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佛山市旅游
佛山市景点介绍
西樵山遗址
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广东南海西南西樵山。1958年开始调查发掘。遗址是由二十多个地点组成的大规模石器制作场。年代约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当时在露天和山洞里开采原料,以霏细岩为原料制作磨制石器,有以双肩斧、双肩锛为代表的成品,还有半成品和大量碎块。或以燧石为原料制作细石器。因原料产地不同,两类石器地点基本上各自集中分布,但两者也常有共生的明确地层,可见是属于同时期共存的文化遗物。与石制品一起的堆积层中,还夹杂有人们食后的淡水贝壳及灰烬,有些地点发现少量陶片,但无人类长期定居生活的遗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边村钟氏大宗祠
钟边村钟氏大宗祠位于南海区大沥镇钟边社区。有着上千年历史的钟氏大宗祠就“隐藏”在这里,像是躲避着世间的喧嚣。据宗祠门外的石牌介绍,钟氏大宗祠是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宋朝,距今已有1012年的历史。宗祠总面积约1156平方米,为三进三间。祠堂内保存有典型岭南风格的砖雕、木雕和描述岭南风情的壁画。与一般年久失修、杂物堆积的古祠堂不同,钟氏大宗祠被打理得井井有条,这是因为一位“扫地僧”——钟锦垣多年如一日地在守护着它。在祠堂的第一进,两边墙壁贴满了钟氏后人的照片。其中有族人多年来的聚会合照,参加重要活动的纪念照片,也有钟边狮会的比赛合影。钟锦垣介绍起照片的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方献夫墓
方献夫墓原位于南海西樵镇大岗山,1992年迁至孔边村后山。该墓葬有方献夫遗骨,墓外立有原墓地迁来的神道碑。方献夫生前著有《西樵山石泉书院记》。2015年12月10日,方献夫墓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樵山采石场遗址
石器时代,西樵山是我国南方最大规模的采石场和新石器制造基地,北方只有山西鹅毛口能与之比肩,因此把它们并列为中国新石器时代南北两大石器制造场,并率先提出了考古学意义上的"西樵山文化”一词。以霏细岩双肩石器为代表的西樵山石器制造品在珠三角的广泛分布,意味着该地区“出现了社会分工与产品交换”,这些凝聚着人类早期智慧的工具,标志岭南农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后来的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认为,西樵山是“珠江文明的灯塔”。石燕岩采石遗址位于西樵山狮脑峰东南麓,为明清时期人工开掘石料而形成的矿冶遗址,因曾盛产石燕得名。石燕岩洞内人工采石痕迹明显,因长年累月开采,洞内容积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羊额卢氏大宗祠
羊额卢氏大宗祠位于佛山市顺德区伦教街道羊额村大祠直街。坐东南向西北。始建于明代中后期,最近一次重修在民国十一年(1922)。目前头门的石料保存明代特色,但整体而言,偏于清代建筑风格。面阔三间16米,原进深三进,现存头门及后堂,共进深47.3米。硬山顶,灰塑龙舟脊,脊上饰有花草纹饰,人字封火山墙,青砖墙,红砂岩石脚。头门墙楣上存有“李邕观帖”、“一家诗赋”等多幅人物、山水等几幅壁画。其中“李邕观帖”壁画,何伯羽画,有“民国十一年”年款。2011年9月,卢氏大宗祠被列入第五批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赞梁氏大宗祠
高赞梁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高赞东胜大街1号。清乾隆十三年(1748)建,光绪二十三年(1897)、1997年重修。坐西北向东南,广三路,总面阔28米,中路面阔三间13.6米,进深三进47.8米。硬山顶,龙舟脊,人字封火山墙,青砖墙红砂岩石脚。头门进深两间9架,前廊双步。梁架通体雕刻缠枝花卉纹饰,繁细精致。墙楣有“瑶池宴乐”、“蓬莱仙境”等多幅壁画,有“光绪戊戌仲夏”、“陈瑶石画”。次间包台台身为红砂岩石,上浮雕麒麟、梅花鹿等瑞兽。台基上雕有缠枝花卉。门枕石雕龙纹、麒麟等瑞兽。中堂昌大堂进深三间11架,前后双步廊。乾隆年间的堂匾仍存。堂前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麦村秘书家庙
麦村秘书家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麦村麦南大道6号。清乾隆十四年(1759)建,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修,祀奉麦明远。坐西北向东南。广三路,面阔三间,进深三进。总面阔25.88米,中路面阔14米,总进深46.25米。硬山顶,灰塑脊,人字封火山墙,素胎瓦当,滴水剪边,青砖墙,麻石、鸭屎石脚。头门进深两间9架,前设双步廊。前廊梁架通体雕刻花卉、人物图案,精美生动。“秘书家庙”木门额有乾隆二十五年年款,边框雕人物故事图案。砖雕人物墀头精致。中堂广绪堂进深三间11架,前后双步廊。后堂前设四架轩廊,后九檩搁墙。祠堂内部分梁架呈月梁形式,驼峰纹饰细致。祠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齐陈氏大宗祠
马齐陈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马齐居委关东大街59号。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落成,清同治十年(1871)、2004年重修。坐东向西,广三路,总面阔23.5米,中路面阔三间13.6米,进深三进42.7米。硬山顶,龙舟脊,主体建筑为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舟脊,素胎瓦当、滴水,青砖墙麻石脚。部分红砂岩地面和覆盆柱础。砖雕、石雕、梁架木雕细腻生动,十分精致。墙楣存族人陈士圣所绘的二十四孝图壁画廿二幅,书画俱佳。鎏金通花木横披图案繁密,雕工精细。墙楣上的砖雕,与青云巷门的砖雕,面积较大,雕工非常细致,是祠堂砖雕装饰的精品。该祠规模较大,主要保存清晚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朗梁氏宗祠
古朗梁氏宗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古朗村东边街23号。建于明代后期,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重修,现存清后期建筑风格。坐西南向东北,三间三进,总面阔14.2米,总进深48米。硬山顶,灰塑博古脊,人字封火山墙,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青砖墙,麻石、红砂岩石脚。头门进深两间11架,前廊三步。左右次间设包台,台基雕花。中堂进深三间12架,前双步廊,后三步廊。梁架和驼峰上的雕刻均较细致。后堂进深三间13架,前四架轩廊,后三步廊。轩廊梁架呈仿月梁形式。祠堂墙楣上存有“子路问津”、“石鱼图”等多幅壁画,上有光绪辛丑的年款。祠内覆莲柱础少见,所保存部分鸭屎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潭刘氏大宗祠
龙潭刘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龙潭村安教大社A6号前。清道光五年(1825)建筑,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重建,2004年再重修。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三进带左青云巷,总面阔16.14米,进深47.02米。硬山顶,灰塑脊,镬耳封火山墙,青砖墙,麻石及红砂岩石脚。白石门额阴刻“刘氏大宗祠”,落款为“民国甲子年重建李翰芬书”。头门、中堂的前廊均置鳌鱼托脚。步梁略呈月梁形式,梁上通体雕刻麒麟、缠枝花草、戏剧场景等纹饰,雕刻繁缛精致。木雕封檐板、人物挑头相当精致。麻石栏杆浮雕人物、花瓶。门枕石上浮雕仙童、仙鹤。墙楣存“醉中八仙”等多幅壁画,精美且保存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所何公祠
前所何公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西北村西岸大路13号。西岸何姓四世祖前所公的私伙祠。始建于明末清初,清光绪二年(1876)重修。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三进带左青云巷,中路面阔13米,总进深46.3米。硬山顶,灰塑博古脊,人字封火山墙,素胎瓦当、滴水剪边,青砖墙,红砂岩石、麻石脚。头门进深两间11架,前廊三步。墙楣存多幅壁画,澜石麦维宽作,保存较完整,并有光绪丙子年款。木檐枋上通体浅浮雕瑞兽、花草,枋上以柁橔隔架,柁橔雕成狮子状,较为特别。红砂岩石檐柱及柱础,低矮的红砂岩石包台,红砂岩石门框,麻石门枕石上浮雕法器。后堂进深三间13架,前三步,后四檩搁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众涌大桥
众涌大桥俗称大桥头。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街道众涌村天后古庙前。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七年(1802)孟夏重修。大桥东北-西南走向,桥长17.7米,阔2.65米.为单孔石梁桥。两边桥墩以花岗岩石质为主,夹杂红砂岩石。桥面由七块花岗岩石板平铺而成,桥身阳刻“大桥”楷书。上款为“嘉庆柒年”,下款为“孟夏重修”。两旁各有10级麻石阶。其中第一阶用小块麻石并排铺成,其余用一块麻石横铺而成。该桥保存完整,纪年清晰,有一定价值。2009年7月,众涌大桥被列入第四批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玉麟桥
玉麟桥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水藤村下沙坊。清道光八年戊子(1828)建,跨水腾涌,连接下沙村与水藤旧大路。桥东北西南走向,为单孔梁式石板桥。花岗岩石桥墩,刻有“此桥头借邓永锡堂地”。桥面由五条长条花岗岩石构筑。桥身两侧正中都阴刻“玉麟桥”三字,上款为“道光八年戊子”,下款为“阖堡鼎建,钟宝兴造”。桥头上各有两条石栏杆望柱。桥一边有石阶7级,一边有石阶6级。桥头有桥碑,刻有“石梁重大,耕牛止许渡水来往,不得踏桥,道光八年通堡公泐”,反面有“通堡公议,石梁重大,耕牛止许渡水来往,不得踏桥,永为禁戒”。该桥与相关的传说,具有一定艺术、民俗价值。
龙眼古桥
龙眼古桥当地俗称“石桥头”。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街道龙眼村,跨石桥头涌,连接龙渚街与石桥街。始建年代不详,清咸丰版《顺德县志》记载“曰:古桥,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修,相传以此为安,然访册无据”。桥东南西北走向,双孔石梁桥。长21.3米,宽2.4米。中间以红砂岩、花岗岩石块砌成桥墩,双向均置花岗岩分水尖。两侧桥墩为红砂岩石质。桥面以中间桥墩为中心,向两岸斜伸。桥面各由五条石组成。桥东边设6级麻石阶,桥西边设8级麻石阶。桥两头均有石碑记载有关此桥的“通乡公禁”。此处曾是龙眼通往大良的主要通道,具有很好的历史与艺术价值。2009年7月,龙眼
富裕贝丘遗址
富裕贝丘遗址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街道富裕村石涌路凤咀岗山麓。1961年5月发现。采集到绳纹、方格纹夹砂陶釜残件、泥质方格纹陶罐残片、河蚌蚬贝壳等。经省博杨式挺同志鉴定,该遗址为汉代遗址。当时县人民委员会设立保护标志——石碑,碑记中“距今三千多年渔猎时代人类文化遗物”与所公布的年代“汉代”不符,现一般认为应是汉代遗址。碑高77cm,宽49cm。是顺德目前所存极少的贝丘遗址。2006年1月8日,富裕贝丘遗址被列入第三批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诰赠都御史祠
诰赠都御史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良教南便街一巷8号。明弘治八年(1495),为纪念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何经而建。光绪十年甲申(1884)重修,2003年村民自筹资金重修。坐西南向东北,三间三进左边带一衬祠。总面阔24.4米,总进深49米。硬山顶,灰塑博古脊,镬耳山墙,素胎瓦当,青砖墙。头门进深两间10架,前设四架轩廊,在顺德祠堂中少见。轩廊梁架呈月梁形式。中堂进深三间十架,前双步廊,后单步廊。后堂进深三间19架,前设四步廊,后六步廊。檩间距离较密集。整体形制保存较好,头门前廊宽阔轩廊为其他祠堂所不见。据族谱记载,何经是顺德建县后最早登上龙虎榜的人,曾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翠庵朱公祠
翠庵朱公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仙涌村心屋路心南三闸巷1号。始建于明代,清咸丰元年(1851)重修。坐西北向东南。原为四进,现存头门、牌坊、中堂等三进及左侧的青云巷门。主体建筑总宽15.2米,总深48.8米。硬山顶,龙舟脊,人字封火山墙,青砖墙,头门为麻石脚,中堂为红砂岩石脚。头门进深十一架,前置三步梁,装饰斗栱、驮墩、鳌鱼与花卉等;第二进牌坊为清代建筑风格的三间三楼石牌坊,正面阴刻“义德流芳”、“天启二年”等,背面阴刻“仁心为质”、“嘉靖甲申年”等铭文。中堂孝思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九架,前后双步廊。各梁装饰斗拱、驮墩等构件。心间采用穿斗与抬梁混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棠溪甘公祠
棠溪甘公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大都村渤海大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清嘉庆九年(1804)重修。为纪念甘氏六世祖棠溪公而建。坐西北向东南。面阔三间12.6米,进深三进31.3米。硬山顶,灰塑博古脊,人字封火山墙,素胎瓦、滴水剪边,青砖墙,红砂岩石脚。头门红砂岩石门框。设有低矮的红砂岩石包台。二进为三间五楼牌坊。龙舟脊,青砖墙。左右拱门阳刻“端庄”、“严敬”。堂内存嘉庆九年的“复修六世祖祠碑记”。该祠与临近甘氏家庙、云叟甘公祠、渤海书院等建筑,形成较壮观的祠堂群。2009年7月,棠溪甘公祠被列入第四批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永思堂水步
陈永思堂水步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马齐居委关东大道东北楼前马齐大涌边。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重建。坐东北向西南,面向马齐大涌。中砌麻石平台,前有台阶上下船。麻石砌的后墙上嵌有石匾额,长2.6米,宽0.85米。阴刻篆书“陈永思堂水步”,落款为“道光丁未重建容驷书”。平台两边各以15级麻石台阶登上关东大道。昔日此处可供一艘大型人力车渡湾泊,每天往返大良一次,村民将该水步与东边原有的“陈崇本堂水步”合称为“大良(渡)埠头”。该步头是考察顺德宗族与社会的运作方式,以及交通历史的实物。2009年7月,陈永思堂水步被列入第四批顺德
岑桑祖居
岑桑祖居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葛岸北区北华街1号。清建筑风格。原为奉政大夫第,著名作家、出版家岑桑幼年时曾在此-。坐西南向东北,面阔三间9.3米,进深二进10.7米。硬山顶,灰塑博古脊,镬耳山墙,素胎瓦当,青砖墙,麻石脚。头门凹肚式。前三檩搁墙,后四架梁。墙楣灰塑有“平步泗合造”字样。麻石门框,存木门及木趟栊。后堂进深一间11架。建筑木檩搁墙或以瓜柱承托梁架及檩条。头门次间和后堂均以木板分隔出0-,木楼板置铁漏窗。栏板雕有花鸟、诗句,尤其精致。该建筑具岭南典型民居风格,是研究岑桑先生及广东文化活动的资料,具有一定历史、艺术价值。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