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泉州市 > 鲤城区旅游
鲤城区景点介绍
新四军特务营北上抗日出发地
新四军特务营北上抗日出发地位于鲤城区南俊巷承天寺内。1937年8月,中共闽工委与国民党莆田县党部、县政府、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师驻泉州二三九旅谈判达成抗日合作协议。翌年3月下旬,中共闽工委领导的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师特务大队的原闽中红军游击队,经历“泉州事件”后,从泉州承天寺出发到达福州洪山桥兵营休整,改编为新四军军部特务营第二连,4月中旬开赴皖南前线参加抗战。1959年10月,泉州市人民委员会在承天寺内建立纪念碑,碑文为“抗日战争时期闽中红军游击队集中此地改编新四军特务营北上抗日”。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泉州旧监
泉州旧监位于鲤城区县后街。1949年6月27日,泉州中心县委书记许集美和委员朱义斌、郑种植、王经贤等研究,决定利用狱中斗争争取到的傍晚七时放风时间,以投石为号,采取内应外合的方式劫狱,由颜嘉祥带领张尚楚、许昔丛、吕清河4名精干游击队员,从内坑前山出发直取泉州城,28日夜,在泉州地下党员许东汉、史其敏的配合下,将被关押在国民党晋江县政府监狱里的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和安溪中心县委的重要干部施能鹤、王新整、傅维葵、霍劲波、林泗太五人顺利地劫救出来。这就是震动全省的“泉州劫狱”斗争。“泉州劫狱”斗争的成功,政治影响大,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打击了敌人的气焰,国民党晋江县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泉州市晋光小学礼堂
泉州市晋光小学礼堂位于鲤城区南俊路泉州市晋光小学内。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共产党人姚禹玄(张庚)、吕展青(吕骥)和进步人士的共同推动下,泉州进步话剧、歌咏运动就已十分活跃。抗战爆发后,宣传抗日救亡的戏剧、音乐团体更加发展,遍及城乡。泉州晋光小学是当时晋江抗敌歌咏研究社等抗日救亡团体经常举办歌咏演出活动的地点之一。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旧址
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旧址位于鲤城区东街菜巷12号陈宅护厝。1938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撤销闽中工委,建立福清、莆田和泉州3个中心县委,泉州的党组织由中共泉州中心县委领导,书记李刚。1939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决定由莆田、福清、泉州3个中心县委联合成立中共闽南特委,李刚任书记,泉州中心县委书记由邓贡直代理。1938年秋至1940年间,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在泉州东街菜巷12号陈造成旧宅开展革命活动。1940年4月,“泉州抢米”斗争使一些党员身份暴露被捕,中心县委被迫从东街菜巷陈宅转移到树兜。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泉州书店旧址
泉州书店位于鲤城区中山中路泉州新华书店。1926年12月中旬,受中共厦门特别支部干事会指派的共产党员唐生、洪平民依靠泉州国民党左派人士陈盛明的帮助,在泉州中山路小泉涧巷口租了一间店面,开办“泉州书店”,出售《向导》、《中国青年》、《共产党宣言》、《辨证唯物论入门》等书刊和鲁迅、茅盾的文学作品,成为泉州地区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和进步思想的重要阵地。店员有白黎华、白黎明和洪赤农等。书店于1927年4月泉州“清党”期间被查封。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龙岭地下革命斗争隐蔽处
龙岭地下革命斗争隐蔽处傅示祖厝位于泉州市鲤城区金龙街道龙岭社区爱国路。1934年,党在龙岭村建立地下交通站,任命村民傅示(又名陈氏)为地下交通员。同年,国民党军第9师李延年率部进驻泉州,残酷“清剿”红色据点,许多革命同志被迫隐蔽起来,等待时机,傅示家即陈氏四房祖厝便成为党的一个隐蔽处。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始,泉州地下党领导人粘文华、辜仲钊、朱汉膺、吴天亮等都曾到此隐蔽过。他们一方面继续坚持革命斗争,宣传革命道理,另一方面想办法扩充革命队伍,共发展地下群众30多人。在极端困难的岁月,傅示一家人为确保隐蔽同志的安全和生活保障,联络其他地下党人日夜严守家门,并带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顺济桥遗址
始建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为泉州知州邹应龙以来泉的外国商人资金建成。桥呈东西走向,原结构基础采用全河床抛填块石和条石,桥墩为干砌条石,上部结构为石梁,两侧有扶栏,花岗岩梁桥,长约150余丈,宽1.4丈,桥墩31个。造桥时,泉州古城南门——徳济门内有奉祀海神妈祖的天后宫,原名顺济宫,顺济桥因此而得名。顺济桥建成后历代多有修缮,现仅存部分桥面和桥墩11个,其中西侧残留6个桥墩及连续的桥面,东侧残留4个桥墩及部分桥面,中间部分仅余1个桥墩尚残存有一定高度,其余桥墩仅在低潮期间可露出部分石块。顺济桥是古代泉州通往晋江的“孔道”,为研究泉州地区古桥梁发展历史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市舶司遗址
市舶司遗址,宋元祐二年(1087)建立,其职能是专“掌番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是我国现在重要的古海关遗址。根据考古发掘,参照市舶司设置规模,结合泉州市舶司/务遗址周围水系、道路的构成等因素,推测泉州市舶司遗址的范围大致为西南依竹街,东北到马坂巷西侧道路和马坂巷之间,东南至水门巷,西北靠八卦沟,院落整体在面阔89.4米(方向72度)、进深134.1米(方向162度)的区间之内,面积约12000平方米。现市舶司遗址范围内有附属文物水仙宫。遗址旁有水门水关和南薰门水关,以宣泄水流及启闭舟楫的出入。市舶司遗址,既是古代泉州海上商贸管理制度的重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外宗正司遗址
南外宗正司遗址是一处掌管宋代外居宗室事务的官署和南宋皇族居住遗址,由芙蓉堂、睦宗院、惩劝所、自新斋、天宝池、忠厚坊等构成,面积约45080平方米。出土的宋元时期陶瓷器、陶制建筑构件,以及一些生活用具均佐证了该地点曾是南外宗正司司署和皇室宗室居住场所,以及曾作为水陆寺基址的历史。据考古发掘及文献推测南外宗正司相关水池遗迹的形状基本为长方形,南北方向,面积约12480平方米。对于研究南宋时期宋代外居宗室迁移到泉州、在泉州生活、参与海外交通贸易,促进泉州政治地位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宗汉故居
黄宗汉故居位于泉州市区中山中路镇抚巷内,有二座住房,各三开间,三进深,还有护厝、书房、花园等,占地1亩多。故居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黄宗汉的府第,现主体建筑尚存,是泉州清代仕宦世家聚族而居的宅第典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正色故宅
万正色故宅位于泉州市区东街第三巷万厝埕。原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的府第,后卖给王姓,俗称其府第为“万厝埕王”。宅主万正色(1637—1691年)字惟高,一字中庵,福建晋江人。康熙三年,招降海盗陈灿有功,提为陕西兴安游击将军。从西安将军瓦尔喀平吴三桂,十五年,加太子少保衔,调任福建水师总兵,继而提升水师提督。十八年,追叙克阳平关功,加左都督。从康亲王杰书征战福建,降服耿精忠,驱逐郑锦,予世职拜他喇布勒哈番。康熙三十年,卒,年五十五。著有《平岳疏议》、《平海疏议》及《师中纪绩》等书。因年少曾五年就读于姑姑的长兄卿相潘湖叟黄锡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清故居
蔡清故居位于泉州市区西街孝感巷24号,1983年1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系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江西省提学副使蔡清的府第,隆庆四年(1570年)改为蔡文庄公祠,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修。故居坐北朝南,面宽、进深各五间,硬山式屋顶,穿斗式木构架。东墙壁上嵌有咸丰七年(1857年)《重修泉郡大寺后文庄公祠序》碑刻一方。1986年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慕西觉苑
慕西觉苑位于市区北门顶埔,1937年广净法师购枣园地建精舍,供其师祖转逢和尚从开元寺退隐后居住,弘一法师为其书额“慕西觉苑”。侨僧广净法师于1987年和1993年两次倾资重修扩建,于1993年建成双檐式大殿,重塑佛像金身。整座慕西觉苑由大殿、护厝、僧舍、斋堂、寺门、大埕、山门、围墙等组成,占地面积一千余平方米,规模雄伟。大殿为二进五开间双檐歇山式石木结构,气势非凡,内祀三世尊佛。大殿左右两边为双层式楼宇建筑,古朴典雅,作为护厝、僧舍、斋堂之用;大殿面前为石板铺就的大埕,加上一座单檐式寺门,使整座寺宇呈四方形结构。寺宇前面还有一个由石板铺就、占地六百多平方
临漳门
临漳门位于新门街与江滨路交汇处,靠近笋江大桥,风格复古,2002年重建。
泉州朝天门
朝天门明隆庆《泉州府志》认为:北楼“即罗城之朝天门。”清乾隆《泉州府志·古迹》称:“朝天门系南唐保大中(943—957),留从效扩城后方予北门之名号。”2001年8月4日开工重建的朝天门,位于现北门街环岛。该城门按照宋元官式古城门楼工程设计,占地面积为577.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总高度为22.3米,城楼为五开间二层歇山式单檐木结构建筑,各道工序工艺上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泉郡接官亭
泉郡接官亭,俗称观音大士亭,坐落于泉郡临漳门外黄甲街,亭古名盛,有“闽南--”之美誉,历来香火鼎盛。据郡志载,宋庆元四年(1198年)临漳门外有甘棠、棠阴、龟山三桥,三桥尽处有古接官亭,供奉观音菩萨,亦称观音大士亭。明万历辛丑夏,洪水泛溢入亭,水退不见菩萨佛像,里人称菩萨己驾波归南海普陀山。同年江水漂来旃檀巨木,滞亭边不去,拾入亭中,异香盈亭,夜灿毫光。里人异之,遂聘名师巧匠,依唐阎立本所绘之观音大士像雕就菩萨“三身”,一立二坐,庄严妙相,形神兼备。盖“三身”乃法身、报身、应身,系菩萨应众生之机缘而变化之佛身。观音亭建筑群造型奇特,由前后左右中五亭组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廉平民居
泉州传统民居建筑富含闽南文化内涵。林廉平民居建于民国期间,三落五开间格式,硬山式屋顶,中轴线起依次为:大门、天井、双厢房、大厅、天井、后双厢房、后落,“出砖入石”和海蛎壳墙体,规模宏大,富有地方特色。
宋文圃古大厝
1912年由菲律宾华侨宋文圃购买改建,1915年完工,为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的洋楼大厝。临街大厝为三开间双护厝,有大小房间40间,厝外有石埕百余平方米,具有典型的闽南传统建筑风格。整座大厝雕梁画栋,内外随处可见有瓷雕、木雕、砖雕等,即便大多破损也依然可见其精美之至。古大厝后是私家花园,双层洋楼古老又美丽,四周有围廊,典型的骑楼造型,外观为西式洋楼,内部结构为中式古厝,与前面的古大厝形成鲜明的对比。古大厝和洋楼虽略显破旧,却已历经九十余载的沧桑岁月,散发出的古朴韵味依然袭人。
李妙森故居
位于古城泉州南部的青龙巷,由旅菲华侨李妙森建于1927年,为一座带单护厝、两层内院式中西合璧式带风楼洋楼的近现代优秀建筑。其西式建筑的柱子配上闽南建筑的外墙,传统的砖雕配上南洋的特色瓷砖,挺拔开阔的罗马柱回廊,色泽鲜艳的象头神瓷画,红砖白石、雕饰精美的墙面精致的红色外墙砖雕和天花板倒莲花雕饰,独特的西式窗棂,使得这座建筑别具特色。而故居最特别的是,那些进口外墙上瓷砖浮雕画的印度教“象头人身”图案,至今鲜艳如新。因此,像这样富有文化色彩的建筑能够得到进一步保护,不仅是泉州历史上多元文化并存的最好见证,更是这座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老范志古大厝
大厝由三座五进三开间格局几乎完全相同的大庭院组成,各院落之间以防火墙相隔,侧面墙设门,与各院落相连通;大庭院两侧均建有护厝两排,组成一栋规模宏大、且富有层次和建筑结构特色的大型宅院。大厝系清乾隆年间泉州名医吴亦飞所创建,其经营中成药“范志万应神粬”因清朝左宗棠征服回疆被应用显功效,于是购服者大增,竟成巨富,遂营建此大厝。其大厝宏大的规格,建筑的风格特色,是研究清代闽南石宅群的重要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