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海曙区旅游
海曙区景点介绍
鄞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鄞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位于海曙区章水镇密岩村茅洋山自然村,创办于1975年。当年为响应号召,把学校办成无产阶级-的工具。当时的鄞县县委研究决定:在县工农学校和樟水工农学校(包括原樟村中学、樟水工农学校)合并的基础上,创办鄞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鄞县共大)。根据当时农村三大革命需要和现有条件,设专业为农业、农机、林业、畜牧兽医四个专业。同时,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鄞县共大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东面山坡上四间平房为教师宿舍,西边2幢平房间是学生宿舍,正中的房子为食堂,西南角的教学楼为平房,另有厕所、食堂,后有水井;北面另有占地约192平方米,的教室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遗址
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遗址位于海曙区章水镇低坪村上横自然村东南面王蛟屋山岙内,据老革命回忆,约设立于1948年。该遗址四面环山,南侧一条小溪自西向东环绕而过,北侧为王蛟屋山,主体坐北朝南,共分三个部分,由西向东依次厨房、手术室、住院部,4层地基,高差分别为0.7米,1.8米,0.5米。原建筑由当地竹木搭建,地面以竹席铺地,废弃后主要作为林地使用。据老党员张国庆介绍,后方医院所用医药均由地下党员从鄞江等地购入。当地曾参与游击纵队战斗的张纪洋老同志也回忆道,当时龙观、奉化等地战斗受伤的游击队员都被他们沿观顶等地送到后方医院,医院最多时曾有医生有史东办(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宗祠及石刻
陈氏宗祠及石刻位于海曙区古林镇西洋港村西洋港自然村,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清代至今多次维修,现建筑为清代重建。主体坐北朝南,合院式结构,由门厅、大殿、东西厢房及戏台等建筑构成,石刻放置于宗祠之后。整个宗祠外墙建筑均硬山造,门厅面阔七开间,进深三柱七檩,穿斗结构。戏台位于门厅明间后部,单檐歇山顶结构,内施藻井。大厅面阔七开间,明间抬梁结构,五架抬梁,前为卷棚顶,后设双步梁,次间用中柱,进深六柱十檩,梢、尽间进深七柱十檩。厢房位于天井两侧,均面阔两开间,抬梁结构。碑刻分别位于厢房大墙外侧,分别为撰于清道光四年、同治八年。陈氏宗祠格局完整,牛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闻氏宗祠
闻氏宗祠地处海曙区古林镇蜃蛟村闻江岸自然村西部,据建筑风格及形制判断,建于清代,局部为民国时期改建。主体坐北朝南,合院式结构,西后侧有女祠间,所以由男女两祠构成。男祠前、后两进,左、右两厢,女祠位于西北角。整个建筑均硬山造。男祠前进为门厅,面阔七开间,明间抬梁结构,五架梁,前檐施卷棚顶,其余各间进深五柱五檩,穿斗结构。后进大殿,面阔五开间,明间抬梁结构,五架梁,前檐施卷棚顶,后檐设双步梁,次间用中柱,进深六柱八檩,梢间进深八柱八檩,均穿斗结构。厢房位于天井两侧,均面阔三开间,明间抬梁结构,次间进深三柱五檩。女祠(包括孤寡祠)位于大殿西侧,面阔四开间,明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敏活动地旧居
李敏活动地旧居位于海曙区龙观乡李岙村的中部,为一间民宅。根据建筑形制及风格判断,建筑为清晚期建造。主体坐西朝东,合院式,由正厅及南厢房两部分组成,占地面积294m2。正厅为重檐硬山顶楼房,面宽四间,进深六柱八檩,穿斗式结构。廊间梁架为月梁,底部两侧雕卷草纹,檐柱柱头施牛腿雀替,牛腿上雕缠枝纹。南厢房为单檐硬山顶平房,一开间。这座住宅的主人为抗战时期三五支队的一个老游击队员洪瑞泰,如今已87岁高龄。据他介绍,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的章水区委书记,后来著名的革命烈士李敏同志曾借此地作为三五支队的抗日活动指挥场所,用于发动群众工作,组织发展群众力量。李敏同志长期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洞桥
古洞桥位于海曙区横街镇庄家溪村庄家溪自然村庄家溪上,原名翠山寺桥,始建于宋,据《鄞县通志》记载:“古洞桥,民国十二年,里人李声雷募修。跨庄家溪上流,北通江村岭,南通翠山寺,光绪志作翠山寺桥。”该桥南北向横跨庄家溪,为一座单孔薄拱大跨度拱桥。该桥总长30米,拱跨达17.5米,拱高7米;桥基以江村岭岩石为基,基上叠石为拱,牢固可靠;拱与桥面紧贴,薄而减负;桥顶宽3.5米,而桥堍宽达7米,两侧构成“八字型”步阶作支撑;桥额位于拱券中部两侧,上镌“古洞桥”桥名,上款“共和纪元十三年古历甲子岁立”、落款“雷山汪崇干题”。古洞桥历史悠久,保存较好,因水库建设,2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浣花桥
浣花桥位于海曙区横街镇凤林村。《桃源乡志》载:“浣花桥,亦乎为流花桥,在万安桥东,宋乾道六年(1170),监酒务范睢与乡人同建,昔沿溪二岸桃花止此。”,由此可见,该桥应始建于南宋时期。该桥南北向横跨在浣溪河上,为二墩三孔石梁平桥。该桥桥墩采用三块薄石板直树的独特做法,桥墩石板西边薄而成分水尖,以减轻上游洪水对桥墩的冲击。桥全长16.16米,桥面阔2米。分别用2-3块不规则的长条石铺筑而成,桥面原无桥栏,现为保证行人安全,两侧新设白铁管护栏。该桥历史悠久,见证了宋代以来鄞西重镇的林村历史,至今仍是当地村民生产生活必经通途,发挥着重要作用。2010年9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冷湾“公馆”旧址
冷湾公馆遗址位于海曙区横街镇乌岩村虹岭自然村冷湾山,据80多岁的老革命翁绍初介绍,此公馆建于民国年间,为新四军北撤后主要活动地点,遗址整体呈方形,边长约50米左右,有住宿,取水,训练等多个部分组成。目前遗址四周森林茂密,建筑已经荒废,仅东南角公馆住宿区乱石地基范围活动遗存明显。该公馆的发现,为研究我区的革命史又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实物例证,具有较高的历史教育价值。2010年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归至海曙区。资料提供:海曙区文管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泥峙堰
泥峙堰位于海曙区横街镇溪下村赵家庄自然村剑峰山下,为四明山鄞西地区第二大水利屏障,是一座障庄家溪之水,阻洪蓄淡分流为作用的滚水坝。据谢国旗发表于《鄞州文史》第九辑的《鄞西古水利工程泥峙堰考》得悉,始于齐梁间为泥堰坝,至民国完全成为全石结构。现存大坝呈梯形,南北向横跨于武陵溪与桃源溪段,长约45米,宽2.68米,东侧阶梯状,起牢固支撑作用,坝北侧设明暗渠以溉水以北田并配闸门。泥峙堰历史悠久,是我区最早的大型水利设施之一,对研究我区乃至宁波的水利事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射雀岗畈梯田
射雀岗畈梯田位于海曙区石岭自然村射雀岗岭董家屋后的山岙中。层层梯田从山顶而下至爱中村董家屋后并围至南边山岙,今为董家屋后山岙该块地段。该梯田原属石岭人所有,根据其发族历史判断,该地梯田应于宋朝开始开垦。梯田基本处于东西向山岙中古道两侧的上下层层走向,都以乱石坎层砌而成,大的坎石上吨,小的坎石如碗口,所以大小不一,利用山地乱石堆砌而成。砌筑方式基本都成圆弧形层坎,是原始载种水稻的田地。现因经济发展,种植专业化而发展成多种经营,已变良田为旱作庄稼。射雀岗梯田的发现,反映了石岭人民战胜困难,勤俭建家的发展历程,是当地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历史及教育意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村万安桥
林村万安桥位于海曙区横街镇林村,据鄞县通志记载,该桥始建于宋,历代重修,现存桥梁为清代重建。因其为洞形拱桥,所以当地俗称洞桥。该桥为双孔石拱廊桥,南北向横跨于浣花溪中上游。桥全长17.79米,桥面长9.4米,宽4.6米,南北两堍各设踏跺13级。桥上建有廊屋三间互道,其建筑结构明间为抬梁式,两次间穿斗式。木栅栏高0.67米,桥墩用长方形块石迭砌而成,结构严谨,制作精良。该桥自清代重建后,一直未见改建或添建现象,是我区境内迄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桥梁之一。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爽亭
延爽亭位于海曙区横街镇凤岙村藤岭岭顶,为木石结构,坐北朝南于灵峰山间的岭墩,东有藤岭小村达凤岙、横街。亭子面宽三间,进深二柱七檩。亭内共立石柱八根,明间四根,五架梁、抬梁结构,次间同。地上铺设鹅卵石,环形纹。柱上均由清末举人汪崇干书联。东山墙壁间嵌有“天灯会碑”一通,中华民国四年立。西山墙前立“永远茶茗”碑一通,道光二十二年立。北墙嵌“延爽亭”石匾一块,无题款。据现状分析为清晚期建筑。主体结构保留完整,普查时年久失修,屋顶及墙体有一定程度的损毁,现已修复。亭后为“中灵峰寺”,有残石匾“□灵峰寺”,下款“光绪八年”。现嵌于明间后半间临搭建的墙体上。2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横街永庆桥
永庆桥,地处海曙区横街镇竹丝岚村东侧,横跨于大坑溪南北两岸。额书考证,建于1904年。桥为单孔拱桥,全长6.44米,面宽2.86米,净长1.84米。整座桥体采用规整的略长方形青石叠砌。桥面东西两侧各放长条形压石,既可起到力学加压保护作用,又可作桥栏供行人休闲。桥堍南、北各有踏跺六级。西侧券面石额书“永庆桥”,上款“光绪甲辰”,下款“仲冬吉旦”。桥面心石正方形,边长0.82米,中雕花卉、如意纹饰。孔矢高4.1米、净跨5.1米。该桥三面环山,东北为大亩山,南为酱油瓶山,西约百余米处为竹丝岚村,大坑溪在村之南面横贯而过,从古至今一直为竹丝岚村通往上兆坑村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沅石沟“公馆”旧址
沅石沟公馆旧址位于海曙区横街镇惠民村了舍自然村沅石沟西侧,据老革命翁绍初回忆,始建于1945年。公馆地面建筑已不存,仅留下地面平台及部分墙体结构,整个公馆东西长11米,南北宽4.6米,地面平整,墙体由自然块石垒砌而成,较为紧密。现公馆所在地已成为竹林。1945年,新四军江南部分北撤,为避免受到国民党破孩,坚持地下斗争,部分三五支队战士被迫转入山区,在深山老林中建立营地,美称为“公馆”,沅石沟公馆即为当时所建立。该公馆的发现,为研究我区的革命史又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实物例证,具有较高的历史教育价值。2010年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溪桥
光溪桥亦名许家桥,位于海曙区鄞江镇光溪自然村许家桥弄南端,桥始建1524年,由鄞县县令沈继美率民夫所建,1798年重修,1902年大修。桥为一座单孔石拱桥,南北跨,全长39.95米,宽4.5米,高7.8米,净跨12米,矢高6.5米,面积达280平方米。桥面两侧设实心栏板,四只望柱各雕石狮,桥孔两侧各有出挑鳌头石雕,联镌:“环溪分月影长涵蕙水文澜;虹桥联古道遥通百里舟车。”西孔悬“光溪桥”额,款镌“大清嘉庆三年,光绪壬寅年重修”;东刻“四明首镇”。南北落坡呈喇叭状,南北堍各设踏跺28、25级,南设平台与官池塘遗址相连,北与光溪路贯通。光溪桥纪年确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晓云烈士墓
陈晓云烈士墓位于海曙区鄞江镇沿山村边家自然村西面,坐落在岙大里山的山麓,整体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64m2。该墓墓室成圆形,直径达3.06米,底部用石块砌成,上部用水泥浇筑而成。墓碑分上下两部分,上端刻着“陈晓云烈士之墓”,上款:1975年5月,下款:毛君谨君。墓碑的下端刻着“这里安息着边元仁陈继芳”,落款“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五月”。陈晓云(1910-1944),女,原名陈素英,又名陈继芳,慈溪三七市(今属余姚)人。1924年冬小学未毕业辍学,次年改名陈晓云,考入宁波女子中学。1927年弃学回家,被迫完婚,未几出逃,执教镇海新仓小学,经斗争终获离婚。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兴宕
华兴宕位于海曙区鄞江镇梅园村华兴宕自然村南侧。整个石宕呈扇形,直径约55.58米,现已经废弃,被水淹没。梅园石宕开采历史悠久,据现存的北宋徽宗御笔碑及东钱湖石刻情况推断,其历史至少可上朔至宋代。由于古代开采能力限制,只能采取由上至下的开采方式,多为露天开采,所留下的遗迹多为圆形或扇形的水池。本次发现的石宕为民国时期的开采遗迹,石宕老板为民国时期我区资本家谢桂生,开采的石料曾被用作宁波交通史上第一条公路鄞奉路的建设。华兴宕的发现为研究我区梅园石开采历史以及我市交通道路发展情况斗提供了第一手的实物例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榠樝祖庙
榠樝祖庙,位于海曙区鄞江镇梅园村梅锡自然村。始于宋,现为清代建筑。据《鄞县通志》记载:榠樝祖庙,祀宋康孝子用锡。宋开庆间里人闻时政创建。据传用锡事寡母至孝,母爱食榠樝(中药材),手植以供亲。邻有亲病者,乞食其果,食之皆愈。后人感其孝德,立庙祀之。该庙座北朝南,通面宽17.4米,进深31.3米。建筑面积544.6平方米。由门厅、天井、大殿三部分组成。门厅宽16.8米,正中大门,两侧偏房,门前廊顶卷棚式,柱枋牛腿等部件雕有狮子、人物图饰,工艺较为考究。中间天井、戏台,左右两厢各三间。后殿梁架明间抬梁式,两边为五柱七檩穿斗式。殿前廊上卷棚顶,柱头、枋额、牛腿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毛家宕毛坯石雕
毛家宕毛坯石雕位于海曙区鄞江镇光溪村毛家自然村上化山东侧,约成于北宋末时期,原埋藏于毛家宕及其东和东北带的山宕宕渣内,被发现后集至现址安放。这批毛胚石雕中,放置于最北侧的武将像雕刻最完整,仅人物下部未完工,全像高2.84米,肩宽0.47米;文臣像仅人物头部雕刻完成,较武将像略矮,高2.47米,肩宽0.47米;南侧武将像完成情况较差,仅面部雕刻完成,高约2.76米,肩宽0.50米;石虎与龟趺重叠安放,石虎已大致成型,龟趺仅雕刻外部轮廓。5尊石像气质古朴,面部神态及服饰雕刻精美,虽经上百年的雨水冲刷,但基本保存完整。毛家宕是当地著名的石宕开采地,约开采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养正堂
养正堂,又名绍文堂、朱氏宗祠,曾办过养正小学堂,故名养正堂。位于海曙区鄞江镇它山堰村养正路,现存建筑前进民国,后殿清代。主体坐南朝北,中轴线上:门楼、前进、东西厢、后殿等组成。南北全长44.81米,东西阔24.54米,面积达1092平方米。砖楼石库门于北墙中部。前进单檐硬山顶楼房,后檐置阳台,面阔七开间,穿斗与抬梁式混合结构,进深三柱七檩;次间两侧施“八”字墙,石质墙基,水磨墙砖,上饰八仙砖雕,另有木质牛腿,地面有青色釉面砖刻纹,富有层次;后阳台外沿精雕线条收边,车木栏杆,牛腿承檐檩柱础,山墙墀头彩绘。厢房,单檐硬山顶楼房,面阔三间,穿斗式,三柱五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