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东莞市旅游
东莞市景点介绍
古道故居
古道故居位于万江街道共联社区古屋村,GPS坐标:北纬23°0207.5东经113°4215.9,海拔高程17米。古道,又名锦榕,1919年生于万江共联村。1937年在东莞中学读高中时,常与罗尧等同学到农村宣传抗日,组建进步学生组织,出版进步刊物《熔炉》,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参加全省高中毕业班集训期间,加入“学生集训总队抗先队”。1940年夏,帮助东莞国民党县政府到寮步横坑发放抗击入侵日军死难烈士抚恤金,宣传中共坚持抗日的方针,激发当地群众抗日救国的斗志。1941年夏至1942年11月,先后担任中共水乡区委宣传委员和东莞一线前
水濂革命烈士纪念碑
水濂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在东莞市南城区水濂社区长排山脚,碑园总面积约350平方米,分二个层级:第一层级为瞻仰坪,地面是水泥混凝土。碑座耸立在第二层级,坐北向南,面对巍峨的水濂山。纪念碑高6.5米,呈立体梯形,主体骨架为钢筋混凝土。碑顶立有一个鲜红的五角星,碑正面刻着“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金色大字,碑身用白色云石围砌。碑园四周建有护栏,护栏两边种有柏树。碑园前面是一片郁郁葱葱的荔枝林,后面是长排山,山上长满了苍翠挺拔的松树。抗日战争时期,水濂山区是东江纵队活动的游击基地之一,水濂抗日自卫队和人民群众,积极支持东江纵队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军。解放战争时期,中共
东莞水乡北区武工队队部遗址
东莞水乡北区武工队队部遗址位于中堂镇四乡村泗涌,是原东莞水乡北区武工队队长郭奖贤的故居,GPS坐标:北纬23°0306.3,东经113°3638.8,海拔高程3米。该建筑为三间三进合院式布局。现建筑面阔10.6米,进深16.2米。面阔三间,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抬梁与穿斗式梁架,凹门廊,墙体以青砖、泥砖砌筑。1948年4月,根据中共东宝县委指示,东莞水乡区委扩大会议在潢涌黎耀家的洲寮召开。会议由中共东莞县委宣传部长兼水乡区委书记何胜(卢焕光)主持,区委书记王纪平、区委祝锦龄和陈成来、黎耀、各支部负责人及部分党员骨干参加。会议决定:正式宣布成立水乡北区武工
容海黎公家祠——东莞县新四区人民政府遗址
容海黎公家祠——东莞县新四区人民政府遗址位于中堂镇潢涌村德本坊大街亲仁巷13号,GPS坐标:北纬23°0722.4,东经113°4348.3,海拔高程3米。1949年8月,占据潢涌的国民党东莞县保警第三大队,在中共领导的水乡游击队的接连打击下,被迫撤出潢涌。游击队进驻潢涌,随之公开建立民主政权,成立东莞县新四区人民政府,罗金润任区长,陈成来任副区长,区政府设在潢涌村容海黎公家祠,新四区区政府成立后,公开张贴布告扩大影响,事前酝酿好的地下乡村组织亦公开活动。同时,秘密建立三个武装连(蛟龙、青龙、过江龙),集中在潢涌整训,开展形势教育,同时进行军事训练,提高
霍锡熊烈士墓
霍锡熊烈士墓坐落在东莞市中堂镇斗朗村渡头。1987年4月,中堂镇人民政府为纪念霍锡熊烈士牺牲40周年,把烈士的骸骨从惠阳县富美村(现惠州市惠城区芦洲镇富星村)移葬到他的家乡斗朗村渡头。墓坐西向东,呈圆形体,半径2米,周围有约1米高的围栏,墓碑高3.6米,上窄下宽,钢筋水泥结构,顶有红五角星,碑上竖写红色大字“革命烈士霍锡熊同志之墓”,碑底座刻有霍锡熊烈士生平简介。墓地总面积约27平方米。霍锡熊,又名霍路洪,曾用名石熊。1915年出生于东莞中堂镇斗朗村。1938年8月,霍锡熊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参加广东抗日民众自卫团增城三区常备队。东莞、增城等地失陷后,他
恒慎陈公祠——中共东莞县工作委员会机关遗址
恒慎陈公祠——中共东莞县工作委员会机关遗址位于望牛墩镇上合望角村,GPS坐标:北纬23°0410.7,东经113°3923.7,海拔高程-5米。1936年10月,中共东莞特别支部成立,隶属中共广东工委领导。这标志着中断了七年之久的中共东莞地方组织重新建立,东莞党组织的活动得以恢复。1937年4月,中共广东工委派麦蒲费到东莞县望牛墩望角村,主持成立中共东莞县工作委员会(简称东莞工委)。成立大会在望角村恒慎陈公祠召开,谢阳光任东莞工委书记,张如任副书记,王鲁明(王寿祺)、卢仲夫为委员。辖莞城、厚街、高埗、中堂、东坑5个支部,共有党员16人,东莞工委机关设在望
望角革命烈士纪念碑
望角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在东莞市望牛墩镇望角村王洲,1967年4月由望牛墩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修建。占地约156.76平方米,碑高约4.6米,混凝土结构。碑身正面竖排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字。1945年春,东江纵队第一支队派出部队在水乡一带活动。日军与土匪勾结,企图对东江纵队进行合击围歼。部队决定,以部分兵力向蕉利、望角挺进,诱敌进入圈套,打乱其围歼计划。4月17日晚8时,部队从芦村上船,迅速占领望角、蕉利。部队主力放在正面战场蕉利,而望角只有一个独立中队。独立中队占领望角后,在阵地上构筑简易工事,中队的38名游击队战士和当地民兵60多人分别扼守望角四
大步革命烈士纪念碑及革命烈士墓
大步革命烈士纪念碑及革命烈士墓坐落在东莞市麻涌镇大步村集体公墓“安陵”内西南角,由大步村于1993年10月22日建成。纪念碑坐北向南,高3.8米,宽1.85米,长1.85米,底坐外砌瓷砖,碑柱为石米砌成,碑体正面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红字。纪念碑后面是墓园,一字型列着祝厚良、祝窝群、祝国良、陈有、何炽科五位烈士的墓。每座墓相对独立,墓顶为拱形,两侧分别立有两根石柱。每座墓高1.6米,长2.9米,宽2.4米,墓体外砌马赛克瓷片。南面的墙上嵌着墓碑,墓碑上刻有烈士的姓名。另外三面用砖围砌起来,成为一个完成的小陵园。祝厚良,1943年在大步加入中国共产党
榴花战斗遗址
榴花战斗遗址位于东莞市石碣镇刘屋村桑园下,是一块约200亩左右的田畴。1938年10月,日军发动入侵华南的战争。12日在广东省惠阳县的大亚湾登陆。10月15日,中共东莞中心县委组建了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日军占领惠州后,于19日占领石龙,莞城危在旦夕。同日,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决定,由东莞社训总队政训员何与成、副总队长颜奇率部分抗日模范壮丁队和壮丁常备队共200余人开赴石龙附近东江南岸的榴花、峡口、西湖、京山一线设防,阻止日军渡河向莞城进攻。抗日模范壮丁队和壮丁常备队在峡口、京山、鳌峙塘等地鏖战20多天,毙伤敌人数十人,狠狠地挫伤了日军的锐气,大大增强了东莞人
麻涌人民革命纪念墙
麻涌人民革命纪念墙位于东莞市麻涌镇文化广场正北面。麻涌镇委、镇政府于1999年建造。纪念墙坐北向南,墙体长30米,高4.5米,墙中央为革命斗争历史浮雕,两侧铭刻纪念墙志,概述麻涌人民革命斗争历史。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党员莫逢湾从广州回到麻涌,先后组织成立了“御侮救亡读书会”、“麻涌抗日救亡青年团”等,从事抗日宣传、募捐活动。1939年11月30日,麻涌沦陷,莫雄等10多人先后参加东江抗日游击队。1940年,中共党员祝锦龄以教书作掩护,在大步开展革命活动,并于1941年发展了祝厚良、肖焕兴等7名党员,建立了大步地下党支部,祝锦龄任书记。1946年7月
袁督师祠——东莞县总工会遗址
袁督师祠——东莞县总工会遗址位于莞城街道东莞中学北区,GPS坐标:北纬23°0245.4,东经113°4515.9,海拔高程50米。1926年,东莞全县工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至12月止,莞城先后成立了35个工会,会员达8034人。石龙先后成立了40个工会,会员5266人。太平有18个工会,会员1817人。全县共有工会联合会3个,基层工会93个,会员15117人,比1925年上半年增长了6倍多。1927年1月,中共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根据工人运动形势发展的需要,把全县已有的莞城、石龙、太平3个互不统属的工会联合会组织起来,建立全县工人斗争的大本营。1月1
广昌隆——中共东莞县委交通站遗址
广昌隆——中共东莞县委交通站遗址位于东莞市莞城西隅社区振华路与德厚里巷0-接处左边第一间铺的位置。1927年秋,中共东莞县委成立,先后在常平周屋厦的周氏宗祠和万江永泰村秘密设立县委机关,并在莞城以县委委员赖成基(于1928年3月任县委书记)经营的打锡铺——广昌隆作为县委交通站。1928年12月7日,设在城内木石居的共青团县委机关被敌人破坏,线索牵连到县委交通站广昌隆。当天下午,县保安队长和县-局侦缉队长带着一群--查封广昌隆,逮捕正在铺内的县委常委叶铎辉与赖杰、吴卓3人,并在铺里搜到一份会议签到册。这是县委在五天前于广昌隆开会筹备武装起义时的地下党员签到
东莞秀园——中青东莞分盟机关遗址
东莞秀园——中青东莞分盟机关遗址位于东莞市莞城东莞人民公园的钵山北麓,面积约4000平方米,有多间砖木结构平房。1935年夏,中共党员王均予在广州组织中国青年同盟(后改称为中国青年抗日同盟,简称“中青”)。同年7月,东莞进步青年张广业、王士钊、卢仲夫加入“中青”。8月,广州“中青”派麦蒲费到东莞,在东莞秀园建立“中青”东莞分盟,张广业为支部书记,卢仲夫为组织委员,王士钊为宣传委员。分盟成立后,发展了进步青年王鲁明、王炎、张士昇、黄庄平、何太等加入,并在莞城莞中、高埗、大朗、东坑等地建立了中青小组。“中青”东莞分盟的主要活动是:组织青年成立各种读书会,学习
中共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机关遗址
中共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机关遗址位于东莞市莞城半边井(现莞城仁和里4巷)少将第琴芬园。1926年6月,中共东莞特别支部改组为中共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隶属中共广东区委,机关设在莞城半边井少将第琴芬园。书记李本立,委员李本立、黄国器、陈兆魁、张乾楚、谢慕英、李鹤年。李本立兼组织委员,黄国器为宣传委员,陈兆魁为-委员,张乾楚为农运委员,谢慕英为妇运委员,李鹤年为青运委员。下辖支部有莞城工人、学校、山厦、石龙、石马五个支部,有党员39人。年底,中共东莞地方执行委员有所调整,书记李本立,委员李本立、黄仲藩、谭式泉、陈兆魁、张乾楚、谢慕英、李鹤年、周棠。组织委员黄仲藩
共青团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机关遗址
共青团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机关遗址位于东莞市莞城横巷梓11号(现门牌为13号)。房屋为简氏人家所有,约建于清道光年间,原为三进,面积约100平方米,现中后进倒塌,仅剩头进为危房。头进有一正厅,正厅上建有木阁,以供奉历代祖先神位,大厅两边各建一房,房中有木阁以放杂物。1926年4月12日,共青团东莞各地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18人,成立共青团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李本立、黄国器、周棠、刘伯刚、李鸿举,候补委员李鹤年、杨爵荣。选举李本立为团地委书记,刘伯刚为组织委员兼经济委员,黄国器为宣传委员,李鸿举为学委委员。机关设在莞城横巷梓11号。团地委下辖莞城、石马
东莞县农民协会遗址
东莞县农民协会遗址位于东莞市莞城象塔街。1925年春,东莞县农民协会筹委会在太平(今虎门镇)育婴堂成立,蔡如平任筹委会主任,蔡日新、王固础、邓一舟任筹委会委员。当时全县已成立一、二、三区农民协会,会员约四五千人,成为全省有农民协会组织的22个县之一。1925年5月,东莞县农民协会正式成立,蔡如平任农民协会执行委员长,蔡日新、谭式全、邓一舟、邓圣符任执行委员,机关设在莞城万寿里象塔街。1926年5月,广东省农民协会第二次全省代表大会召开,蔡如平当选为广东省农民协会常务委员,省农民协会派共产党员陈克武接任东莞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长,执行委员有蔡日新、谭式全、邓
中共东莞特别支部机关旧址
中共东莞特别支部机关旧址位于东莞市东莞中学北区。1923年夏秋间,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阮啸仙派莫萃华回东莞组建青年团组织。10月,莫萃华在洪屋涡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委直辖东莞支部,成员7人,莫萃华任支部书记。1924年3月,蔡如平、蔡日新被委任为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回东莞开展农-动。同年11月,莫萃华、蔡如平、蔡日新先后被吸收为共产党员。同年12月,他们组成中共东莞支部,隶属中共广东区委,莫萃华任支部书记,机关设在东莞中学,这是东莞的第一个中共支部。莫萃华同时兼任共青团东莞特别支部书记,党、团组织合在一起活动。莫萃华的活动地点主
莫萃华故居
莫萃华故居坐落在东莞市洪梅镇洪屋涡村东南坊10巷17号。原建筑式样为三间两廊青砖瓦屋,长宽各9.2米,占地面积80多平方米。1904年,中共东莞党组织创始人莫萃华就在这里出生。1922年3月,在广州当工人的莫萃华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1923年秋,他受社会主义青年团粤区区委的派遣,回到家乡洪屋涡村开展建团工作。10月,在洪屋涡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直辖东莞支部。这是东莞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莫萃华任支部书记。1924年7月,他参加广州农-动讲习所第一期学习。同年9月,被委任为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派回东莞开展农-动。广东农-动领袖彭湃曾多次到莫
道滘国殇冢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道滘国殇冢,也称六一一亭,是纪念1941年农历闰6月11日,日寇第二次屠村时,被毒烟熏死的老百姓而建立的,该亭于1946年修建,1949年2月24日重修揭幕。国殇冢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2年和1988年道滘镇政府两次拨款重修。每年清明节、道滘镇中小学校都组织师生扫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原址为清末一卢姓人家住宅。1949年2月24日,拆除原民宅,改建国殇冢,以纪念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屠杀的死难者。同年3月28日国殇冢揭幕。国殇冢长20米,宽8.6米,占地面积172平方米,中间建有一四方亭,名“六一一”亭,长4.25米,宽5米,高3.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执信纪念碑
朱执信纪念碑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朱执信公园(原海军医院)边,为了纪念朱执信,抗日名将蒋光鼐在虎门人民南路建立朱执信纪念碑,民国十二年(1923年)年立,,用光面花岗石砌成。碑上有胡汉民于民国二十年手书的碑名和民国二十一年撰书的碑文。文革时被造反派填塞碑铭,1986年修缮复原。现己扩建为“执信公园”。1990年,朱执信纪念碑由东莞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该纪念碑及对于研究朱执信及近代革命史有一定的价值。朱执信纪念碑碑高7.2米,碑座边宽2.6米,用光面花岗石砌成。碑上有胡汉民于民国二十年手书的碑名和民国二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