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平昌县旅游
平昌县景点介绍
塝山地崖墓群
塝山地崖墓群位于白衣镇磴子社区居委会,坐北朝南,分布在长7.71米、高6.5米、距地面2.3米的塝山地河边石崖上。此墓群共有三座崖墓。M1墓口呈长方形,双门楣,第一道墓门高1.6米,宽1.8米;第二道墓门高1.47米,宽1.33米;墓道深1.2米;墓室呈拱形顶,深2.4米,宽2.35米,高2.06米。由于淤泥掩埋较深,看不清棺台。M2第一道墓门高1.74米,宽1.66米;第二道墓门高1.2米,宽0.94米;墓道深0.8米;墓室呈拱形顶,深2.9米,宽1.9米,高1.58米;墓室左侧为棺台,长1.83米,宽0.6米,高0.55米。M3第一道墓门高2.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昌长安古道
米仓古道,是穿越米仓山连接陕西汉中与四川北部的道路。主要有四条线路,分别沿通江、冷水河、喜神河、白岩河、东河河谷到四川。几条线路均需翻越川陕交界的米仓山,所以通称米仓古道。《辞海》1979年版载:“米仓道,在今陕西南郑县,位于川陕交界,东与大巴山相连。自南郑经此山为入蜀要道,路皆险峻,古称米仓道。古代用兵,自陕入蜀,多出此道。米仓古道的第一条路线:即历史称谓的汉中古道(又称长安古道),是“米仓古道”在今平昌辖地的统称。它是米仓古道的第一条也是最东面的一线。所谓汉中古道,即是陕西汉中通往四川的古道。此路从汉中经通江过平昌(古时称江口),由水陆两路抵绥定(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昌汉中古道
所谓汉中古道,从字面上看,即陕西汉中通往四川的古道。此路从汉中经通江过平昌(古时称江口)由水陆两路抵绥定(今达州市)再下重庆。在古时候,中原进蜀道路崎岖,攀崖凿壁,历经艰险,正如李白诗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现在残存的道路痕迹还历历在目,不少题纪佐证了古人开山劈石修路造桥的丰功伟绩。在平昌境内古代题刻尤多:如西兴乡天堂村北1.5千米,明万历乙卯年(1615年)咸安袁雪庵书刻的高1.18米、宽0.7米,笔划宽0.9米的长安古道和位于江口镇,清光绪(1883)廖纶题书的群山开路让人行及《石峡颂》:天开灵奇,重峦叠嶂,岗抱双环,路开一线,树老石悬,竹修烟暗,宿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昌北山寺
北山寺位于距平昌县城40公里的得胜镇上,又名北峰院。始建于明朝初期,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至二十五年(1845年)扩建,是一座佛教古刹。寺院坐北朝南,长方形田字状,四合院布局,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分为前、中、后三院,两侧由厢房楼阁构成一体,建筑体因其地势高低造建,寺庙小巧玲珑。景区占地5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绿化面积3800多平方米。北山寺是巴中市辖区内至今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座古庙。据碑文、题记所载:“嗣汉明始建寺观,铸镛钟及浩宝塔金像,梵堂照若日星四海,敬尊缅本市北蜂院。”明初建寺以来,规模壮观,清初兵燹,康熙时复修缮,立二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昌兰草空山洞
空山洞位于兰草里仁村七组棕包梁下的半岩上,下瞰巴河曹家背滩。形成于原始时代,峒的规模宽敞宏大,空旷深邃,有“雷山打饼空山鸣”之称,誉峋之深长约10余华里左右,至今仍无人穷其底。堪称平昌岩穴洞府之最。空山庙傍山依水而建,庙门北向,东面以天然石壁为墙,其余三面均为木料架设,全庙占地70平方米,共4间瓦房。进门第一间是客房,圣教先生熊XX一年中有五个月左右在此起居,中间一间是正殿,分楼上、楼下两层。楼上有玉皇、太白金星、日月菩萨,楼下有普陀岩及观世音大小神像30余尊,左有关圣帝君,右有送子娘娘,南有木雕瘟祖菩萨。正殿右侧小房两间是老尼姑赵洪珍的起居室及厨房。全
平昌朝阳洞
朝阳洞伏卧于三皇岭岩沿,周围松柏,郁郁葱葱。左临砚石坡,右接肖家坪,站在洞前远眺,可览金子山的雄壮,可见通江河的蜿蜒。每当早晨,初升的太阳,穿过弥漫的烟雾,映出洞内景象万千,故名朝阳洞。传说还是四川成都建立王朝时,附近有一名叫何子仁的人,在京为都督官。因亏了皇粮皇怕。借故回家省亲,路过大溪沟,隐约听傍山岩的地方笙萧鼓乐齐鸣,便派差人去伐了杂草林木,在山崖上,发现有一个大洞——朝阳洞。仔细观察洞的状况:高两丈、宽八丈,长十五丈。都督发现了奥秘,遂将自有的钱财在洞内塑起三座大佛像,并在泥滩子修东渡桥两座,回京去把情况奏了皇上。皇上酌情免去了何子仁亏皇粮之罪。
平昌龙头庙遗址
在石垭乡黄桷村与栽秧岭(第五村)之间,有两条小溪汇合,过去那里曾有一座古庙,是清朝前期修建的。相传这座小庙建在龙的头上的,故名“龙头庙”。在离龙头庙约10公里的地方,即现在的云台镇六村,有一座山叫龙尾山。据说,来自大巴山,顺得胜山脉,经蔡家坪,过龙尾山,蜿蜓曲折,扰如一条翻腾的巨龙,现在修建庙子的地方就是这条龙的头。的确,过去,风水先生说这块地势很好。于是乎,人们就在这土地上塑龙神爷、建三清庙、供佛祖象、敬观音神,还有土地公公等。每逢年头岁节,争往供奉。有的还在初一、十五烧香祈拜,以期灾消患免,家泰身安。解放后,庙宇归公,群众在这里建起了学校,现在就只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昌柳州城遗址
柳州城遗址位于白衣镇白衣庵社区居委会,巴江河北岸的一、二级台地上,南略高北稍低,基本处于一水平地带,遗址呈葫芦形,北宽南窄,巴江河从遗址三面流过,呈半岛状,东西长6500米,南北宽500米,总面积320—350万平方米。东至巴江河鱼滩坝高出河面10—15米,南至巴江河中游白衣镇新街码头,西至巴江河中上游罗家坝,北至小角寺山脉。遗址内可见文化堆积厚达0.5米—2.5米,从罗家坝至鱼滩坝断断续续达12千米。地表采集点和发现文化遗迹达16处之多,分别为罗家坝的燕子坡、学堂坡、张家坝的关山、青杠梁、竹林地、丁子凤营、瘦大地、铜流溪、瓦子地、白衣农场、周家乡、石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台酒坊遗址
南台酒坊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口镇小桥街社区居委会,清同治九年(1870)云南布政史吴德溥告老返乡,在临江岸边伐木凿石,自建酿酒坊。之后,清末年文化名人海州道员廖伦在此基础上将南台作坊进一步扩大,引南台泉水开设南台酒坊。现仅存窖池8口,至今仍在使用。窖池呈南北向排列,分布在东西长70米,南北宽15米的台地上。窖池均为长方形,各长3.6米,宽2.3米,深1.2米。此作坊开创了平昌酿酒业的发展,引发出如今香飘华夏悠久厚重江口醇的酒文化,推动了平昌经济的发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巴灵寨遗址
巴灵寨遗址位于灵山乡灵山社区居委会,据县志记载,明朝中期在巴灵寨建药王庙,后历代屡建,逐步拥有大佛殿、观音庙、二郎庙、齐天大圣庙等9座庙宇,后毁于清末,巴灵寨呈东西走向,东西长227米,南北宽30米,占地面积6810平方米,现存东门、南门、北门及部分寨墙,西门损毁。寨门、寨墙均用条石砌成。东门为平顶,门高2.3米,宽1米;南门为拱形顶,高3.3米,宽1.6米,南门右侧寨墙高7米,长2米;北门为拱形顶,高3米,宽1.5米,北门左寨墙高6米,长3米,刻有“清咸丰口口年”年款。门前10米左侧石崖上有清咸丰年间房山县知县吴道凝题写的“巴灵台”三字,字高1.8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官府遗址
天官府遗址在今响滩鹅项岭后,大松坪侧,背靠文星寨,面向鳌头溪一块宽阔的地面上(人称大屋基),有一处具有三重院、四十八个磉礅的遗址,这就是明朝中晚期“吏部天官”韩国显的宅第遗址。从遗址布局看,府第是在一条中轴线上,“一进三院”中式仿宫殿建筑。前后院稍低,中院偏高。布局协调,错落有致,雅观别致,小巧玲珑。院外竖双斗华表两座。据当地上两辈老人讲:跨入府第大门进入外厅,乃一斗拱型厅堂,中竖一块黑漆鎏金屏风,上鎏“文星叠秀,鳌水流环”八个大字。府第周围,花木扶疏,红墙隐现。远远望去,松绿柏翠,熠熠生辉。昔因韩天官上书“抑豪强,裁冗员”的主张,得罪权贵,壮年即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昌黑石洞
黑石洞,位于今平昌县鹿鸣场石龙村,在清·光绪以前还是一处荆棘丛生、蛇歇鸟占的无名之地。远看一面荒坡,近看一堵石壁,洞顶覆盖着一块巨石,巨石又被茂密的森林掩蔽。任何人也难猜测巨石后面会隐蔽着一个岩洞。一天,山民罗廷桥的一群羊不见了,急得他象热锅上的蚂蚁,到处奔忙,寻找羊群。刚走到离黑石洞附近,就听到羊在荆棘丛内叫,便慢慢地在密林中排开一条路,寻着羊声去找。可刚排出一路,发现的不是羊而是一群小鸡。小鸡一见人,就顾头不顾尾地往洞内钻,罗也尾随小鸡追。倏然,鸡又不见了。罗更感惊奇,壮着胆子往前找,方到洞口,发现里面有一个黑糊糊的东西,蜷缩在那里一动也不动,走近一
平昌县石人坡
石人坡位于平昌县粉壁场中心村九社以南的叶家梁前山岭下。有一尊石头高8米,阔3米,呈椭圆形,上大下小,石质坚硬,五官齐全,石头顶上有一根直径约二市寸,高三市尺的柏树(传说是石人的辫子),人们称他为公石人;在王家梁(中心村十一社)与魏家扁(农丰村二社)相接的山腰中,还有一横卧石头为母石人。两石人隔沟相望,周围十余里的地方均可清楚地看到。据传一百多年以前,石人坡一带盗贼盛行,村民衣物用品不时被盗,后来有人晚上听见“一人做贼,石人看见”的反复吼声。自此被盗现象陆续减少,即使盗贼出动,也会被人发觉。人们认为这是石人在“显圣”。从此,凡能看见石人地方的村民,都纷纷到
平昌县龙岩洞
去神秘的龙岩洞,有两条路可供观光者选择:一是从平昌县响滩镇南行,翻越拔子寨后,沿着石级古道下到半山腰,再沿着东面小道行一千米,即可到达,里程约十华里。二是从响滩镇坐车东行,到戴冠岭后车入乡村公路,沿鳌头溪西行在祈雨梁下车,步行半小时亦可到达。龙岩洞内略呈正方形,底部面积约八百平方米,洞厅顶部距地面高十米许,整个洞左前高后低,略呈现倾斜状,站在洞口向内望去,俨如一个大剧院。洞厅后面顶壁上有内小外大的小洞,传说龙是从这里钻出来的,然后才掀开石壁奔向大海。经测量,小洞全长十三米,龙头向外,头径约二米,尾径约0.5米,是一条完整的蠕动龙形。小洞壁上留下的凹凸有序
平昌白衣庵
平昌县白衣镇白衣庵居民委员会位于平昌白衣古镇,古镇历史悠久,人文厚重,风光旖丽,有丰富的古镇、翰林文化和以水见长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晋为“柳州城”,宋称“万荣郡”,明神宗十二年曾在此设“永睦县”,后改为“永康镇”,崇祯甲申年在现老街牌坊树一白衣观音神像,始称“白衣”。自清中叶以来素称人文重地,仅嘉庆、道光年间取得翰林、进士、拨贡、监生学衔者数十余人,其中进士吴德潚是“戊戌变法”上海强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后惨遭杀害,近代思想家黄遵宪曾写诗以哀之;吴德潚之子吴铁樵也是“戊戌变法”时的激进分子。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四月,时任湖南巡抚陈宝箴在湖南办矿,邀樵董
平昌游老山
游老山是平昌县粉壁场境内的高山岭,海拔740米。环视四周,视野可达数十里,它位于中心村与大坪村相接之处,山势雄伟,陡岩险壁。很久很久以前,游老山还无正式名字,整个山岭被茂密高大的松柏覆盖。当时有一位游道被这里秀丽的风景所迷,于此安家修身务道并筹建庙堂,带动安、何、魏三族联合募捐钱粮,在山顶建石木结构庙宇一座,并在庙内雕塑观音及刘备、关羽、张飞的神像,庙门前有三棵参天古柏。据传通江县民胜场有一位老爷,早上洗脸看见面盆里显有三棵树影,他左右环视,附近并无大树,后来他一路访来,才知道是游老山之三棵树的倒影。接着,人们又在山顶四周用石头建起五尺余高的寨围,东西各
平昌巴灵台
巴灵台又称巴灵寨,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灵山镇,处三巴(巴东、巴西、巴中)腹地,主峰海拔760余米,台上东西长约300米,南北最宽处约25米,最窄处仅3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四面峻峭,由巨石垒成,山顶突起如台,远观形如天马,素有“铁打巴灵寨”之称。清时修起一座石拱桥,连通两座石山合为灵台。置身高高耸立的灵台之上,仿若位于天地中心,与天神距离最近,正如古诗所云:“峥嵘峭壁接青天,乘兴登灵意豁然”。正如古诗所云:“峥嵘峭壁接青天,乘兴登灵意豁然”。巴灵台集儒教、道教、佛教于一山,系米仓古道的重要节点、古巴国祭天遗址。巴灵台现有七座殿宇:玄祖殿、药王殿、二
平昌小宁城
此城位于平昌县荔枝乡杨柳村。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800米,城址高出河面300米,四周绝壁,三面环水,东有小径通山顶,平昌县城至邱家乡公路经城东山脚而过,城东有北垭岩,西有罗城岩。从东向西是石铸固城,从南向北是天生屏障,岩高十余丈,向上不可攀登,向下令人不寒而栗。东北面设有渡口,可通报敌情;西南面停泊船只,负责漕运。北垭口兴有小场,营有栈房和商店。南宋战乱时期,入城要经店主通报或响箭发出信号,得到州官允许方可进城。四周城门双层,戒备森严。只有东门沿石级而上,一路可通。但镇守更严,必经三关,层层盘查。城上筑子午两城,内为子城,岩高约五丈,城高约二丈,环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冯家坝佛塔
冯家坝佛塔位于平昌县灵山乡民意村,该塔坐西南向东北,石质仿木结构,七层楼阁式塔,攒尖顶,通高10.2米。塔基为八边形,底座边长1.4米,高1.2米,。塔身第一层、二层、四层、六层为四边形,第三层、七层为鼓形,层层上收,塔身东面一至三层开窗,第一、二层刻动物、花卉图案,第四层墙面有文字记载修塔记事和捐资人姓名及“明崇祯五年”题款,塔的整体为实心。该塔造型美观,为平昌少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昌文笔塔
文笔塔位于平昌县岩口乡方山村,坐西南朝东北。石结构,形状如毛笔,实心塔。塔通高17米。塔基为四边形,边长3.1米,塔身为六边形锥体,底边长1.65米,塔顶为攒尖顶,东北面塔身开一拱形门,拱门高1.35米,宽0.6米。塔均用条石砌成,素面,无图案。此塔规模较大,是平昌县境内保存最完整的石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