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忻州市旅游
忻州市景点介绍
牧马河窄轨铁路桥桥址
牧马河窄轨铁路桥桥址,位于忻府区豆罗镇豆罗村西公路桥与同蒲铁路桥之间。1920年,山西督军阎锡山统治时期建筑,用于运输,特点是轨距小于正常铁轨,称为窄轨或小轨铁路。现仅存当时修建的铁路桥桥墩7个,桥墩单个长5.2米,宽1.1(中部),高3.5米。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蒲阁寨围困战遗址
蒲阁寨围困战遗址,位于忻府区阳坡乡蒲阁寨村。1942年,当地军民响应毛泽东”把敌人挤出去“的号召,对驻蒲阁寨侵华日军进行围困站,历经艰苦斗争,终于将日军赶走。遗址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300米,分布面积30万平方米。遗址内现存当年日军炮楼残迹。1985年4月10日,原忻州市人民政府(县级市)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岳云贵烈士墓
岳云贵烈士墓,位于忻府区奇村镇石家庄村。坐北向南,东西30米,南北50米。岳云贵(1932—1947),解放战争时期为石家庄村儿童团长,1947年农历十二月初九牺牲,年仅15岁。1949年后被追认为少年小英雄,并建立岳云贵烈士陵园。园内墓1座,纪念碑1通,纪念堂三间。2007年6月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横山遗址
横山遗址,位于定襄县季庄乡横山村北约100米处。在山前坡地之上,东西约500米,南北约600米,分布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断崖上暴露有灰坑等。采集有夹砂红褐陶、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片。其纹饰有绳纹-纹。可辫器形有鬲、罐、甑。还发现有打磨石斧。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981年,定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居士山北堡址
居士山北堡,位于定襄县南王乡尧头村西约1000米居士山。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东西宽18米,南北长21米,占地面积378平方米。堡平面呈方形,正面建石砌窑洞3孔,上悬“观音殿”匾额,东西两侧各建石窑洞1孔,分别为关帝殿和雷公殿,正面石窑洞上建木结构大雄宝殿,面宽三间,前辟廊,单坡硬山顶。2004年民间集资进行了维修。2003年定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居士山南堡址
居士山南堡址,位于定襄县南王乡尧头村西约1000米居士山。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主体为明清建筑。堡坐南朝北,平面近方形,长37米,宽35,占地面积1295平方米。墙体石块砖筑,墙高约8米,堡北侧存水陆洞1座。2004年民间集资进行了维修。2003年,定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兰台遗址
兰台遗址位于定襄县杨芳乡兰台村北约2000米处。在云中河北岸台地上,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200米,分布面积约3万平方米。地表采集有夹砂灰陶、红褐陶片,纹饰有绳纹。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麻河沟遗址
麻河沟遗址,位于定襄县蒋村乡麻河沟村西南约500米处。遗址位于牧马河东岸台地上,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50米,分布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3~0.5米。采集有夹砂灰陶和夹砂红褐陶片,其纹饰有绳纹,可辨器形有鬲。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存。1997年,定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林木遗址
南林木遗址,位于定襄县季庄乡南林木村北约400米处。在滹沱河北岸台地上,东西长400米处,南北宽500米,分布面积约20万平方米。地面采集有夹砂灰陶,夹砂灰褐陶和泥质灰陶片,器表饰绳纹、划纹、锥刺纹和附加堆纹。可辨器形为盆,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1997年,定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王遗址
南王遗址,位于定襄县南王乡南王村西约20米处。在村西的台地上,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150米,分布面积约1.5万平方米。采集汉代泥质灰色陶片,可辨器形有罐等。为一处新石器时代、商代、汉代遗址。1997年,定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汤头遗址
下汤头遗址,位于定襄县受禄乡下汤头村东北约100米处。在滹沱河北岸台地上,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375米,分布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断崖上暴露遗迹有灰坑等,文化层厚0.7~1.5米。采集有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片,器表为素面和绳纹,可辨器形有罐等,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存。1998年修建朔黄铁路时,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发掘。1981年,定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村遗址
赵村遗址,位于定襄县南王乡赵村东南约500米处。在牧马河东岸台地上,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200米,分布面积约5万平方米。遗址东部发现有文化层,文化层厚约0.4~0.6米。地表和文化层采集有战国时期的泥质和夹砂灰陶片,可辨器形有盆。另外采集有石斧一件。为一处新石器和战国时期遗址。1997年,定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霍西遗址
中霍西遗址(俗称霍光遗址),位于定襄县南王乡中霍村西约400米处。在山下一块平坦的台地上,东西长约100米,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60米,残存面积约6000平方米。地表采集有泥质灰陶片。为一处汉代遗址。1981年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社东南堡
社东南堡门,位于定襄县宏道镇北社东村中。堡门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193平方米。据堡门门额匾题记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建。堡门为石砌墙基,墙基高1.1米,现存堡门为砖券拱形,宽14.1米,高约8米,进深13.7米。其上原建有老爷庙,现已毁。堡门上刻有“都御史第”四字。为明代该村李楠任都御史后修建。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北西力大寺
北西力大寺,位于定襄县晋昌镇北西力村中。坐北向南。东西长11.1米,南北宽8.4米,占地面积约93平方米。据梁架题记载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所建。大寺沿中轴线原建有山门、过厅、正殿,两侧建有东西配房。现仅存正殿,是该大寺庙内主要建筑,二层楼结构,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前设廊,单檐悬山顶,五檩架结构。二层廊前两侧有人物壁画约4平方米。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襄文庙
定襄文庙,位于定襄县晋昌镇城内村中。坐北向南。东西长37.4米,南北宽为77.4米,占地面积约2895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明清时期建筑。沿中轴原建有照壁、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两侧有道冠古金坊、德配天地坊、乡贤祠、名宦祠、东庑、西庑。现仅存明伦堂、日新斋、时习斋、东庑和西庑,其余建筑均毁。明伦堂面宽五间,单檐悬山顶;日新斋、时习斋均面宽五间,单檐硬山顶;东庑、西庑均面宽七间,单檐悬山顶。该建筑解放后一直归县委党校占用。2007年,定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凤塔
回凤塔,位于定襄县受禄乡回凤村东北约500米处。为楼阁式砖塔,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宋代遗构。原在普济寺内,现寺已无,独存此塔。据宋代《新修和尚石塔记》碑载,该塔建于宋哲中宗元祐元年(1086年),塔高约17余米,共七层,底层呈四边形,边长4.5米,高2.5米,出檐为平砖一出,又尖砖四出,再布瓦收檐,上面六层,皆呈六面。由下而上逐层渐矮渐小,每层出檐均作砖雕仿木斗拱。上层作仿木檐飞,在布瓦尖端作铁刹,各层均有向阳门。198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杜家宅院
杜家宅院,位于定襄县神山乡镇安寨村中。坐西向东。东西长32.3米,南北宽17.6米,占地面积约568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构建。宅院为一进二院式,一院现存东房3间,正房2间,南房4间;二院现存木制垂花过门,南北房屋各4间,四房3间,两侧有耳房3间。现为村民杜文安兄弟五人宅院,2009年进行了局部维修。此宅院为晋北典型平房式民居。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寇村戏台
寇村戏台,位于定襄县南王乡寇村中。坐南向北。东西长12.5米,南北宽13.1米,占地面积约164平方米。据梁架题记载,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戏台主体保存较为完整,屋脊、兽头破损,主体结构较为稳定。戏台为石砌台基,台基宽12.5米,深13.1米,高0.8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六檩架结构。1997年,定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襄魁星塔
魁星塔,位于定襄县神山乡神山村东约150米处。圆形三层实心砖塔。塔基平面圆形,石砌而成,高0.52米,直径2.7米,占地面积5.7平方米。据塔碣记载,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光绪二十一年(1895)维修。塔身通高约11米,塔身三层圆形,通体素面,每层设砖花牙塔檐,上露筒瓦,三层南侧辟壶门。一层南侧、东侧各嵌塔碣1方。六角攒尖顶,上置刹座露盘、宝珠塔刹。1981年,定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