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肇庆市 > 高要区旅游
高要区景点介绍
高要烈士陵园
乐城镇是高要著名的革命老区,镇内领村村是大革命时期西江地区较早开展农民革命运动的地方。高要烈士陵园位于高要区乐城镇领村西南的长岗山山顶(北纬23°2240.8,东经112°1954.1),占地22亩,安葬着高要区各地106位英烈,陵园内竖有一领村革命烈士纪念碑,海拔高度80.1米,占地总面积3343平方米(含烈士陵园)。该纪念碑于1958年建成,在1980年和1994年又分别进行维修扩建。坐西向东,纪念碑分碑座和碑身两部分,碑座占地面积158平方米,碑座高2.68米,整支碑高11.1米,正面嵌有“领村革命烈士纪念碑”云石碑刻1块。纪念碑周围筑砌了石栏杆,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鳌头抗日自卫队成立旧址
鳌头抗日自卫队成立旧址位于肇庆市高要区活道镇鳌头村。鳌头抗日自卫队成立旧址以“抗日烽火”为主题,通过图文、实物等展示高要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开展顽强的抗日武装斗争的事迹。鳌头抗日自卫队成立旧址,原名“世德堂”(又叫德刚伍公祠),建于1938年,建筑面积260平方米,二进三开间加一条青云巷和厢房。1944年,日寇在西太平洋军事失利后,企图通过高明、高要西进,打通粤桂战线。为了阻击日军的西进,根据中共党组织的安排,活动在要南地区的人民抗日游击队于同年7月在高要活道鳌头村世德堂成立了抗日自卫队,并任命鳌头村的游击队员伍鉴衡担任队长,队员有30多人。2005年8月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首届高要县人民政府成立原址
首届高要县人民政府成立原址位于高要区活道镇鳌头村,首届高要县人民政府成立原址以“解放战争时期高要武装革命斗争和首届高要县人民政府的成立历程”为主题,通过图文、实物等展示了在解放战争时期,高要人民积极开展武装斗争,以及人民政府成立之初,开展借粮渡荒、救灾解困、接管肇庆等工作,谱写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首届高要县人民政府成立原址,原名“朝客伍公祠”。始建年代不祥,为砖木瓦结构,硬山顶,三开间三进深、建筑面积355平方米。三进为2层楼房。1949年5月25日,首届高要县人民政府在此成立,并召开了“高要县人民政府成立大会”,任命冯光同志为高要县人民政府县长,任命高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鳌头革命烈士纪念碑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活道镇鳌头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方12公里,东与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相邻。鳌头工业园坐落于本村内。鳌头村面积约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09亩,山地9958亩,下辖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23人。鳌头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44年7月,我党在此成立抗日自卫队;1945年,该村崇德楼创办了鳌头村“青年学习社”;随后,军事情报联络站和鳌头江仰交通总站相继成立;1949年5月25日,高要县第一届人民政府在鳌头村的立本楼成立。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鳌头村是名副其实的“红色堡垒”村。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鳌头村民用鲜血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水南花果山英雄纪念碑
随着百万雄师过长江,解放广州,国民党残余部队撤离,1949年10月25日,其中一支国民党部队经四会走下坪,过狮岭出水南,准备从广西撤离,在水南圩镇炮楼驻扎一晚。10月26日凌晨,解放军部队追至水南,分别占领青湾山顶、水南村山顶、坑告山顶、坑花山山顶,挖战壕、布兵力,迅速对国民党残余部队形成包围。清晨,战斗打响,激战中,一解放军战士从旱呀经青湾出河口,准备直扑炮楼,结果中-牺牲在河滩上,坑花山山顶一战士在战壕中中流弹牺牲。天亮,国民党残部无心恋战,突围向禄步撤退,双方在食品站前推倒猪肉台掩护,激战中有三名解放军战士牺牲了。国民党残部突围,姜秀山连长负伤带队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分界革命烈士纪念碑
分界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今水南区分界乡村以北的豆坪岗(也称头坪岗)上,坐向255度。该碑是分界大队党支部、管委会、分协委员会、四清工作队于1966年9月为纪念在1947年5月8日的激烈战斗中光荣牺牲的游击队战士而建立的。全碑用砖砌叠,处批荡水坭,通高456厘米,分三层。第一层(底层)高48厘米,横截面约134×105(平方厘米);第二层高72厘米,横截面约127×91(平方厘米);第三层成梯形,高300厘米,底部横截面约124×88(平方厘米),该层正面阴雕勾边隶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在第二层的正面用同样手法阴雕形体细小的碑文。1947年,国民党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反霸英雄纪念碑
沿着白诸镇157乡道,上孔至杨梅水库路段时,就会看到一座座落在小山腰的墓园,园中树木青翠、松柏坚挺,墓碑肃穆庄严,高约三米余的墓碑,这就是反霸英雄纪念碑,它也是白诸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基地。1950年5月29日清晨,-地主恶霸冼蔚周勾结土匪狗虱仔,孖烟通等匪徒二十余人在上孔村农协会阴谋武装暴-动-,结果在战斗中两名民兵受伤,其中一民兵钟念纯受重伤在去肇庆医治抢救的途中死亡,又有农会主席冼德祥组织委员钟永佳,武装委员兼民兵队长冼其昌、冼祖元四人等,被匪徒劫持到东村大队云河村观音山顶,遭严刑拷打,他们英勇不屈,恶霸土匪把他们用绳子捆紧夹住大石,从山顶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高要鳌头村首批共产党员宣誓旧址(遗经书房)
高要鳌头村首批共产党员宣誓旧址位于活道镇鳌头村南面的遗经书房。该建筑始建于清末年间,深9.28米,宽9.96米,座北向南。1998年重建。1946年6月,党领导的中区纵队部分干部奉命随东江纵队北撤。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广东区党委决定,北撤后党委制改为特派员制。由谢创、周天行任中区党的正副特派员。同年7月间,谢创、周天行与高要鳌头村的共产党员伍新取得联系,并指示他在该村利用办“书报阅览室”、“武术馆”、“青年学习班”等形式,向青年灌输革命思想。12月,经上级党组织批准,伍新吸收进步青年伍强、伍子绵两人入党,并成立中共敖头村支部,由伍新任支部书记。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要端源乡农民协会遗址
高要端源乡农民协会遗址位于高要市乐城镇领村的北面。该遗址原是领村陈家祠,始建于明代末期。1923年至1927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推动下,高要县乐城的端源乡(现乐城镇的领村、波河、料村、近兑、伏洞等10个自然村)掀起了一场在西江地区开展最早、影响最大的轰轰烈烈的农-动。1924年8月始,中共广东区委先后派遣周其鉴、陈殿邦、黄侠生、韦启瑞、蔡日升等一批共产党员到高要县开展农-动。1924年10月8日,端源乡农民在领村成立端源乡农民公会(又称农民工会),会址是领村陈家祠。中央农民部、中共广东区委、省港-委员会分别派出代表陈树仁、陈维康、黄侠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首届高要县人民政府成立大会旧址
首届高要县人民政府成立大会旧址位于高要市活道镇鳌头村立本楼(又名朝客伍公祠)。其建筑特色为砖木瓦结构,硬山顶,三开间,宽16.62米,三进深,长26.9米,坐北向南偏西。始建年代不祥。鳌头村地处高要、高明、新兴三县交界,山峦重叠,道路迂回曲折,地势险要,是进行游击战的好地方。1944年10月间,高明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1945年1月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三团)大队长黄仕聪派伍真、伍子高回家乡高要活道横江乡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先在鳌头村建立交通联络站,任务是为第三游击大队收集情报、传送情报、接送来往人员等。随后,开展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活动,成为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高要鳌头村抗日自卫队成立旧址
高要鳌头村抗日自卫队成立旧址位于活道镇鳌头村西面鳌头学校内的德刚伍公祠(又名世德堂)。该建筑建于1938年,一进深,长15.13米,宽13.3米,坐北向南。1944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失败。为挽救其南洋的孤军,日军企图经高明、高要西进,配合由湖南南下的日军打通粤桂线。为了阻击日军西进,高明人民抗日游击队于同年7月在高要活道鳌头村德刚伍公祠成立了抗日自卫队,伍鉴衡任队长,有队员30多人。1944年7月27日,自卫队在大田令(土名)进行了第一次抗击日寇的战斗,打死打伤日寇各1人。这支队伍后来发展成为高要人民武装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高要的解放作出了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宋隆基闸
宋隆基闸位于金渡镇水口村的联安围上。始建于1918年,坐北向南偏东10度。该闸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面宽16.3米、进深11.2米。闸门为钢铁铸造。宋隆基闸为单孔闸设计,闸孔尺寸为7米×9米,闸门侧墙和进出口翼墙釆用钢筋混凝土结构。1927年7月竣工。工程耗资约62万元港币,由当地募捐集资。主持工程修建是孙中山女婿、时任广东省治河处处长戴恩赛;监工聘请外国人,建筑材料和机器设备统一由国外进口。该闸负责白土、金渡、回龙、蚬岗等镇集雨面积为413平方公里的灌溉、排水任务。宋隆基闸为中华民国时期广东省引进外国技术建设项目,是当时广东省水利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姚村水楼
姚村水楼位于高要市活道镇姚村。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坐西北向东南。砖木结构,由主楼和副楼组成,主楼为正方形,面宽12米,楼高四层共15米;副楼高二层,面宽12米,深4.3米。基础为3米高的咸水石,楼顶为瓦面,琉璃瓦檐,大幅水封火山墙,顶部外墙有壁画和浮雕。楼板、楼梯皆由木质材料制成,每层楼四面墙壁均有两个瞭望窗口。楼内中央有一地下逃生出口,通出楼外。主楼大门与厢房之间有一天井,天井中央存一口水井。姚村水楼对高要地区清代碉楼建筑与历史发展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三冈古社
三冈古社位于高要市金利镇三要村。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约110平方米。砖石结构。呈太师椅形,由台基、平台及拜台组成。台基、平台均有台阶可供上下。台阶两边的垂带踏跺上雕刻有鲤鱼跳龙门图案,拜台正面雕刻有八仙过海人物。后墙正中嵌一面花岗岩石板,从右往左阳刻“三冈古社”四个大字。后墙顶部中间雕有火珠,两端雕刻鳌鱼。三冈古社保存较好,是当地人拜祭的场所,对研究当地民众信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蚬西李氏大宗祠
蚬西李氏大宗祠位于高要市蚬岗镇蚬一村。始建于清代中期,清末扩建,历代有维修,2004年大修。坐东向西。总面阔12.8米,进深36.2米。为三开间三进深合院式建筑,硬山顶,正、斜脊均为博古脊,墙楣均绘有壁画。花岗岩石脚。两进之间均有两廊和天井。头进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封檐板雕岭南佳果。前廊虾弓梁上置狮子顶如意云纹,双步梁上设斗拱,前廊梁架均雕有戏曲人物。二进面阔三间进深三间,脊饰亦同头进。梁架为穿头式,前廊为卷棚顶。前廊板式梁架及雀替均雕刻有精美纹饰。后进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梁架,脊饰亦同前。蚬西李氏大宗祠木雕装饰工艺精湛,人物雕刻精细,漆金更显建筑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桂丹墓
吴桂丹墓位于高要市白土镇久留村。属清代墓葬。坐北向南,拱形状三道护墙,水泥石米批荡墓墙。总面阔10.4米,深11米,墓两边第一道护墙镶嵌砚石碑志2块,记述吴桂丹生平。吴桂丹(1855—1902年),高要水坑(今属肇庆市鼎湖区)人,清光绪年间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记名御史,是中国物理之父吴大猷的祖父。吴桂丹墓葬规模较大,现存完好,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以载墓
陈以载墓位于活道镇水口村。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坐南向北,墓分两级而建,总面宽4.5米,占地50多平方米。坟墙、坟手、罗圈墙等全为红砂岩石材,坟堂中央设有石板拜台,后面立一块云石石碑,碑正面阴刻“袁州府节陈公之墓”,在坟堂前坟手侧边立有高1.2米、宽0.7米的两块碑记,左边有赐进士出身的广西布政使左参议田汝成撰写的《袁州府推官陈公墓表》,右边有赐进士出身的广东按察司俭事、两京大理寺丞林希元撰写的《节推陈公墓志铭》,碑文为楷书阴刻,两碑从不同的角度各有侧重点地介绍袁州推官陈公的家族渊源以及记述他的生平与主要政绩。陈以载墓对研究陈氏家族从浙江迁至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谭虔墓
谭虔墓位于高要市回龙镇旺洞村。始建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1999年有重修。该墓为夫妻合葬墓,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建筑面积58.3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太师椅形,青砖麻石砌筑。墓深5.3米,宽11米。额石为麻石,额石上方中央雕太阳,周围雕有火焰纹饰。额石下有黑色石刻字墓碑,原墓碑藏于重修后新立的墓碑后。碑文为“宋诰赠刑部尚书显远世祖考虔翁谭公、妣朱氏夫人合墓”。墓后为半圆形太师椅背状的护坡挡土青砖墙,墙上有麻石条覆盖。墓左右两边分别镶嵌明永乐“虔翁墓铭志”和清嘉庆“重修虔翁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多红砂岩采石场遗址
三多红砂岩采石场遗址位于高要市回龙镇三多村。明清时期开采。坐西北向东南。全长60米,宽23米,有多个采石坑,其中西南面的采石坑长11米,宽7米,深6米,石口开采壁的西北面有九个小圆孔及开采时的条形纹。石壁上清晰地刻着“崇祯己卯年仲夏取石”“古菘台”“乾隆壬申年又取石”和“风月洞”等字样,最大的字高约0.2米,最小的高约0.05米,字迹随意。东北面的采石坑与西南面的采石坑相隔7米,长14米,宽7米,深4米。三多红砂岩采石场遗址对研究肇庆尤其是高要当地古建筑发展、变迁历史提供重要佐证资料,具有较高价值。2011年公布为高要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端石老坑洞遗址
端石老坑洞遗址位于高要市金渡镇砚坑村,始凿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历代有开采。因年代久远,故称老坑。又称水岩,清康熙后又称皇岩。洞内原有飞鼠洞、东洞、正洞、洞仔、大西洞、水归洞等洞穴,现存大西洞和水归洞2个采石工作面。洞内石道是沿缓倾斜砚石层凿进,形成一个起伏曲折、多变的小型坑道,石道高0.7米至0.9米。老坑洞采石工作面都在西江正常水位之下,甚至低于西江河床。大西洞全长约135米,洞口与洞底高差为25.5米;水归洞全长约120米,洞口与洞底高差约20米。端石老坑洞遗址所产砚石石质细腻,娇嫩坚实,呈紫蓝色带青色。石品花纹丰富,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