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江门市旅游
江门市景点介绍
共和碉楼
俗称石楼,位于江门市台山市水步镇新塘村委会新塘村。建于民国时期,坐东北向西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41.6平方米,高21米,其中主楼6层,瞭望亭2层。主楼由条石砌筑而成,设有窄小的铁门窗,铁门已丢失,每个窗口均设有窗檐,第6层的外墙设有长方形枪眼。顶部四周是条石城跺,正面阳刻“共和碉楼”四个字。碉楼顶部的瞭望亭是混凝土结构,下层开有小铁窗,上层四面设有拱形窗口,平顶。碉楼室内有木梁、木柱支撑,有水泥楼梯通往上层,2层至6层每层设6个房间。据悉,共和碉楼始建之时,每一块条石都是由村民从远处石山开采再运回来的。碉楼的初期的作用是防土匪盗贼,在抗日争战时也发挥
紫花岗摩崖石刻
紫花岗摩崖石刻位于台山市广海镇紫花岗。“海永无波”四字刻于高8米、阔9米的花岗岩石斜面,字高3米、宽2.2米,直书两行,双钩楷书,字迹清晰,笔力雄浑。是明代钦差总督张通于明天顺三年(1459年)在广海大胜倭寇后书,巡视海道副使徐海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刻此记功。此外,在“海永无波”石刻前面南侧约50米处大石上刻有“波恬万顷”四字,字高0.9米、阔0.75米,阴刻楷书,是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知新宁县同守尤诗英和知县熊文华至此观光而刻。1989年台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巫公岩摩崖石刻
巫公岩摩崖石刻位于台山市海宴镇通亨村西面的巫公岩(又称西岩)。巫公岩由三块巨石相倚而成。洞高5米、宽6米、深3米。岩洞上盖刻“巫公岩”三字,每字径0.15米,字的四周刻有方框,字横书在方框内。洞右侧一块横卧巨石上刻有《西岩行》(共308字)和《西岩诗》(共56字)两首诗,字迹清楚。《西岩行》、《西岩诗》为岫云书镌。在巫公岩南边大石刻有“洞天”二字,左旁有“岫云书”三字。岫云即巫岫云,字正得,海宴通亨村人,生卒年月不详,曾任南宋州级官吏,宋德祐二年(即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元兵入粤时弃官隐居于巫公岩。在岩北边群石上刻有“回顾”、“渐入”、“眠云”、“
石花山摩崖石刻
石花山摩崖石刻位于台山市台城东北郊的石花山。计有15题,有史料记载的3题。以“石花山”三字为最早,每字0.75×0.75米,楷书阴刻,是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兵备王大用镇压农民起义后游此而刻。最晚的是“仙人椅”三字,刻于民国。其中以清道光三年(1823年)新宁知县谢崇俊书刻的“含辉四照”最著名,每字0.76×0.76米,楷书阴刻。同年,还有县尉汪瑚携子游览此地的纪游题名:“县尉钱塘汪瑚携子立常来游,萧山王纲、嘉应廖纪、德清沈师让、平阳仪克中同至。道光癸未七月廿二日。”字为正楷阴刻,分四行竖排。此外还有以形似意深的“一帆风顺”、“仙人洞”、“仙人床”等
叱石山摩崖石刻
叱石山摩崖石刻位于新会市叱石山叱石寺内。有“一洗红尘”、“崖山并峙”、“山高水长”、“六根涤净”等等刻字,著名的“一洗红尘”是清咸丰年间新会双水人郑绩避兵乱时刻的,字大0.7米×0.7米,疏朗苍劲。“崖山并峙”是明末遗臣黄公辅匿于寺内扶持北燕太子反清时书写的,字大0.5米×0.5米。1995年新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田洞摩崖石刻平瑶记》石刻
恩平大田峒摩崖平瑶记位于恩平市大田镇石山。石刻刻面呈正方形,高1.6米、宽1.55米,总面积为2.56平方米。周界刻有云纹。刻文记载元代大田峒峒民与瑶民“相聚为盗”,官兵不能平。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通判吴元良率壮士数千人直入大田峒,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平定“乱民”。该石刻刻于元至正十三年,恩平儒学学正郑文遑撰文,大田峒耆老冯德□立石。全文刻字共48行,每行16字,总字数为762个。字体正楷,阴刻,苍劲有力。经历了630多年的风雨侵蚀,虽然缺223字,但整体仍然完好。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宜禧故居
陈宜禧故居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台山市斗山镇美塘村,是陈宜禧晚年居住和去世的地方。故居建于1922年,由六座中西合璧居所和一间图书馆组成。陈宜禧(1844——1930年),爱国华侨,主持修筑了中国最长的侨办铁路——新宁铁路,是五邑华侨“实业救国”的杰出代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会白玉塔
新会白玉塔位于新会市会城镇圭峰山,通身为白云石造,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石塔东南向,为六角七级仿楼阁式,高6.1米,基围周长4.6米,基座用须弥座式,上施仰莲,下置覆莲,六面分雕双龙戏珠、双凤朝阳、熊罴弄火、狮子滚球、麒麟和白象等图案,刻工精细。塔身逐层递减,空心。每面均设海棠瓣形券门,层层出檐,每层檐下皆有双层仰莲衬托,瓦当刻海棠纹,滴水刻莲花纹,檐角翘起外伸,雕刻精细线条流畅。塔刹由七级相轮和宝瓶组成。塔石清亮,工艺精湛。1979年新会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会石戏台
新会石戏台位于新会市会城城东路关帝庙前。始建于明万历丁酉年(1597年),清中叶重修。戏台分前后台,前台演出,后台化装室,用花岗岩柱,一斗三升斗栱,七架梁,歇山顶,通高7.5米、面宽15米、进深11米。台基仿须弥座,高1米,边角饰竹节纹。两旁设台阶上落。1995年新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鹤山节孝流芳牌坊
节孝流芳牌坊位于鹤山市雅瑶镇大桥坊村。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为旌表宋明俦妻胡氏节孝而建。为四柱三间三楼石牌坊,通面阔6.40米。明间宽3.20米、高约6米,脊饰双鳌戏珠;明间正面阴刻隶书“圣旨”二字,背面刻“恩荣”二字,左右正、背面皆刻“天官抱笏”石像。枋额正、背面横刻楷书“节孝流芳”4字。次间面阔1.60米,高5米,左枋额正面阴刻“柏操”两字,背面刻“孝仁”两字;右枋额正面阴刻“冰心”两字,背面刻“守义”两字。每条石柱前后施卷云纹抱鼓石夹护,高约1米,下阔上尖,结构严谨,造型优美。现保存完好。图/宋庆文
陈白沙祠
陈白沙祠系为纪念明代理学家陈献章(白沙先生)诏建于万历二年(1574),建成于万历十二年(1584)。该祠为四合院式布局,共四进,依次为春阳堂、贞节堂、崇正堂、碧玉楼,每进之间有庑廊相连接,山墙搁檩,青砖土瓦,绿硫璃剪边。梁架结构严谨,造工精细,各朝代均有修葺。贞节牌楼位于江门市郊区白沙村仁贤里白沙祠正前方的木石牌楼。是明成化十三年(1448年)新会县为表彰陈白沙母林氏的贞节事迹而建,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奉旨重修。贞节牌楼是一座十二柱三间三楼的木石结构牌楼。明楼为布瓦庑殿顶,次楼为布瓦歇山顶,均为绿琉璃剪边,均以四跳如意斗栱出檐。明楼正面上悬竖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立轩宋公祠
立轩宋公祠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雅瑶镇昆东赤龙村。坐西南向东北。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原有三路建筑布局,现存中路,依次为头门、中堂、后堂三进,总面阔12.2米,总进深44米。硬山顶,青砖墙,花岗岩勒脚。各个建筑物的梁架、斗栱、驼峰、雀替、封檐板、屏门、柱础、栏板等,分别运用木雕、砖雕、石雕和鎏金等民间工艺手法,以传说神话、历史典故、花卉鸟鱼以及岭南佳果为题材,雕刻细腻精致,构图巧妙严谨,栩栩如生。祠前还立有七对桅杆夹石。头门两间七架,四塾台,前后廊檐的虾公梁,内置屏门。中堂为三间十二架,前施轩廊。后堂为三间十二架。天井两侧施四架卷廊。除后堂中、后槽为瓜柱梁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明祖祠
位于江门市鹤山市雅瑶镇隔朗村,是祭祀开村四世祖德明公的祠堂。为保存较好的明代建筑,光绪丙戌(1886)年重修,坐东北向西南。广三路深二进,总面阔21.1米,总进深22.9米,祠前还有一个古戏台。头进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七架。后堂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十一架。天井两侧有卷廊。三路之间以青云巷分隔。硬山顶、龙船脊,墙壁采用“金包皮”(内夯土墙,外镶青砖),山墙红砂岩勒脚。梁架简洁古朴,施月梁,斗、升斗下部有弧度,火山角烁岩檐柱,覆盆式柱础,具有明代的建筑特点。外墙用水磨青砖,建筑木雕工艺精美,均采用格木制作。祠前古戏台用三合土夯筑,呈浅黄色,外表砌火山角质岩,红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植亭陆公祠
植亭陆公祠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雅瑶镇隔朗村。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坐东北向西南,总面宽25.2米,进深47.7米,面积1200平方米。中轴为两进院落加后楼式布局,两边有青云巷和厢房。硬山顶,博古脊,人字形风火山墙,青砖墙花岗岩勒脚。施以石雕、砖雕、木雕、灰雕等装饰。门前地堂宽广。斗门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九架。前廊以柁墩、斗栱隔架抬梁,木雕精美,墙上花鸟壁画工细艳丽。门厅施瓜柱梁架,后金柱间设屏门。后堂当中高悬“慎思堂”木匾,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十三架,前面轩廊施雕花板异形梁架,后为瓜柱梁架。天井两侧有庑沟通前后两进,三间九架卷棚顶。左右路两厢前座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阖邑书院
阖邑书院位于新会市会城惠民西路。建于民国9年(1920年),占地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头门面宽五间,有木雕、砖雕和灰雕,装饰华丽。中殿前有月台,华板望柱雕饰简洁。第三进与第二进中殿相同,皆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高14米,梁架、驼峰、斗栱等木构件皆雕刻。顶部全用绿色琉璃瓦,石湾陶塑琉璃脊饰,灰雕精美。两旁为耳室厢房,一座座连接后排,也是画栋雕梁,扇门尽雕饰。厢房用作课堂,后楼前有亭台花园,原竖有明代成化年间陈白沙书的《游心楼》碑,现存新会博物馆。该楼毁于清初,故址建成书院后楼。1995年新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献章墓
陈献章墓原在圭峰山天子地,明正德辛巳年(1521年)十一月十二日改葬于新会市杜阮镇席帽峰下鸭嘴丘。墓地纵深16.8米、宽13米,裙墙作太师椅状,墓面全用三合土夯成,墓上修成馒头状坟堆,高1.3米、直径1.8米。正面出一券门,嵌楷书阴刻墓碑一方,碑文直书三行,左起“明正德辛已仲冬庚申”、“翰林检讨白沙陈先生墓”、“孝子景云泣血立石”。墓手修望柱宝珠顶,墓面逐级降低,分三级,两侧有台阶,设拜台。1994年重修。陈献章(1428~1500年),字公甫,号石斋,世称白沙先生。明代著名学者,理学家。万历十三年(1585年)诏从祀于孔庙,成为岭南入祀孔庙的第一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瓦窑口古窑址
瓦窑口古窑址(440705-0009),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部崖门镇洞北村瓦窑口山脚,西倚古斗山脉,东为稻田。窑址于2008年6月文物普查时发现,暂时发现有窑炉4座,围绕山脚分布,形制一致,均为馒头窑,由窑门、窑床、烟道、窑壁、窑顶等部分组成,窑床平面为半椭圆形,火膛均残损,仅存窑床部分,后壁可见三条烟道,窑口大致向东。其中Y1窑残长4.35米,窑床内高2.6米,窑床最宽处为2.7米,分上下两层,相间灰色粘土,可能为两次使用。窑址出土有残缺的匣钵、黑釉炉和青釉碗。窑炉的形制与新会官冲唐窑、北门窑址相近,附近一带采集较多唐宋瓷片,但出土文物均为宋代,窑
洞岩里古窑址
洞岩里古窑址(440705-0002),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部崖门镇洞北村老廖山脚,西南为古斗山脉的老廖山,东北为洞岩里古村落。窑址为2008年6月文物普查时发现,暂发现有窑炉3座,倚山而建,窑口向北或向东,分布范围约150平方米。窑炉均为馒头窑,体形较小,三条烟道明显可见,部分倒塌,仅存部分窑床,窑床底部有较厚淤泥。其中1号窑的窑床部分残宽1.7米,残高1.5米,深2.4米。2号窑的窑床残宽1.5米,高1.6米,深3.2米。3号窑的窑床残宽0.8米,高1.5米,深1.83米。该窑址形制与新会已知唐宋窑址相近,周边亦出土过较多唐宋瓷器,与相邻数百米的
官冲窑址
官冲窑位于新会市古井镇官冲村瓦片岩(碗碟埔)与碗山两地。年代为唐代中晚期。1957年发现。1961年及1997年发掘。在碗山清理馒头窑多座,窑室有大有小,底部或平或斜,其结构由窑门、火膛、窑床、烟道四部分组成。窑顶已塌毁。有的窑壁是耐火土构筑,有的窑壁用砖砌,两种窑有打破关系,证明前者早于后者。瓦片岩多见废弃品堆积,厚达1.5米。产品均为青釉瓷器,属南方青瓷系统,多是日用器皿。但在窑址堆积出土者多为被废弃的残次品,火候多在1100°C以内,用泥块垫烧。器身多施半釉,釉层厚,易脱落。器类有釜、碗、碟、盏、豆、罐、盂、盆、钵、杯、壶、勺、砚以及人物塑像等。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婆山沙丘遗址
洪婆山沙丘遗址(440705-0037),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部的崖门镇梁黄屋村洪婆山脚的一片沙地上,西北靠古斗山脉的洪婆山,东南临崖门海口和黄茅海。该遗址于2008年8月文物普查时发现,分布面积约20000平方米,遗址上采集有少量的陶片和磨制石器,陶片质地为夹砂陶和泥质陶,器形有陶釡、陶罐等,石器有石斧、砍砸器等。在遗址上发现散落较多水晶的碎片和柱状晶体。部分地层中可见有一层细小的白色砚壳。按采集的文物和周边地理分析,该遗址应是新石器晚期的沙丘遗址,与附近的礼乐围沙丘遗址同在一条沙堤,与崖门对岸的炮台山沙丘遗址、下沙沙丘遗址以及珠海、台山的沙丘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