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亳州市 > 谯城区旅游
谯城区景点介绍
唐庄遗址
唐庄遗址位于亳州市谯城区,年代为新石器时代、商周、汉。2019年,唐庄遗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华佗(约公元145年—208年),东汉末医学家,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为传颂神医华佗济世救人的丰功伟绩,让更多的华夏儿女了解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共亳州市委、亳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建设华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于2009年9月9日华佗诞辰日正式开馆。博物馆为浅凹字型两层仿古水榭式建筑,沿袭了华祖庵古朴厚重的建筑风格,展厅包括中医药起源、中医药五千年发展史、华佗和他的中医药成果、中医药资源和亳州现代中医药文化发展现状五大主题。每当观客步入华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仿佛穿越于千年时空,漫览于万古药香,静感中医博大精深,俯首药圣济世青囊。观原始于针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谯城区烈士陵园
谯城区烈士陵园始建于1952年,占地50余亩。陵园内有徽派园林式碑林建筑,占地约300平方米。展厅面积500多平方米,开设有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以及彭雪枫等革命烈士的专题展览,通过文物、图片、陈列说明及珍贵的史料等,生动反映自“五四”运动以来谯城区革命斗争的历史。园中广场1200多平方米,可组织大型纪念活动。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亳州博物馆
亳州博物馆为仿汉城堡式建筑,是在原三国揽胜宫基础上改建而成,为综合性博物馆,馆名于1963年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博物馆总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室内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馆藏文物2687余件。亳州博物馆一层主展馆的陈列主题:《穿越五千年---亳州文化寻源》,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展示亳州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和多姿多彩的文物形态。展览由序厅、涡河文明、商汤都亳、道源圣地、汉魏风骨、天下望州、亳商市井、近代和当代亳州8个部分组成,展出文物810件套。亳州博物馆是亳州城市的名片、文化的芯片、历史的底片。
亳州古地下道
古地下道,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老城区地下,以城内大隅首为中心,呈十字形向东南西北延伸,全长约4000米。相传为三国时期曹操运兵道,一说为宋元之际修建。发现于1938年,有单行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三种形式,其中支道纵横交错,互相通联,工程巨大。地下道部分为砖结构,部分为砖木和土木结构。道高1.45~2.10米,宽0.6~1.2米,底面高低起伏。是国内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地下军事建筑,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技术有较高价值。
亳州市博物馆
亳州市博物馆是中国地志性博物馆,位于亳州市北关外,以收藏、整理地方文物史料为主,兼集地方自然标本,是建立最早的安徽省地方博物馆。亳州市华佗纪念馆也属该馆管理。地址:安徽省亳州市芍花大道209号交通线路:汽车站乘2路公交车到曹氏公园西50米路北开放时间:夏季9:00~16:30冬季8:00~16:00(逢周一休馆)邮编:236800亳州市博物馆建于亳州著名的花戏楼大殿内。始建于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花戏楼并不姓花,她有三个名字,本名叫“大关帝庙”,别名“山陕会馆”。因关羽是山西人,因此他们在此建关公庙。清康熙15年(1676)始建花戏楼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亳州市药用植物园
位于亳州市谯东镇,是国家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植物园2000年兴建,占地2200亩,中心区200亩。植物园集中药培养、种植、示范、科研、旅游为一体,是安徽省第一家药用植物园。园内现种植中药材200余种,与银杏、杜仲、倒槐、木瓜、山楂、茱萸等名贵药用树种相伴,形成了“四季花常在,步步景不同”的奇观。
古井贡酒酿造遗址
时代:宋至清“古井贡酒酿造遗址”主体由明清窖池群、明清酿酒遗址及两口魏、宋古井构成。它们是古井酿酒文化的核心文化支撑。省文物专家认为“古井贡酒酿造遗址”是一处全面展现传统酿酒工艺流程的手工业设施遗址。明代窖池及部分古井、炉灶、晾堂、蒸馏设施等酿酒设施及作坊遗址,出土百余件碗、盏、盘、杯、缸等-用具,时间跨度宋至今,再现了苏鲁豫皖地区传统酿酒工艺全过程,体现中原地区及中国东部深厚酒文化,是该区域传统酿酒技艺重要实物见证。明清酿酒遗址:与明代酒窖池群相邻。2009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遗址面积76平方米。由上至下,文化层堆积达6层。在第⑤、⑥层出土瓷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亳州古地道
亳州古地道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毫州市老城区。古地道原为三国曹操连通城内外的地下运兵道。现存大部分为宋代重修,砖结构,券顶为拱形砖券,有齐口和咬口两种砌筑方法。地道壁为单砖跑砌或丁砌。砖墁大部分为平砖交错横铺,也有少量立砖十字纹铺。已发现的古地道长4000余米,以大隅首为中心,分别向东南西北四城门延伸,并通达城外。地道有单行、平行、上下两层、立体交叉四种形式。还有猫耳洞,可容1-6人。道内转弯处为T字形,道内并设障碍券、障碍墙、陷阱、绊腿板(棍)。指挥中心位于大隅首,平面呈“工”字形,南北长10米,两头各有一间宽2.5米的八边形平顶主室,中间用上宽2米、下宽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国揽胜宫
三国揽胜宫位于火车站西500米曹操宗族墓群附近,是安徽省第一家利用高科技的声、光、电技术建设的人造旅游景点,也是全国旅游景点最大的仿汉代建筑群体,该宫占地40余亩,长120米,宽70米,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其中一层古城堡高7米,二层魏武堂高19米,规模造型古朴典雅,雄伟壮观,正门汉阙大壮严,十八座大石鼎罗列主甬道两侧,祭坛栏杆玉石雕成,祭坛广场青石铺就,城堡四周战旗林立,魏武堂前魏、蜀、吴三面锦旗威风凛凛。
华祖庵
华祖庵位于城区东南隅的华祖庵,相传曹操悔恨杀死同乡名医华佗所建,庵内广植蔓佗罗,使人一跨进山门即受到传统医学的熏陶。华祖庵始建于唐宋年间,由庙祠、故居、古东园三个院落组成,占地面积8600平方米,庙祠内外双狮雄踞,古木虬枝盘空,殿宇辉煌,肃穆庄严,神医塑像,热诚慈祥倔强飘逸,神采奕奕,这里陈列着大量的医史文献和文物展品。西偏殿内,数组彩塑腊像,配以灯光布景,引人入胜。东院修竹门,华佗自怡亭翘首昂然,亭悬楹联曰:“自是闲云野鹤,怡然流水瑶琴”,这对华佗一生写照是多么确切,穿过庙祠就是他的帮居,元化草堂立于高台之上,东厢名“益寿轩”。西厢“存珍斋”为其当年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傅庄遗址
傅庄遗址位于亳州市谯城区城西傅庄村北侧,遗址沿涡河南岸分布,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从北段被涡河水冲刷断壁而观,文化层堆积约5米,表面采集的标本有:蚌刀、鬲足、鼎足及黑、灰陶片等生产、生活用具,是一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1989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亳州基督教堂
基督教堂又名福音堂,位于亳州市董家街,与亳州一中为邻(一中原为教堂传教士所办),清光绪23年(1897),美国基督教传教士白某来亳州传教,并在涡河北岸建立了教堂,白某回国后,宣统2年(1910),美国人包治丕、包万德、包爱德等人自山东来亳,接替白在亳州从事的传教事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巷钱庄
南京巷钱庄位于安徽省亳州市北关南京巷19号,始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是以货币为经营对象的民间金融机构旧址,占地1300平方米。南京巷钱庄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古钱庄建筑。1998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2月,亳州市南京巷钱庄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钱庄旧址南京巷钱庄景区由建于清道光五年的南京巷钱庄和建于道光九年的万泰长两家钱庄组成,占地1300平方米。南京巷钱庄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古钱庄建筑,景区内采取实物、蜡像等手法,再现了当时钱庄经营的场景,同时
八角台
亳州八角台位于亳州市光明路与建安路交汇处西北侧,是魏武帝曹操为奖赏有功将士,大飨家乡父老而修筑的大飨台,因台上建有楼阁和八角亭,故称“八角台”,曹操当年曾在此台上与家乡兄弟歃血盟誓,又称拜交台。
亳州钓鱼台
钓鱼台位于亳州市谯城区东南钓鱼台村,遗址坐落在涡河北岸边,高出周围约2.5米,台面积2500平方米,为古代聚落遗址,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5年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对钓鱼台遗址进行小面积试掘,通过试掘和采集,获得有石斧、石刀、石锛、骨针、陶鬲、陶防轮等文物。钓鱼台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尤其是陶鬲中贮存的碳化小麦,是极其珍贵的,被中国科学院等有关单位命名为“中国古小麦”,钓鱼台遗址属大文口文化时期的遗址。
朱公书院
朱公书院位于亳州市花戏楼东侧,紧邻岳飞庙,始建于康熙37年,是亳州人为纪念康熙年间亳州知州朱之琏的德政而修建的生祠,乾隆25年重修,现作为花戏楼的附属建筑向游人开放。朱公书院座北朝南,现存山门、过厅、后楼等建筑,为三进院落,甚为典雅。
铁营遗址
铁营遗址位于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后铁营村东,为新石器时期古遗址,也是西汉铸铁场所遗址,现为亳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操宗族墓群
曹操宗族墓群位于在毫州城区,曹氏公园东门附近,现已开出来的有董园二号墓和章园一号墓。据考证董园二号墓是曹操的祖父曹藤之墓,章园一号墓为曹操父亲曹嵩之墓,现在曹操宗祖墓群已被列为亳州十大建筑之一,现在正在此开发大型的曹四公园。董园村石墓,位于亳州市董园村东南,1973年清理发掘,根据《水经注》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墓主人是曹操祖父曹藤。董园村石墓,外形为一高大土丘,内系青石筑砌,墓门朝东,墓内长15.3米,宽10.2米,高3注,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南北耳室,东西偏室等组成,共用872块大条石筑成,董园石墓内各室均有壁画如仕女图、游天图、天象图、仙境图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城古城址
《亳州志》云:“梅城故城在州南四十里”。《元和郡县志》:“故梅城,在谯县南四十里,古梅伯国,今为梅城集”。现故城遗址仍依稀可辨,城近正方形,周长约4里,东南近一里处有一高坡,高2米余,面积近万平方米,相传为梅伯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