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市旅游
福州市景点介绍
罗源洪福寺
洪福寺位于罗源县起步镇黄家湾村。寺为土木结构,依山而筑,从山门至后殿高差6.64米。今存山门及大殿为明隆庆建筑,前殿和后殿为清乾隆建筑,总面积1531平方米。大雄殿建于明隆庆六年(西元1572年),单檐歇山顶,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面积437平方米,藻井上还保存有明代彩画“丹凤朝阳”;台阶为辉绿石构造,上有双龙抢珠浮雕。宋咸平二年(西元999年),僧兴宗始建山门、大雄殿。明隆庆六年(西元1572年),僧无边重建山门、大殿;明崇祯十四年(西元1641年),僧普济建后殿。清乾隆二十八年(西元1763年),僧戒洪、戒因重修后殿。今存山门、前殿、大殿、后殿,198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源圣水寺
圣水寺位于罗源县城南郊的莲花山腰,进深三楹,依山而筑,渐次升高,沿中轴线为山门、天王殿、莲池、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大殿左侧为栖云洞,右侧为门房和香积厨。首进天王殿,三开间硬山顶,两边封火山墙。殿后有“泻露池”,即莲池,泉水从石壁涌出,池中栽种荷花,旁有题刻“清池皓月”。“莲峰月色”为罗源八景之首。第二进为大雄宝殿,单檐悬山顶,面宽五间,中央三间凹入为前廊。殿前两侧为钟鼓楼,殿旁边有客堂,为朱熹客居传学处,手书“南石古道”至今仍在,也称“文公书院”,“书室清幽”亦为罗源八景之一。客堂边隔拱形小石桥便是栖云洞。该洞为天然石洞,高约三米,口窄内宽,有许多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源龙华寺
龙华寺位于起步镇杭山村后,罗邑第一高峰仙茅山脚下。为一组完整的四合院。正殿座北朝南,面阔五间,单檐悬山顶;左侧有附屋两间,右侧有小披屋一间。正殿台阶上有石刻文字“××三年十一月主持明山谨题立。×南昌县望×先生李天旻仝男喜舍银××新修造明堂一完祈求子孙昌盛者”。左厢(书院)为两层三开间楼阁,建于民国三十六年。底层中厅设置圆形门,匾曰“客堂”;二层设置悬挑走马廊;屋顶为四坡顶小青瓦屋面。右厢两开间,单层双坡顶,可能建于1989年,前围墙及门亭建于1989年。老殿前为新建的大雄宝殿,五开间带回廊,重檐歇山顶,青灰色筒板瓦屋面,两侧为两层寮房。后唐长兴二年(西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口民城通江门
通江门位于海口镇东南老街一侧,门西南向,门高约四米,洞口高约2.50米,据记载,海口民城全长2800多米,为一不规则圆形,城上建有敌台七个,警铺24个,女墙1605座,共建有五座城门,西门名起龙门,门匾“风云会合”;西南门通江门,门匾“澄江如练”;南门擢桂门,门匾“浴日天香”;北门镇安门,门匾“乔岳钟灵”;西北门名嘉猷门,门匾“势壮铺车”。现仅余通江门一段8米长。明朝嘉靖三十六年(西元1557年),为防日本人侵扰,经巡按御史国吉澄批准,由苏友时率镇民动工兴建,嘉靖三十六年(西元1560年)夏竣工。明万历年间,海口民城曾修葺四次。民国27年(公元1938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芝山半山亭
半山亭坐落在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的右上方,建在榕树之间,南向空旷可望闽江,大暑天到此变感凉意。亭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矩形,四柱,平缓的歇山顶。“半山亭”匾额为清太傅陈宝琛应林焕章之请所题。亭前柱镌一联,陈彦超老先生所撰,文曰:“莲岫耸奇观,喜百洞垒垒,从此振衣绝顶;虎门留战迹,叹大江滚滚,更谁击楫中流。”青芝寺据说始建于唐朝,原在八仙岩。万历四十年(西元1612年),董应举开拓青芝山景观,移建青芝寺于现址。半山亭为登寺路亭,当同时修建,为木构方形凉亭。民国廿二年(公元1933年),驻闽十九路军发动政变。次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回闽调解,住青芝山旧居,出资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尊王宫
尊王宫位于小沧自然村东,座北朝南,前临道路,背枕小溪,面宽17.30米,进深19.50米,由前后两座殿堂及左右游廊组成。前为戏台天井。戏台为亭楼式,三开间悬山顶;每个开间均设有八角形藻井一个,人物花鸟雕刻精细。后殿为正殿,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内祀陈感庄尊王。围墙白色粉刷。1993年搬迁到龙宫坞后,方向改为坐西北向东南。尊王宫俗称龙宫庙,估计有祈雨功能。传古时敖江溪流之间有诸多弯道、浅滩、峭壁、暗礁之患,竹木排及行舟时有遇害翻没,陈感庄三兄弟见义勇为,挺身而出,拯救患难者。在其殉难后,民感其德,尊之为王,建庙祀之。建于清嘉庆十年(西元1805年)。1993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里探花府
七里探花府位于连江县小沧畲族乡七里村。厝主雷土焕(西元1810~1881年),字大金,号炳镇,于同治八年(西元1861年)六月邀闽侯大湖桥细木陈大春建造。坐北向南,主座面阔七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宽29米,12扇、2直弄、2梯间,深32米;套房设置3直间,1横弄;周设回廊,通道灵活。左右建有2排厢房与主屋相通。室内庭式布局,规模宽旷,装饰简朴,富有畲村建筑特点。现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松风阁
松风阁位于青芝山狮子岩与象岩之间,阁前原有一片合抱松林,小阁陷藏林后,路人不容易看清全貌。阁分两层,底层架空,道路东西穿行,南向有一行坐椅式围栏干供游人小憩,上层单房,三向开窗,后向有小门通阁后山,上天门洞。底层背贴岩壁之处,有林森署名亲书的“松风阁”三字。民国廿二年(公元1933年),“-”运动十九路军发动“闽变”,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回闽调解。林森在闽期间住青芝山旧居啸余庐,国民政府的参军长吕超随侍寓居啸余庐半年,渐喜山色,在林森重建半山亭之时,自愿献资建一小阁。因阁周围松林遮天蔽日,山风吹过林涛震耳,故名“松风阁”,由林森命名题匾。松风阁建成后,一直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乌山慈善堂
慈善堂座落在福州市乌山东麓第一山下,乌塔之西。慈善堂大门是一座三开间两层近代洋楼,中央开间设拱门,门顶有扇形匾额,左右矩形窗上有木过梁,一层表面有黄色粉刷。二层红砖砌筑,檐口有砖叠涩线脚,上为两坡顶小青瓦屋面。大门后为天井,有两厢。天井后为大殿,正面五开间,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观音兜式封火山墙。大殿占中央三开间,西开间为西归堂,东开间为穿堂通向后进。据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碑背面碑文(文保碑已不知所踪),“殿前古井,立有清同治年丁卯年‘东井’碑刻”。现石碑只剩下半部分横卧在西归堂前。据《福州晚报》2003年报导:“在堂前乌山广场建设工地发现一块古碑,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桐口灵光桥
桐口灵光桥位于闽侯荆溪镇桐口村,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万历年间。灵光桥为石构平梁桥,全长约30米,三桥墩四孔道,条石墩,不等跨,净跨为21.5米。桥面宽2.3米,用四条大石板条平铺而成,南侧中间石梁边上阴刻有“灵光桥”铭文。桥两旁原置有石栏,已圮。1989年,灵光桥列为闽侯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旧闽县谢家
旧闽县谢家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东街旧闽县,建于清代,三面围墙,单进单层,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双重大门朝东,门头房南侧有假山鱼池。入石框大门为五间排房屋,转为坐北朝南,前天井深5米,宽9.2米,种有茶花、茉莉等花卉。主建筑厅堂五间排,宽27.8米,深17.7米,屋顶木构架驼峰、斗、拱、托相互交叠,精雕细琢。大厅两旁各壁扇窗子漏花镂空构成各种花锦图案;四间厢房前有十二扇支摘式窗子,工艺考究。厅前厅后二十多条大石板,宽达80公分,长达10多米;30根大木柱,青石柱楚、四周浮雕八骏马、十二生肖等。不论门、窗、壁扇、插屏门、大门、灯桁等全部楠木构成。前后厅粉墙正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洋遗址
古洋遗址位于闽侯县鸿尾乡古洋村北面闽江下游南岸,面积约3万平方米。至今,古洋遗址已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和一批石锛、石斧、石凿、小纺轮、略大的纺轮,还有少量成件的陶杯、陶豆、陶罐、支座,有的陶器底部刻有颇为规范的陶文符号。古洋遗址1989年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牛头山遗址
牛头山遗址位于福建省闽侯县洋里乡湖柄村牛头山上。1979年发现,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1.5米,最厚达2.5米。有三层堆积:上层厚20~50厘米,遗物以几何印纹硬陶为主,从质地和纹饰看,与鸿尾黄土仑和昙石山上层所出土文物极为相似,属青铜器时代;中层主要是蛤蜊壳和灰土混合堆积,遗物较少;下层堆积较厚,已发现的有泥质灰磨光陶簋、篮纹和方格纹橙红陶缸和夹砂红陶釜残片以及鳖甲、石杵、陶网坠等。其特征与昙石山遗址中下层所出基本相同,应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1989年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营前模范村纪念馆(瀛洲寺旧址)
本建筑原始名称无考,瀛洲寺应该是俗名。据《长乐六里志》载:以浮峰山为主,环山有村曰营前,又称营田,又呼瀛洲。寺因地名而立匾(营前古名“瀛洲”、“瀛前”),而地名因寺而传布。瀛洲寺始建于乾德二年(西元964年),原名不详。据载,明代戚继光入闽平倭,曾屯兵在营前(所谓营前,指地在戚参将军营之前),于是这片田被称为营田,又称“瀛洲”、“瀛前”,寺也被称为瀛洲寺,代有兴废。民国16年(公元1927年)12月,黄展云等在营前镇创办“营前模范村”,作为全省示范,禁,-禁毒等。民国十七年(1928年),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王荷波(已殉难)的弟弟、中共地下党员王介山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迎潮塔
迎潮塔在福清三山镇泽歧村海滩上,又叫泽歧塔,以高度倾斜不倒而著名。塔为花岗石结构,仿楼阁式。高18米,塔围11.20米。七层八面,采用层层垒砌、塔心条石交叠、卵石塞缝的建筑方法,是福建省最高的实心塔。二层塔壁上刻“柱石凌云”阴文。塔壁设有佛龛,内雕数尊佛像,形态各异,神态逼真。塔在海水冲击、大风吹刮下逐渐朝东倾斜15度左右,并最终坍塌,坍塌后塔身残余两层约四米高。迎潮塔始建于明嘉靖二年(西元1523年),明崇祯七年(西元1634年)重修。1981年,迎潮塔被列为福清县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8月,迎潮塔毁于台风,仅余两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霞屿天后宫
霞屿天后宫位于平潭岚城乡霞屿村,宫坐北朝南,建筑面积270平方米。主要建筑物为大殿,右配厢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硬山屋顶。大殿排列4根对称的石质圆内柱,刻有楷书楹联:“云霞飘渺神仙宅,岛屿萦迴帝子洲”、“海天俎豆安澜庆,元后丝纶锡福多”。前二根内柱有石质天槽(天沟),上有照镜台。东西壁上有石刻碑记。霞屿天后宫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西元1773年),道光二年(西元1822年)重建,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又重修。清时霞屿天后宫前的校阅场是海坛镇官兵操练、检阅之地,该镇官兵每隔三年就要轮班去台湾澎湖戍守海防,出发前都要在此检阅。光绪年间,霞屿天后宫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招康垄烟墩遗址
招康垄烟墩遗址位于福建省平潭县白青乡招康垄村西烟堆山上。大小各一座,东西并列,石砌椭圆形,残高2米。西烟墩基直径东西5米、南北4米,上部直径东西4米,南北3.2米,火门向南,长方形门,高1.2米,宽0.6米;东烟墩基直径东西4米,南北3.4米,上部直径东西3.7米,南北2.9米,火门朝北。两墩相距7米。北有司火者住所遗址,有甬道,通南向,后立有旗杆夹,保存较好。明嘉靖年间倭乱,乡人在山巅筑烟墩示警。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西元1661年)满清颁布了“迁海令”,强迫沿海居民内迁,所有村落庐舍俱毁,烟墩可能即于此时废弃。1985年文物普查发现,1988年公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可彝故居
林可彝故居位于罗源县凤山镇北大路52号,紧邻罗源北门旧城墙,为一两横两进的清代木结构民居,前后左右共四个天井。正厅穿斗式梁架,面宽六扇五间,披榭四扇,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建于清代,为罗源北门林氏家族所有,中共早期党员林可彝(1893—1928)便出生于此。民国17年(1928年),林氏家族的林瑞琦利用该宅厅堂开设美文照相馆,为罗源第一家照相馆。该建筑现为罗源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上街新洲金氏宗祠
上街新洲金氏宗祠闽侯县上街镇新洲村的金氏家族,是彭城金氏的一个支系,于唐朝末年入闽。入闽始祖传至十一世,因人丁稀薄,迁居各地。金履丰,字希成,号亮功。宋端平二年(1235年)生于浙江兰溪县金府。金履丰智勇双全,征伐有功,官至驾前大将军、御史大夫。旋值元兵入侵,金履丰抗御屡胜,得军功赐券,并允世袭。后宋亡于元,金履丰愤时事不可复为,遂偕子金标归隐福建侯官县璧团洲,从此在璧团洲结庐而居,恳沙造园,将一片渺无人烟的荒芜之地发展成良田遍地的人间乐土。元大德五年(公元1302年),金履丰卒于家中,享寿六十有七。金履丰逝世后,金氏一族在璧团洲繁衍生息,发展壮大。至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荆山境
荆山境荆山境初名“江屿庙”,始建于南宋年间,原为居住在荆山北麓的苏姓,为纪念先祖苏东坡而建的庙宇,后苏姓渐微,徐氏崛起。据史料记载,徐家村原名徐厝墩,南宋初年,奉直大夫徐荆阳由福建浦城渔沧迁居江屿山(即今荆山,当时属怀安县),繁衍生息,渐成大族。明嘉靖年间(1522-1566),十五世祖、永宁县令徐(木昂),在江屿山南麓筑舍读书,见遍山荆花错落,取名“荆山精舍”,江屿山也随之更名“荆山”。明万历年间(1573-1619),族人徐廷(木或)、徐师乔、徐音轩等筑坝防洪,泽被乡里。明朝末年,更是涌现出集诗人、方志学家、藏书家于一身的徐熥、徐(火勃)、徐熛兄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