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泉州市旅游
泉州市景点介绍
“八叶衍祥”坊
“八叶衍祥”坊位于黄塘镇松溪村东湖自然村院上场,时代为清嘉庆。牌坊建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是官府为旌表当地百岁老人王梦善而立。坐东南朝西北,花岗岩石构,单间、两柱,通高3米,面宽4.1米。牌坊两柱两面各有一对内容相同的阴刻楹联:上款“寿过百龄前后八叶相见”,下款“恩荣五代祖孙累世延祥”。坊额中间阴刻:“八叶衍祥”,边缘刻有浮雕龙头图案,正面中间刻圆珠,背面中间刻植物花草图案。该牌坊体现中华民族敬老尊贤的传统美德。“八叶衍祥”坊为惠安县第十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牌坊外四至延伸7.5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典许氏民居
北典许氏民居位于东岭镇许山头村北典自然村,时代为清嘉庆。由许献琛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坐东南朝西北,三列三进五开间带双护厝,由大馆、中厝、库房、南北护厝、回向组成,建筑面积3800余平方米。建筑内石雕、木雕精美,雀替、托座等雕有文房八宝、人物花鸟等图案,立体生动。许献琛(1765-1832),字珍享,号宾仪,世称许百万,为人乐善好施。清道光年间,曾捐资助建文峰书院,诰封奉直大夫。北典许氏民居为惠安县第十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南、西南方向由后檐墙各向外延伸2米,西北方向至巷,东北方向至民宅外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仕尾郑氏家庙
仕尾郑氏家庙位于紫山镇顶赤涂村仕尾自然村,时代为明-现代。始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后废,清末民初重建。家庙坐北朝南,两进三开间,硬山式屋顶,燕尾脊,建筑面积215平方米。门前石埕面积100平方米,四周砌以围墙。家庙保存三方石刻:唐代“唐鸿胪卿留公神道”碑一方、南宋开元寺尊胜院僧嗣昭捐资建造榕台及修建桥路功德碑一方、明嘉靖进士郑一信故居“景莲楼”门匾一方。仕尾郑氏家庙为惠安县第十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西、北至路,南由石埕围墙向外延伸2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侯卿方伯第
侯卿方伯第位于辋川镇更新村后坑自然村,时代为明弘治。方伯第由新衙和旧衙组成,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建造者为明代贵州布政使司左参政陈睿。旧衙建于弘治十四年(1501),一进三开间,面积60平方米。弘治十八年(1505)在旧衙旁边扩建新衙,三进五开间,面积650平方米。整体建筑砖石木结构,硬山式燕尾翘脊,保留有明代额枋、斗拱、雀替、吊筒等构件,雕工精致。方伯第明代设“龙盘社学”,清代设“良盘社学”,民国设“眉山小学”,解放后创办更新学校,培养出无数学子。侯卿方伯第为惠安县第十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北至巷,南至惠诚路,西南至藩宪第外墙,西北至篮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文会府宅旧址
李文会府宅旧址位于小岞镇后内村,时代为宋-现代。始建于宋绍兴年间(1131-1162),清初重修,1997年重建。坐东北朝西南,两进三开间带护厝,砖石木结构,建筑面积450平方米。硬山式燕尾翘脊,双披向屋檐。府宅东侧现存千年古井一口。李文会,小岞后内村人,宋建炎二年进士,绍兴十四年(1144)官拜端明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副宰相)。李文会府宅旧址为惠安县第十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西至巷,南侧至埕沿,北至民宅外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琛墓
郑琛墓位于紫山镇顶赤涂村仕尾自然村后山头,时代为明。郑琛(1475-1556年),字必献,号慎庵,紫山镇仕尾村人。明嘉靖贡生,官浙江嵊州县训导、广东三水教谕,人称“学官公”。乞休归家后,终日点勘书史,嘉靖三十五年(1556)卒。墓坐西向东,呈“风”字形,占地约600平方米。墓体由花岗岩筑砌,墓圹共二室,墓室砖拱砌,外封糖水灰。墓埕分三级,两边立狮子石望柱。郑琛墓为惠安县第十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西至顶赤涂村委会绿地;东、南、北由墓中心各外延1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松轩墓
黄松轩墓位于山霞镇田边村蜈蚣山,时代为明。黄松轩,生卒年不详,山霞镇田边村人,明代贡生,礼部尚书黄存中长子。黄存中,明建文(1399-1402)中累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建文四年(1402)死于靖难。族亲奉其衣冠牌位,偷偷藏于黄松轩墓中,用糖水灰封死。至明嘉靖年间“靖难之役”殉难之臣平反后才敢公开。墓依山麓而筑,坐东向西,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墓丘平面呈“风”字形,墓分三室。墓封堆上用整块花岗岩石雕成龟形,墓碑圆首,上刻:“明松轩黄先生藏”。墓前有石狮子和莲花柱各一对。黄松轩墓为惠安县第十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由墓中心向四周各外延1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恺墓
李恺墓位于涂寨镇岩峰村西新自然村,时代为明。李恺,字克谐,号抑斋,惠安螺城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历任广东番禺县令、吏部稽勋司主事、兵部车驾司郎中、湖广按察司副使,政绩斐然。嘉靖三十七年(1558),他集众抵御倭寇,保全惠安县城,受朝廷旌表。卒后,祀乡贤祠。墓坐西北朝东南,早年被盗,2009年修缮。墓呈“风”字形,花岗岩砌筑,依次由墓围、墓碑、墓案、墓埕及石像生组成,墓茔占地约200平方米。墓前石马、石虎为明代原构件。李恺墓为惠安县第十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墓为中心,东、西、北各外延10米至山坡,南至村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峰后石获
峰后石获位于崇武镇五峰村峰后自然村西北方向海滩上,约建于明成化至弘治年间(1465-1505),是明代海洋文化遗址。石获由花岗岩堆砌而成,呈弧形石堤状,总长312米,高0.9~1.9米,宽2~5米。石获最远处离岸400米,石获内海域集水面积约120亩,涨潮时海水没过石获,鱼群随潮水进入沪堤内,退潮时可拦截鱼虾,反映了古代定置捕鱼技术。保护范围:北至龙潭港,南至毛蟹广,西至西湖缸,东至金峰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宗汉故居
黄宗汉故居位于泉州市区中山中路镇抚巷内,有二座住房,各三开间,三进深,还有护厝、书房、花园等,占地1亩多。故居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黄宗汉的府第,现主体建筑尚存,是泉州清代仕宦世家聚族而居的宅第典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正色故宅
万正色故宅位于泉州市区东街第三巷万厝埕。原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的府第,后卖给王姓,俗称其府第为“万厝埕王”。宅主万正色(1637—1691年)字惟高,一字中庵,福建晋江人。康熙三年,招降海盗陈灿有功,提为陕西兴安游击将军。从西安将军瓦尔喀平吴三桂,十五年,加太子少保衔,调任福建水师总兵,继而提升水师提督。十八年,追叙克阳平关功,加左都督。从康亲王杰书征战福建,降服耿精忠,驱逐郑锦,予世职拜他喇布勒哈番。康熙三十年,卒,年五十五。著有《平岳疏议》、《平海疏议》及《师中纪绩》等书。因年少曾五年就读于姑姑的长兄卿相潘湖叟黄锡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清故居
蔡清故居位于泉州市区西街孝感巷24号,1983年1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系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江西省提学副使蔡清的府第,隆庆四年(1570年)改为蔡文庄公祠,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修。故居坐北朝南,面宽、进深各五间,硬山式屋顶,穿斗式木构架。东墙壁上嵌有咸丰七年(1857年)《重修泉郡大寺后文庄公祠序》碑刻一方。1986年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慕西觉苑
慕西觉苑位于市区北门顶埔,1937年广净法师购枣园地建精舍,供其师祖转逢和尚从开元寺退隐后居住,弘一法师为其书额“慕西觉苑”。侨僧广净法师于1987年和1993年两次倾资重修扩建,于1993年建成双檐式大殿,重塑佛像金身。整座慕西觉苑由大殿、护厝、僧舍、斋堂、寺门、大埕、山门、围墙等组成,占地面积一千余平方米,规模雄伟。大殿为二进五开间双檐歇山式石木结构,气势非凡,内祀三世尊佛。大殿左右两边为双层式楼宇建筑,古朴典雅,作为护厝、僧舍、斋堂之用;大殿面前为石板铺就的大埕,加上一座单檐式寺门,使整座寺宇呈四方形结构。寺宇前面还有一个由石板铺就、占地六百多平方
临漳门
临漳门位于新门街与江滨路交汇处,靠近笋江大桥,风格复古,2002年重建。
泉州朝天门
朝天门明隆庆《泉州府志》认为:北楼“即罗城之朝天门。”清乾隆《泉州府志·古迹》称:“朝天门系南唐保大中(943—957),留从效扩城后方予北门之名号。”2001年8月4日开工重建的朝天门,位于现北门街环岛。该城门按照宋元官式古城门楼工程设计,占地面积为577.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总高度为22.3米,城楼为五开间二层歇山式单檐木结构建筑,各道工序工艺上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泉郡接官亭
泉郡接官亭,俗称观音大士亭,坐落于泉郡临漳门外黄甲街,亭古名盛,有“闽南--”之美誉,历来香火鼎盛。据郡志载,宋庆元四年(1198年)临漳门外有甘棠、棠阴、龟山三桥,三桥尽处有古接官亭,供奉观音菩萨,亦称观音大士亭。明万历辛丑夏,洪水泛溢入亭,水退不见菩萨佛像,里人称菩萨己驾波归南海普陀山。同年江水漂来旃檀巨木,滞亭边不去,拾入亭中,异香盈亭,夜灿毫光。里人异之,遂聘名师巧匠,依唐阎立本所绘之观音大士像雕就菩萨“三身”,一立二坐,庄严妙相,形神兼备。盖“三身”乃法身、报身、应身,系菩萨应众生之机缘而变化之佛身。观音亭建筑群造型奇特,由前后左右中五亭组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廉平民居
泉州传统民居建筑富含闽南文化内涵。林廉平民居建于民国期间,三落五开间格式,硬山式屋顶,中轴线起依次为:大门、天井、双厢房、大厅、天井、后双厢房、后落,“出砖入石”和海蛎壳墙体,规模宏大,富有地方特色。
宋文圃古大厝
1912年由菲律宾华侨宋文圃购买改建,1915年完工,为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的洋楼大厝。临街大厝为三开间双护厝,有大小房间40间,厝外有石埕百余平方米,具有典型的闽南传统建筑风格。整座大厝雕梁画栋,内外随处可见有瓷雕、木雕、砖雕等,即便大多破损也依然可见其精美之至。古大厝后是私家花园,双层洋楼古老又美丽,四周有围廊,典型的骑楼造型,外观为西式洋楼,内部结构为中式古厝,与前面的古大厝形成鲜明的对比。古大厝和洋楼虽略显破旧,却已历经九十余载的沧桑岁月,散发出的古朴韵味依然袭人。
李妙森故居
位于古城泉州南部的青龙巷,由旅菲华侨李妙森建于1927年,为一座带单护厝、两层内院式中西合璧式带风楼洋楼的近现代优秀建筑。其西式建筑的柱子配上闽南建筑的外墙,传统的砖雕配上南洋的特色瓷砖,挺拔开阔的罗马柱回廊,色泽鲜艳的象头神瓷画,红砖白石、雕饰精美的墙面精致的红色外墙砖雕和天花板倒莲花雕饰,独特的西式窗棂,使得这座建筑别具特色。而故居最特别的是,那些进口外墙上瓷砖浮雕画的印度教“象头人身”图案,至今鲜艳如新。因此,像这样富有文化色彩的建筑能够得到进一步保护,不仅是泉州历史上多元文化并存的最好见证,更是这座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蟳埔蚵壳厝民居群
蟳埔是位于泉州湾内晋江出海口的一个小渔村,宋元时期,这里就是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的所在地,村子里随处可见蚵壳墙、红砖墙的闽南古民居,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建筑60多栋。蚵壳厝曾是蟳埔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说蚵壳并非本地所产,它是宋元时期古商船从非洲东海岸运过来的,被当地人使用在建筑材料上而变成这样;住在这样的蚵壳厝里面通透舒适、冬暖夏凉,外墙美观粗犷。这里祖辈生活着因独特服饰与头饰被人们亲切称为“蟳埔阿姨”的蟳埔女,千百年来造就了别具风格的蟳埔女习俗,保留了蟳埔渔村原生态的闽南民居特色,形成了典型的蟳埔传统民俗文化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