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 > 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
三江侗族自治县景点介绍
高友侗寨
高友村位于柳州市三江县境内的东北部,距离著名的世界名桥程阳桥和程阳八寨景区22公里,是广西林溪八江风景名胜区中最重要的民族生态休闲摄影旅游景点。高友侗寨的名字来源于一个和谐美丽的故事,寨子名字的侗语直接翻译成汉语的寓意是“高山的朋友”。据考证,高友侗寨建寨史于明代天顺年间,距今已有540多年的历史。现在居住着400多户人家,1820多侗族同胞。该村青竹环绕,松杉护卫,景观独特且拥有多姿多彩的侗民俗文化。景点位置柳州市三江县境内的东北部
月也侗寨
月也侗寨位于广西柳州市三江县侗乡大道23号,占地面积80亩,总投资约3亿元。侗寨内集美食、住宿、购物、娱乐、休闲、养生等功能为一体,设有哆协、飞梭、牛王、灵鹤、进堂、雁鹅等巷道;建有敬牛广场、月亮广场和月也鼓楼等主要活动场地,以及坐妹三江侗乡鸟巢、坐客三江盛宴堂、三江斗牛场等月也体验区。“月也”是侗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意为集体游乡做客,是侗乡的一种社交习俗。所以侗寨取名为:“月也侗寨”为推广侗族“月也”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旅游发展集团三江县志达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月也”为文化主题,聘请侗族民间巧匠,精心设计并建造了侗乡鸟巢、“月也”鼓楼、吊脚
福禄寺
福禄寺位于广西柳州市三江县侗乡大道21号,就在三江鼓楼的对面,鸟巢的旁边。寺庙不大,有神则灵。景点位置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坐妹
坐妹是侗族和苗族青年男女交际和恋爱活动方式。行歌坐夜,侗族“坐妹”在不同的侗族地区又分别称为又称玩山或走寨。侗族风情歌舞《坐妹》的大型实景演出。侗族大型实景演出《坐妹》融舞蹈、音乐、民族风情为一体,由众多侗族青年男女,原汁原味地在侗乡鸟巢神奇的舞台上实景表演。情景交融,气势恢宏,古韵再现。让人们在梦幻般世界里观赏古朴纯真的侗族舞蹈,聆听撼人肺腑的天籁之音大型实景演出侗族风情歌舞《坐妹》将侗族地区丰富多彩的婚恋、服饰、耶歌等传统文化元素与国内顶级的舞台艺术和现代化声光特效相结合的杰出之作。景点位置广西省三江县古宜镇侗乡鸟巢
丹洲岛
丹洲岛是融江中的江心小岛,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镇的一个行政村。在柳江上游,北距三江县55公里,南距柳州140公里。岛上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丹洲古城为古代怀远县冶所在。丹洲岛面积1.6平方公里,融江分流,环岛而过。如同一艘航船停泊于滚滚江流中。岛上居住着苗、瑶、侗、壮、汉五个民族230户人家,有1000多人。丹洲岛青山环抱,清流缠绕,空气清新,自然风光秀丽。岛上古城、书院、会馆等历史遗迹随处可见,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气息。岛上民居建筑朴拙,民风淳朴好客。已成为生态休闲旅游的佳境,吸引着众多向往宁静自然的旅游者。用时参考半天门票免费开放时间全天景点位置
三江布央生态茶园
三江布央生态茶园:中国早春第一茶“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大文豪柳宗元赴任柳州,途经三江写下了这首惬意的茶诗,可见三江民间茶文化在唐朝已经颇为盛行。布央茶是近年来打造的生态有机新茶品,布央茶园分布于海拔600-900米的山腰中,风清气润,昼夜温差大,天时地利造就了“中国早春第一茶”的美誉。布央茶叶色泽青翠,香气浓厚高长,汤色清澈透亮,在全国名优茶评比中多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和“金奖”。来到三江布央,不仅能品到早春的第一丝绿意,而且还游玩著名的侗族风雨桥,感受侗家独有的风韵文化。地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乡布央村
三江产口风景区
三江产口景区以1300多年的“古榕王”闻名于世,不仅被当地的百姓视为护佑村寨的“树神”,每逢大小节日和重大活动,产口村及周边寨子的村民,都要给“树神”添挂红彩,在榕树底烧香祈福,祈祷平安、吉祥、如意、幸福,甚至不少外国摄影师对“古榕王”也情有独钟。三江程阳桥国际旅行社的负责人廖娟介绍,游客到此欣赏“古榕王”的同时,还能喝上侗族油茶,体验侗族人的生活。在“古榕王”旁边,就是上船的码头,游客在船上可以欣赏溶江的两岸风光,以及侗家的风土人情。三江产口风景区不远处,便是位于321国道旁的良力新村。据了解,良口乡南寨村良力屯侗族人,此前他们祖辈生活在归斗冲半山腰上
丹洲书院
丹洲书院——书院开始于明万历年间任怀远(三江古称怀远)知县的苏朝阳时期,苏朝阳在完成县衙及城墙工程后,又盖了文庙,当时官办教育就在文庙中进行。由县衙从外地请来教师任教,教学内容多为传统的四书五经。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秋,在时任知县的主持下,组织全县的文人义士商讨办书院并发出募捐倡议,得到全县各界人士的响应。在筹得资金后,经过建设,书院终于落成。书院位于丹洲东侧,坐西朝东,占地1340多平方米,院内建有教室6间,以及办公室、宿舍、礼堂、存书室、运动场、桃园等设施。书院是怀远县的最高学府,方圆百里内的少数民族子弟都到此求学。民国初期,在学生最多时有8
欢雷门
欢雷门——欢雷门面向正东,俗称东门,东门由城门和城楼两个部分组成,下层为门,上层为楼。门有砖石门洞和厚杉板门,门洞深一丈,高九尺,两扇优质杉木门,厚五寸,每扇重约250公斤,非常牢固,城楼建在城门之上,楼宽深一丈五尺,高二丈,旧时登楼东眺,可见河中商船帆影点点,城内街巷人来人往,商贾集市一派繁荣。明万历十九年春,知县苏朝阳带领下属官员及地方名流乡绅,为东门奠基举行隆重奠基典礼,当时和风送暖,晴空万里,周围十乡八寨的村民无数。就在奠基典礼即将开始时,突然,一道闪电划过长空,雷声震憾着大地,把大家惊呆了。苏朝阳脸上也流露出几分惊愕,但很快就镇定下来,他仰望碧
治定门
治定门——北门位于丹洲城墙的北面,名曰治定门,城楼名曰北帝楼,丹洲城墙四门与城墙作为一个整体,建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万历二十年竣工。治定门是四城门中仅存的明朝古建筑。明朝桂黔边界地域多属大山区,被称为不毛之地,且属少数民族居多,文化落后,经济极不发达,常有少数民族不满汉族官吏的欺压举行起义、占山为王,因此战火不断。苏朝阳迁丹洲后修了城墙,此门正朝北方黔桂边域,取名“治定”,以寓通过施政管理从此太平之意。其实,明、清、民国时期都是朝纲混乱,民不聊生,苛捐杂税,山区少数民族苦不堪言,哪有不造反的道理?不过苏公之愿望在他身后三百多年实现了——只有共
闽粤会馆
闽粤会馆——闽粤会馆,又名天后宫。它始建于明末清初,由一个在此经商无后代的薛姓老者花银数千两独资修建的,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会馆按福建漳州一带的天后宫建造,坐西朝东,西为正殿,东为前殿,南北为厢楼,正殿中央塑妈祖像一尊,供南来北往的商家大贾们祭祀、供奉。前殿与正殿连为一体,气势恢宏。会馆高墙碧瓦,墙上彩绘古朴精美,是岭南地区最大的妈祖庙之一。闽粤会馆有两幅对联:第一联:浩浩其天盛德在水,明明我后正位乎坤。横批“闽粤一家”。上下联第四字合起来就是天后,她崇高的德性和无边的智慧,庇护着在外乡的福建人。浩浩即辽阔辽远之意,其像天一样,盛德、大德。“在水”意
东寨飞山庙
东寨飞山庙——唐末五代时期,侗族社会从原始氏族社会直接跨越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而以血缘为基础,以地缘为纽带的款组织也正式成型并得到长足发展,达到了极盛时期。这时期侗族“飞山王”杨再思经营飞山时,偏安乱世,维护一统,既不称王、也不称霸,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民族团结和睦、融合发展,得到了中央政权的认可,形成了历代备受推崇的飞山精神,随后侗族人民村村寨寨立庙祭祀。景区飞山庙位于东寨,农历的每月初一、十五进行日常祭祀活动,在农历十月二十六对飞山王进行大型祭祀活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侗家吊脚楼
景区里有体量宠大的吊脚民居,都是源于百越“杆栏”木结构建筑,俗称吊脚楼。景区里的这种吊脚木楼,代表了侗族群众生活起居的居住文明,侗族的房屋吊脚楼都是用杉木建造的,它和风雨桥、鼓楼一样都是侗族木构建筑艺术的代表。这种房屋一般为三层,有的两层,有的四层,其中的二楼、三楼的外柱向外挑出数尺,用作走廊或都扩大居室面积,这样整栋楼四周就会出现吊脚柱,便叫吊脚楼。在工艺上都是采用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结合的技艺,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梁方斜穿直套连在一起,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侗族地区常年潮湿,为了避湿,吊脚楼一层是不住人的,用来饲养家禽家畜,放置农具工具;人都住在二、
岩寨鼓楼
岩寨鼓楼——岩寨老鼓楼建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1932年曾经做过一次大修。2005年,为了增强村民的内聚力,在原老鼓楼的基础上扩大修建一座新鼓楼。该鼓楼高近三十米,檐层15层,由四根主柱和十二根衬柱组成。
平寨鼓楼
平寨鼓楼——建于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鼓楼面阔三间,是中间重檐的悬山顶形式。这是侗族鼓楼建造的最初形态,是目前三江境内保存较为古老的鼓楼之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9月,平寨动工兴建新的鼓楼,它占地169平方米,高约25米,共17层檐,总造价约150万人民币,是一座独柱鼓楼,比2006年建成的岩寨鼓楼还高2层,是景区里目前檐层数最多的鼓楼。
马安鼓楼
马安鼓楼——四边形7层檐,楼高12.6米。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985年进行过维修。该楼边数的偶数与檐层的奇数相结合,体现出侗族建筑阴阳和谐的原始宗教观念。门楣上的乾坤卦反映了侗族社会追求天地合一的朴素哲学思想。一面牛皮鼓架在鼓楼和正中,说明这是击鼓号令众人的地方。楼塔顶上装饰着吉祥的葫芦宝串,象征着鼓楼在保佑村寨的吉祥如意。
三江普济桥
普济桥——又名孝庙桥,建造于明正德年间(1505——1521年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该桥是景区中唯一保全有关公、文曲星、魁星和土地神四种宗教元素的桥梁。它连接岩寨和大寨,桥长50多米,宽4米多。桥架主体为五段三层交岔衔接而成,纵向使用135根条木,其中两端的四根“地龙木”直径达到85公分。整座桥设计合理,不仅美观,也坚固耐用。桥中间设有四间神龛,分别供奉关公、文曲星、魁星和土地神的神位,证明了侗乡风雨桥是文化之桥。
合龙桥
合龙桥——位于岩寨和平寨的交界处。始建于1814年,至今已有二百年历史,是景区内又一座古桥。曾被洪水冲毁三次,现存桥为1941年修复。该桥顶部有青白二龙戏珠,象征着双龙共同守护村寨,同时也记录当年建桥时,由当地两位有名的木匠分别从桥两头开始修建,然后在中间对接的史实。桥长42.8米,宽3.78米,水面至桥廊高9米。桥上有桥廊可供行人避雨休息和村民不时聚会座谈。桥廊用36根木柱支撑,每边13根,两侧木制板作桥梁。
马安寨
马安——地处林溪河河道曲折迂回处的左岸。这里因常年河水冲击、泥沙淤积,形成一个山间坝子。坝子东面靠山,从山脚下伸出一片形如“马鞍”的平坦之地,马安寨就建在这个坝子上。全寨农业以水稻为主,种植有杉木、油茶树等。鸟瞰马安寨,村落犹如座落曲水三面合围的半岛上,与周围的田园形成辐射状,民居团状式聚集在中间。鼓楼立于坝子中心突起的台地上,鼓楼前一块鼓楼坪,村民的住宅围绕着鼓楼向下层层展开。寨风有6条吃不开环绕状的道路,构成村寨的骨架。在村边的河岸上,是一条环绕村寨周边的石板路,这条石板路与进村口的两条路相交,构成了村寨内部的交通主线。村内除了林溪河提供灌溉水源外,
岩寨
岩寨——三面环山,东南面为林溪河,地势北高南低。来自西南面的小溪从山间穿过,在寨北折转向东南,穿寨而过江入林溪河。这条小溪将寨子分东西两区,溪东两水之间的三角地带为寨子的东区,是岩寨原先寨子的范围,其东西两侧以溪河为湟濠,北面靠山处原有防卫的寨墙,现只有两座寨门尚存。东区在林溪河边建有老鼓楼,鼓楼建在硬石块垒砌的陡坎上,为三间悬山顶两端带披檐的殿堂式,中间加重檐歇山顶形成三檐模样,从鼓楼沿河南下,不远处的河边码头旁有青石砌成的“萨坛”,坛外还有数棵古老的风水树。寨子背面的山峰名为“衙萨”,即萨坛峰之意,被认为是村寨的“风水山”。寨内5条石板古道,组成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