长平之战遗址位于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公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镇,长约三十公里,东西两山之间,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均属于重点保护区。高平春秋时称泫氏,战国时改为长平。这里是中华民族原始文明的发祥地,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第一大帝——炎帝就活动在泽潞盆地,逝世后就埋葬在羊头山东南的庄里村,是为炎帝神农氏的先茔。传说:相传长平大战后,赵庄村成为一片废墟。赵括死后,当地老百姓将赵括尸体偷回,葬于村北的二仙岭上,为使子孙后代不忘赵国,遂将此地改名为赵庄。成语“纸上谈兵”就是指赵括用
羊头山石窟
羊头山石窟(第六批国保)时代:南北朝至唐地址:高平市城东北17公里的羊头山南麓羊头山亦称首羊山,所谓“岭限二郡,麓跨三邑,山高千余丈,磅礴数十里”是也。地处潞、泽两郡,长子、长治、高平三县、市的交界处,相传为神农得嘉禾之地。羊头山是佛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寺院、石窟等建筑成组成群地散存于山上。山脚下为中清化寺,亦名莲花池、六名寺。山腰为上清化寺,现不存,遗址可见唐代基址及石佛像三尊,其建筑规模宏大。山腰至山顶共计有40余洞窟,雕凿于大型的砂岩上,洞窟大小不一,平面多为方形,一般为一石一窟,个别有一石二窟或三窟不等。其中第六窟最大。石窟内龛面整齐,四面满雕佛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峪古城
郭峪古城位于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是太行山麓一座唐初建置的城堡。城堡依山傍水,城墙雄伟壮观,城头雉堞林立。城内豫楼高耸,古庙森严,官宅豪华,民居典雅,是中国乡村独具特色的古代建筑。占地面积17.9万平方米,现存老狮院、小狮院、陈氏12宅、王家13院等明代民居40院1100间,是一座典型的城堡式村落。现存古堡墙高12米,宽5米,长1400米,堞楼、城垛、城门、水门俱全,堡墙上开凿有三层628眼藏兵洞,居住与防守功能兼而有之。城内古老的巷道以石条铺就,曲径通幽。巷道两边均耸立着两层楼高的明代民宅。豫楼底层墙厚2米,设有石碾、石磨、水井等生活必备设施,通过石门暗
高平炎帝陵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中华第一大帝,是农业之神,医药之神,史称农皇。庄里村炎帝陵是我们炎黄子孙寻根问祖、谒陵扫墓的神圣之地,是中华第一陵。炎帝陵位于高平市城东北17公里处的庄里村,这里山川秀丽,风景优美,陵区周围东、西、南三面沟壑纵横,北面丘陵起伏,青山映翠。庄里村炎帝陵,俗称“皇坟”。陵后有庙,谓之五谷庙。五谷庙创建年代不详,最迟在宋代时早已有之。该庙座北面南,建筑规模宏大,周有城墙,分为上下两院,在其中轴线上,分列为舞台、献台、山门、南道、正殿。原来庙院内碑石林立,约有四五十通碑。现仅存正殿五间,东西厢房十几间。在东厢房的后墙上,有“炎帝陵”石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