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滴道区旅游
滴道区景点介绍
滴道炼人炉遗址
滴道炼人炉遗址位于鸡西市,年代为1942-1945,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983年3月16日,滴道炼人炉遗址被公布为第1批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鸡西万人坑遗址
鸡西市滴道“万人坑”位于滴道区矿里街道办事处红旗社区矿史馆西1公里处,滴道区滴道煤矿居民区北山西山沟中,东枕山头,西向牤牛河谷。万人坑弃埋死难矿工尸体始于1934年,至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止,先后埋葬尸骨万具。“万人坑”共有4处坑址,1966年开掘其中一处,坑土可见东西排列的尸坑12排,地面可见零星尸骨。设万人坑展斤,覆盖2排尸骨坑,其中1排掘开表土,暴露展出,尸骨顺坑东西向排列。1966年,先后掘开的3排骨坑掩埋如故,因未作发掘,地下层次不清。葬式先有薄皮棺,后1棺2具,再后乱葬。先利用自然山沟乱葬,后掘浅坑,再后移地焚尸和建炼人炉。1947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滴道矿史馆
滴道矿史馆,是目前全国仅存的日本残害中国矿工的罪证陈列馆。滴道矿是日本人在鸡西最早建立的重点煤矿之一,也是日本人和汉0把头统治最残酷的地方。由于日本人采用以人换煤的罪恶手段,大批矿工和家属死于非命。起初,他们还假惺惺地按民族风俗办葬,搞一棺一尸掩埋。连续的“大出炭”,强制工人进入没有安全措施的矿井中挖煤、背煤,冒顶片帮,瓦斯、煤尘0不断出现。1937年的1次瓦斯0就死亡矿工100多人,加上病、饿、冻和打死的人天天有,日本人舍不得木材做那么多的棺材,便采用一棺两尸的掩埋措施。太平洋战争爆发,煤炭告急,日本人不顾一切的“大出炭”,每天各矿井都有人伤亡。194
兰岭乡风景
兰岭乡全境总面积2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万亩,以种植大豆、玉米为主。建有林场和畜牧场。境内煤炭蕴藏丰富,建有多座小型煤矿,并有骨胶、制砖厂等。全乡共辖兰岭、河北、永台、良种场、畜牧场、平安、同化、永胜、新立、大同、新建、同富等12个村。1992年末全乡总人口1.5万人。乡政府驻地兰岭村。中华民国时期,属密山县管辖。随着垦荒者的涌人,到1928年形成了兰岭、大同等屯落。东北沦陷后期,隶属滴道村。1941年9月,划归鸡宁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5月隶属滴道区管辖,1950年7月改隶第三区。1956年5月,并村划乡,设置兰岭乡
与赫哲人共度乌日贡节
“乌日贡节”产生于1985年,意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时间在农历五月中旬,节期2至3日,地点在同江市与饶河县赫哲族聚居区轮流。节日的白天主要是体育竞技,有游泳、划船、撒网、拔河、叉草球、射箭等。这几项比赛都与赫哲人的渔猎生活有关。叉草球最具特色,是叉鱼技术的陆上业余训练。草球用湿草捆扎而成,玩法有两种:一种是把多个草球扔出一定距离,参赛者站在同一界线上,轮流用近2米长的三齿木杈投叉,多中者为胜;另一种是分两队,甲队先把球抛向空中,球落地前乙队若能叉中,就前进一定的步数,否则后退同样的步数,必由乙队发球甲队叉,先到终点者为胜。节日之夜,在江边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