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汕头市旅游
汕头市景点介绍
礐石基督教堂
基督教礐石堂位于汕头市濠江区礐石街道礐石社区。由美国基督教浸信会于1860年由妈屿迁来礐石时所建,此为外国人来礐石传教之开始,现仍为教堂使用。基督教礐(què)石堂,位于广东汕头市礐石山上。所谓“礐石”,意为濒临大海、山多巨石。董必武曾赋诗:“隔海望礐石,但见山嵯峨,绝海入其中,胜景亦云多。”专赞礐石山的美景。历经80多年的岁月变迁,矗立在水天一色、绿意盎然的礐石山上,礐石堂讲述着潮汕地区基督教发展的故事。礐石堂建成于1930年,原名为“岭东浸会七十周年纪念堂”,1958年改为今名。礐石堂以建筑独特而著称。其建筑形制,既包含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特别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日本驻汕头领事馆旧址
日本领事馆旧址:位于汕头市金平区大华路11号的日本领事馆旧址目前正由市检验检疫局使用并管理中。这座建成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的建筑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重建过一次,总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包括主、附楼建筑和前、后花园,为典型的日式西洋楼,保存完好,建筑风格和结构基本维持原貌。针对其因年久失修出现的安全隐患,市检验检疫局也斥资进行修缮维护,为保护好该建筑物做出了贡献。目前,日本领事馆旧址已被列为汕头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在此基础上,市检验检疫局进一步积极准备和补充完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相关申报材料,将该旧址申报为广东省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叠石山摩崖石刻
叠石山摩崖石刻群在河浦区西北面,遗存崖刻20多题,主要有:“於戏!先生学贯天文,深心河洛,独得其真。龙马之图,实本於数,浚词最精,羽义翼文,发奥阐明,即今其书,实堪其浚。自维囗眯,行将研究。”署款“乾隆二十八年(1763)番禺孝廉曹达潜”“先生姓陈,讳英猷,字式蔼,号石泉,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十二月初六日戌时生,充潮阳学廪生,孝友积学。乾隆四年己未(1739)筑斋兹土,为《演周易》之所。乾隆十七年壬申书成,八月十八日未时卒。命勒河图并赞於斯石。先生赞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天地之象,奇偶分部。龙马出河象,数以观圣人。则之道昭,三古大哉。斯文圣圣攸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鸥下许氏宗祠
鸥下许氏宗祠位于汕头市龙湖区鸥汀街道鸥下社区南畔中街青砖祠巷。该祠初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坐西北向东南,祠面宽15米,通进深27.4米,占地面积411平方米。宗祠为三进三开间单檐硬山顶,依次为门庭、天井、印亭连接主祠,祠左右为伙巷,祠堂前有阔埕。门额古石牌匾“许氏宗祠”为南明礼部尚书黄锦题”(黄锦1572年—1654年广东饶平人)。大门口有石鼓一对,左侧伙巷有古井一口。门庭有贝灰阴刻书法6屏,是1936年重修时鸥汀乡贤许之翰手书。据该祠2006年重修的碑记记载:许氏宗祠始建于清顺治七年、康熙四十七年重建、1936年重修。解放后,该祠堂作为生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崇公祠
提督府,又称泰崇公祠,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关埠镇厦林乡下底村,是清代曾任云南提督黄武贤的府第。在汕头潮阳区关埠镇下底村有座历史遗址“提督府”,原称“建威第”,又称“泰崇公祠”,俗称“厦林老府”,是清代曾任云南提督的黄武贤之府第。该祠建成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结构和装饰具有潮汕民间晚清建筑风格。现府第完好,并保留有清代牌匾,为文物保护单位。该提督府坐东北向西南,占地8334平方米,建筑总面积6000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驷马拖车”建筑。府以中间祠堂象征“车”,左右两边次要建筑象征拖车的“马”。这样,坐在“车”上的列祖列宗就由居住在两边的象征“车”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峡山柯氏家庙
柯氏家庙位于汕头市潮南区峡山街道洋内居委寨内,乡民俗称“柯厝祠”。2000年4月被原潮阳市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据《潮阳县志》记载,柯氏家庙始建于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为宋代建炎科进士、国子监宣教大学士柯裔武所建。明代由柯氏裔孙按旧制进行修葺,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由贡生柯文锦主持全面修建,扩建三山门。由于历代修建,所以家庙保存良好,1928年至1992年在家庙办峡山洋内小学。1986年,柯氏族人筹资17多万元进行修缮。柯氏家庙总建筑面积1005平方米,整体建筑气势恢宏,浑厚坚实,古朴大方。家庙大门为三山门,上面匾额书“柯氏家庙”四字。大门两侧刻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一古村
观一村就位于樟林古港港湾一隅,是秦牧先生的故乡。这里是海上古丝绸之路发祥地之一,潮汕大多数先贤从这里乘坐“红头船”漂洋过海,外出谋生创业。古港河河水清澈透亮,倒映着朵朵白云,犹如天空之镜,蜿蜒流向深处;两岸疏竹掩映着灰黑色的老屋旧墙,却有一种清幽的意境,让人忍不住顺着边上的石板小路,向深处探幽,不知不觉就走进了观一村的腹地。古港河上的仿真红头船景观成了大家瞩目的焦点。观一村由南盛里和南康里两个自然村组成。“南康里”建有粤东建筑规模最大的“新围天后宫”,“南盛里”为潮汕传统民居建筑格局,是由本村巨贾蓝金生先生独资兴建的。很多建筑都有侨宅特色,如“锡庆堂”,
锡庆堂
锡庆堂位于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观一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贤余氏家庙
澄海名贤余氏家庙位于汕头市澄海区莲上镇永新村,乾隆47年重修,距今已有437年的历史了。永新村是潮汕余姓的主要聚居地,占全村人口的90%以上。早在元末公元1367年,潮州籍的朝廷翰林院大学士余仲伟意识到时势变化,政局动荡,遂安排七子:向、尚、囧、商、裔、扃、同,搬离潮州城,到澄海择地定居,以避兵乱。余氏兄弟来到莲阳中社创立永平村(1951年改称永新)。当初这里是韩江出海口,河海交汇泥沙淤积的沙陇地带,有待开发。后来,向、尚、囧、同,相继搬往外砂、潮州和省内其它地方。但七兄弟均公认父亲余仲伟是余氏在永新的肇基祖。余仲伟出身官宦世家,他的上八世祖就是北宋名臣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岗王氏祠堂
柳岗王氏祠堂位于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柳岗村。王氏祠堂是“潮州前八贤”之一的南宋名臣谏议大夫王大宝为母亲王氏请旨建造的。该祠堂于宋代建炎三年创建,明代嘉靖十三年重修,清代雍正十三年再修,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王氏祠堂总面积约1904平方米,贝灰木架结构。祠堂大门为石结构的双叠楼亭台式,石亭顶端有一太阳形状石徽,顶台中央立有高0.61米,宽0.22米的“圣旨”石牌,因此称为“圣旨亭”。亭门通梁刻“王氏祠堂”,明嘉靖十三年(1534)闰二月立,清雍正乙卯年(1735)二月重修。梁背刻“时思”二字。亭匾高0.31米,长1.43米,正面刻“科第”、“唐节度使王审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澄海冠山书院
冠山书院,在现在的汕头市澄海区境内,在这里有一副有名的对联:“礼门辟冠山,亦步亦趋追鹿洞;道岸登澄水,为高为美溯杏坛。”联中的冠山二字,指的就是冠山书院。从历史来看,冠山书院可谓是澄海文化的发祥地。宋庆历年间(1041—1048),潮州前八贤之一、宋太子中舍、易学大师卢侗“见冠山山明水秀”,环境幽雅,遂于此结庐读书,后定居于冠山。卢侗在书院教授邑中子弟,为澄海乃至潮汕的文化教育作出了很大贡献,冠山遂成澄海的政治文化中心。神山是先哲在澄海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见证,是澄海人好学求知的象征。新中国成立后,冠山书院曾一度是冠山初级中学、上华中学初中部的教学办公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底古村
下底古村位于汕头潮阳西北28公里,面积约2.5平方公里,西临榕江中段,濒临南海,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建村,古村人口为单一黄姓宗亲,所用语言为潮汕方言,现常居人口5000多人,村中经济以农为主。2012年下底村被评为“广东十个特色古村落”之一。古村三面为田园所包,民居是典型的潮汕老厝,现有不少明、清、民国建筑,“下山虎”成排连片,“四点金”随处可见,“四马拖车”都保留完好,如县级文保单位黄武贤提督府等,其他如古榕、寨围、小桥、水路等皆为古时物。黄武贤(1821—1898年)系关埠下底村人,是晚清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曾追随曾国藩、左宗棠南征
前美古村
前美古村位于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是陈姓聚居地,该村始建于元朝末年,文化底蕴深厚,海外华侨众多,有过辉煌的科举成就,并曾涌现出包括泰国总理陈家乐在内的数十位国家政要和包括清末华人首富陈慈黉在内的多位巨商。赵兹阳、-、-、胡绳、庄世平、蒋孝严、泰国诗琳通公主等数十位国内外政曾先后到此观光。位于该村的陈慈黉故居占地两万多平米,内分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三庐等区间,被誉为“广东第一私宅”,村北的永宁寨则是前美村十几代人的回忆…前美村先后被评为广东省旅游特色村、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30个最美乡村之一。旅游区以古村落自然原生态环境及潮汕传统侨文化为主题,这里自然环
河渡炮台
河渡炮台位于汕头市达濠镇南,河渡村西侧的门嘴山上。河渡,也名河渡口,河渡门,为达濠出海口,为商船停泊之地。也为海防要地。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两广总督杨琳奏准在此筑建炮台。炮台方向南偏东南。全部用贝灰夯筑,建筑结构至今尚完好。墙体、垛顶以及垛顶人行道、平台还保留原来面貌。墙体自地面至垛顶高度为3.8米,墙厚1.8米,垛墙高1.2米、厚0.5米。炮台的门斗采用花岗岩石制作。门高1.9米、宽1.2米。台顶上还筑有一高4.1米、长9.6、宽10.6米墩台。炮台内侧西面有一靠墙石梯,共11级可直登垛顶。炮台外尚存一方;《鼎建河渡三寮磊口层台颂碑》炮台碑
林国英故居
林国英故居位于澄海市隆都镇鹊巷村。建于清代。为硬山顶建筑,占地面积100平方米。林国英(1878—1951年),澄海县隆都鹊巷村人。早年留学日本,结织孙中山,并参加同盟会。1907年受孙中山派遣,到汕头与许雪秋等人联系,策划黄冈丁未起义,担任后方指挥工作。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为群众赠医送药,并卖掉在安南的谷仓赈济难民。他撰写的《丁未潮州黄冈举义记》碑文现仍立于饶平县黄冈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南山红宫红场旧址
大南山红宫红场旧址红宫在潮阳红场镇林招村三房祠。该祠外墙油刷红色,屋顶飘扬着革命红旗,群众称之红宫。1929年7月中旬,红军第四十七团在此成立;1929年冬,潮阳县革命委员会也在此成立;1930年初,红军第十六师军事政治学校第四分校也设于这里。1929年冬至1932年初,许多重要会议在此召开,红宫名扬大南山苏区。红场在潮阳红场镇大陂村前的飞鹅山下。1931年春,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和潮(阳)普(宁)惠(来)县苏维埃政府带领群众在这开辟了一个广场,面积1400平方米。广场东南侧有一块圆台形巨石作为红军阅兵台,面向广场的石壁上刻书“巩固苏维埃政权”。5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龟埕知青住房旧址
龟埕知青住房旧址位于汕头市南澳县黄花山龟埕。背依龙颈山,面朝鹰石山,1974年12月动工,1975年4月竣工。由福建省惠安县建筑队负责施工,黄花山林场专业队柯得利负责监督施工,采用条石砌筑,占地面积3720平方米,建筑面积582.5平方米,呈“凹”字形。共大小房间23间。为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住处。
后宅人民公社旧址
后宅人民公社旧址位于汕头市南澳县后宅镇隆澳大街,为二层石块与水泥混合结构楼房。约建于1959年。原为盐业人民公社,1968年改为后宅人民公社。
大潭摩崖石刻
大潭摩崖石刻位于南澳县黄花山大潭东侧海滩石上。石刻高1.5米,宽1.6米,楷书阴刻,字径约0.08—0.2米。字体歪斜,行次不整,大小不同,一镌:“女弟子欧,七中捨井,一口乞平安,癸巳十一月记。”分四行。二镌:“李欧七娘同,夫黄捨井,二口,乙未政和五年。”分四行。两题石刻之间有“匠李一”三字。2015年12月10日,大潭摩崖石刻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泉岩摩崖石刻
灵泉岩摩崖石刻位于汕头市鮀浦镇蓬州村西约一公里处的山麓。岩由一巨大天然岩石(俗称僧帽石)覆盖而成,面积约64.4平方米,内可容数十人。灵泉岩何时建庙,未见方志记载。明成化九年僧周海撰并镌刻在岩外崖壁上的《灵泉岩记》可知明以前已有僧人在此建寺。至1984年文物普查时,除了岩洞尚完好外,原于岩石之间夹沟构筑的僧舍、禅房等,现在荡然无存,所幸岩洞内右侧墙壁上保留有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澄海县令王岱游灵泉岩时作的《灵泉岩望海山达濠一带》七律诗碑一方。碑高0.80米、宽0.46米,嵌于墙中,洞内东北角的一尊弥勒佛造像和清代的一些碑刻尚完好。1985年当地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