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忻州市旅游
忻州市景点介绍
悬空村民居
悬空村民居,位于宁武县涔山乡悬空村中。村落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村庄背依悬崖,面临深渊,建于海拔2000米的绝壁上。房屋依山就势,多树房屋前部以木桩支撑于伸出悬崖上。各家门前搭设木板互连成村中一条空中村道,长约1公里。从山下望去,整个村落犹如悬在空中。村下有一石碾子紧靠悬崖,村外还有一条石砌台阶古道,是以前村民通过木桥由山下进入村子的唯一通道。
雪仰头陀塔
雪仰头陀塔,又名晓祖宝塔,位于宁武县涔山乡小石洞村的悬崖栈道上。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2平方米。创建于清代,现存为清代建筑。六边形砖塔,通高8.5米。共四层,每层檐下有叠涩檐。塔座高1.1米,其余各层三面辟假壶门,每面书佛教咒语,塔刹已残。塔基下有地宫。地宫为砖石券拱窑洞,深1.74米,宽1.6米。内供雪仰头陀残像一尊。据碣记载,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建造。据传明末李自成攻下京城,崇祯四子来此出家,法号晓安,先于师傅坐化,故名晓祖宝塔。1984年,宁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武延庆寺
延庆寺,清代。三进院布局,中轴线依次建有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两侧有东西配殿,斋室和东西小偏院。天王殿位于前院,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前檐有单栱,施彩绘,后檐有耍头无斗栱,墀头砖雕精细。毗卢殿位于中院,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门窗为现代改装。藏经楼位于后院,为两层木构建筑,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五檩前廊式构架。两层楼全为隔扇门,木栏板,无斗栱,无彩绘。寺内存清代碑1通,据载,明万历十八年(1590)重建,清代重修。1985年,宁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武永济桥
永济桥,位于宁武县凤凰镇西关村中。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清代建筑。现存为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全长25米,宽7米,桥拱洞高3米,宽5.35米。拱上设有汲水兽,额嵌石匾楷书“永济桥”。桥用条石砌筑。桥面为拱形,青石铺设路面,桥两侧有石栏杆,望柱,抱鼓石。桥西存一尊高约2米的石狮子。碑亭在距桥西约4.5米处,碑3通,碑嵌碑亭内有清代重修永济桥碑1通和功德碑2通。据碑记载: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建,嘉庆、道光年间屡有重修。桥现在仍在使用。1984年,宁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宁武永庆寺
永庆寺,位于宁武县迭台寺乡西沟村中。坐北朝南。东西22.1米,南北34.2米,占地面积672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建筑。一进院布局,正殿为关帝庙,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内塑有关帝像。戏台名为永庆戏台,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戏台梁架有驼峰,檐下有三踩斗栱、垂花,台内屏风隔板上有绘画,尚有“同治元年(1862)”字样,戏台后墙有两个圆形窗口。据碑文记载: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同治元年(1862)重修。寺内原有钟鼓楼现已毁。1984年,宁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余建沟水磨油坊
余建沟水磨油坊,位于宁武县迭台寺乡下余建沟村东2000米。坐北朝南。东西22.3米,南北25米,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晚清建筑。现存水磨油坊设置在一处完整的院落内。北房是水磨,内有残破水车等部件。西房是榨油房,内有油樑等构件。南房推测为原料房。大门外的东西侧有迎街商铺门面,推测为外销门市。这处油坊是用水动力榨胡油,是半机械化的工业作坊,现已废弃。水磨油坊是宁武县发现唯一的较完整的一处,折射出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周遇吉家府
周遇吉家府,位于宁武县城内街道办事处人民大街大午城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74平方米。现存正房一座,面宽五间20.2米,进深三间13.6米,硬山顶。绣楼一座,面宽进深均为三间6米,硬山顶。现存为清代建筑。周遇吉,明代三关总兵。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领的明末农民起义军从太原挥师北上,周遇吉领兵救援忻州,兵败于宁武关,负伤被擒,拒降而死,家属0。这处院原为城内大户赵午城宅院,后为周遇吉家属居住。
北屯石窟
北屯石窟,位于宁武县北化屯乡北化屯村南200米的砂岩上。元代石刻,现存二窟。1号窟坐西向东,窟门为长方形,门两侧雕佛龛佛像。窟内呈长方形深1.30米、宽1米、高1.5米,穹窿顶,内雕石佛,佛像头被毁。2号窟坐北朝南,窟门为圆拱形,窟内平面呈方形为1米见方,内供佛像。佛像完整。1985年,宁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寨摩崖石刻
东寨摩崖石刻,位于宁武县东寨镇东寨村楼子山雷鸣寺西的岩壁上。宋元祐六年(1091)造。石刻为长方形,长约1.1米,宽约0.8米,上有“重修雷道禅寺”“元祐六年秋七月口巳”和“修造人张徹庵”等字样。碑文记载宋代军政各位官员游汾河源头,酒酣奏乐的情景,并记述了同游人员。字为楷书,大小约0.2~0.3米。其他字已不可识。1985年,宁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松沟石窟
黄松沟石窟,位于宁武县怀道乡黄松沟村北的黄沙崖石壁上。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明代凿建,现存为明代。有大小两个洞窟。大窟宽、深均为10米,高3米,前有两行石柱四根,柱上雕龙,顶部有藻井,门楣上有仿木斗栱五朵。小窟宽1.65米,深3米,高1.15米。两窟内石雕佛像风化,只留佛坛。据窟内碑载,开凿于明“天顺六年”(1462)。该洞又名“洞洼”、“螺狮洞”。(《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蒯屯关摩崖造像
蒯屯关摩崖造像,位于宁武县化北屯乡蒯屯关村东150米处。汾河岸边的中山阁悬崖下,坐东朝西。据造像题记载,元大德二年(1298)造。现存造像面价约3平方米。造像分上下两组佛像。上组造像3尊,立式,长0.2米,高0.13米。下组造像10尊,每尊佛高约0.15米,长0.6米,宽0.17米。距佛像不远有题记1处,有摩崖石刻和墨迹题记,字迹风化模糊不清。1985年,宁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泥湾村石刻
泥湾村石刻,位于宁武县涔山乡沤泥湾村南约1000米处。坐北朝南。面积约5平方米。明代石刻。现存一块通高3.4米,宽1.45米,长方形岩石上,竖刻“紫塞长城”四个隐形楷体大字,每字径约0.6米。题首竖文隐刻小字“张凤翔”,落款竖文“大明正德”小字风化难辨,经考证为明正德七年(1512)兵备张凤翔题。1985年,宁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化万佛洞
宁化万佛洞,位于宁武县化北屯乡宁化村西,约1000米的宁越山上。坐西朝东。开凿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清同治十年(1871)至光绪六年(1880)重修,现存石窟为明代。万佛洞依山而建,山崖凿洞,前置僧舍、台阶。万佛洞口额刻“万佛洞”三个楷体大字,字径大约80厘米,由兵部尚书河中王王崇古题。洞口高2.7米,宽2.85米,洞内呈正方形,洞内宽、深、高均为10米。地铺呈斜角约50厘米见方的方石,洞内有两个擎天柱,顶部为平顶,中部饰八卦彩色藻井,字鎏金,莲花边。其余部分为24块仿木天花板布满窟顶。窟顶题记一“大明万历十九年岁次八月初二妆彩完工”;题记二“大清
青龙山天花洞
青龙山天花洞,位于宁武县石家庄镇石家庄村西的青龙山上(俗称杨窊山)。坐东朝西。洞内面积约25平方米。据碑记载,建于明代,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重修。现存为明代。洞建在距地面高约500米的崖壁上,距山顶约20米,洞口高2米,宽2米,洞内平面呈正方形,宽、深均为5.15米,高3.6米,三壁下设佛坛,佛像不存,天花部有彩绘藻井,八卦图案,周边有数个小坐佛像,现已被毁,模糊不清。1985年,宁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城机械厂办公区旧址
长城机械厂办公区旧址,位于宁武县涔山乡沤泥湾村西北处。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于1969年。在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思想指导下,为反修、防苏大搞三线建设工程。工厂设在战备的山洞内。原长城机械厂代号为187工厂,主要生产炮弹。全厂共分为九个区,共计1万多人。该厂于1966年开工建设,1969年建成,1970年试产,1972年投产,1979年被迫停产,1982年开始撤离,1987年全部撤完,长城机械厂办公区旧址原称三区,当时为兵工厂的学校、中心招待所、商店。现在楼房改造后,做为林海度假村、供电所、根雕厂使用。
长城机械厂家属区旧址
长城机械厂家属区旧址,位于宁武县涔山乡小石洞村。占地面积约4.3万平方米,建于1969年。工厂设在战备的山洞内。长城机械厂家属区又称九区,现存三层宿舍楼16栋,学校与粮站共有10排平房,邮局1座,银行1处,三层楼商店1处,医院1座(现为废墟)。(《忻州文物荟萃》)
长城机械厂炮管车间旧址
长城机械厂炮管车间旧址,位于宁武县涔山乡五花山村西500米。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建于1969年。长城机械厂炮管车间厂内称六区,属于生产车间,主要生产炮筒。车间全部设置在山洞内。
长城机械厂生活区旧址
长城机械厂生活区旧址,位于宁武县涔山乡沤泥湾村。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于1969年,兵工厂生活区为当时划分的二区,现有宿舍楼9栋,礼堂1座,澡堂1座,锅炉房1座,平房1排,学校1所,厕所1个。1987年全部撤完,将房屋卖给村民居住。(《忻州文物荟萃》)
长城机械厂组装车间旧址
长城机械厂组装车间旧址,位于宁武县涔山乡程家圪洞村中。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建于1969年。组装车间现存4个山洞,路东有2个山洞,路西有2个山洞,洞内保留当时安装机器的痕迹,还有“文革”时期的油画与标语数条。山洞外原有一栋单身楼,现已成废墟。有礼堂、广播站,现在也成为废墟。
东麻地沟地窨院群
东麻地沟地窨院群,位于宁武县薛家洼乡东麻地沟村中。该村黄土深厚,风沙大,气候寒冷干燥,村民委适应当地环境故而创造性地采用这一建筑形式。地窨院是在土坡上挖一个方形的坑,人为的制造一个断崖高约4-5米,再采用类似掏窑洞的方法,在断崖上掏洞建屋。全村不足20人,全部居住地窨院,现存有9座院,有的院落无人住破损严重,村民高九栓院子保存较完整,院内呈正方形,长款为13米。每面有一孔窑洞三间,在院西北角有一过水房(排水系统),院西南是院的大门。“上山不见山,进村不见村”这句话就是对这种建筑的形象描述。(《忻州文物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