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旅游
广州市景点介绍
蓝田古村落
蓝田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西南部,该村东邻荷塘、荷溪村,南靠炭步镇,西邻鲤塘、松岗村,北邻白坭村。1983年,蓝田村由新村、蓝田、中洞三条自然村合并为一行政村。蓝田新村原名为赵新溪村,为赵姓人开村,但赵姓人数较少。后来,村名由赵新溪改为“新村”,并沿用至今。经过数百年的历史变化和氏族迁徙,如今蓝田村共有十多个姓氏。由于蓝田村河塘交错,良田沃土,宜耕宜塘宜居,因此吸引了周边地区,如佛山、清远、从化的外村民迁徙到此,其中以文、陈、李为主要姓氏,其他姓氏有梁、程、罗、廖、黎、朱、凌等。村民大多是广府人,以粤语为主。凌姓、朱姓、罗姓的村民为客家人,以客家话为主
瑞岭盆景村
瑞岭盆景的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作为中国盆景艺术南派的代表。与北方盆景相比,瑞岭盆景以苍劲、自然、飘逸、豪放为艺术特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可以用“古、灵、精、怪”四个字做高度的概括。1986年,英女皇伊丽莎白访华时,原广东省省长叶选平把一盆栽种了60年的九里香树桩盆景送给英女皇作为贺礼,这个盆景正是赤坭镇瑞岭村盆景老艺人朱汉祥的作品,瑞岭盆景首次进入英国皇宫,自此声名远播。推荐看点看瑞岭盆景,首推“古树大道”,这是一条集交通、观光、市场三大功能的独具特色的大道。在南起清花公路、北接花都山前旅游大道,纵贯瑞岭
三华古村
三华村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村民多姓徐。三华村徐氏之祖叫徐宗远,据徐氏族谱记载,在此之前徐姓族人在南雄保昌县居住,徐宗远在北宋元丰八年(1085)被朝廷任命为南海县主簿,就来到广州番禺做官,选择了这个地方开村,由于徐宗远在家里排行第三,相传他还在村里开了一家三华茶店,三华村由此而得名。现在的三华村由中华、西华、东华、元华四个经济社组成,约2平方公里。池塘前还保留了3座祠堂:福源徐公祠、默庵徐公祠、徐氏大宗祠。其中徐氏大宗祠是三华村徐氏族人的合族祠,供奉的是三华村的开村始祖徐宗远。该祠始建于清朝初期,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光绪四年(1878)两次
港头古村
港头村坐北向南,东南西三面有水环绕,素有“三水朝北,四水归源”之美誉。其地理位置优越。是古时花都的水陆交通要道。尤其是村前的流溪河,是广州与北部地区联系的的主要水路,在河边建有货运码头,以前村民的经济来源以货物运输为主,大量的货物从这里进出,生意十分兴旺。推荐看点:港头村是现存的少见的典型广府民居布局:坐北向南,村中有十一条古巷道,村前为池塘,村后是小山丘,河流、小溪环抱村子。这种布局就像一把梳子,故称“梳子式布局”。布局整齐的村落、三间两廊式的三合院、村前的池塘、村中的祠堂,还有锅耳式的山墙、灰塑梁脊艺术。村中古建筑以始祖文孙曾公祠为中轴线,向东西两旁
高溪古村
据传是欧阳族人于清嘉庆三年(1798),从白云区江高镇沙溪村迁来此地建成,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有欧阳宗祠一座,民居40座,共4l座。高溪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古村落、田园风光为主体,被流溪河灌溉渠划分为南、北两片。聚落的空间系统基本完整、自然景观富于特色。保护区建筑群主要以村面建筑为主。村面建筑保存较好,排列整齐。完整的古村落风貌、天人合一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融入生活与艺术的书院文化,娟秀的而发达的水系,有着良好的自然景观环境,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关系可以概括为四个层次:山体村落水体田地,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田园结构。山体作为村落的背景与天然屏障,村落建筑布置
水口营村
水口营村有“连科三进士,同榜两贡生”之美称。商家自商衍鎏的父亲商廷焕开始,一门四代从文,连中两位进士。所以有人说,商家是近现代广东“书香门第”的代名词。中国最后一位“探花郎”,便是该村的商氏后人商衍鎏。推荐看点:水口营除了探访我国最后一位探花故居、故里之外,还推荐去探访一群珍贵的“格木林”。村北侧滨水沿岸现存一片30亩的格木林。是我国珍稀的二级保护古树.格木林连着一片近100亩的鱼塘及近50亩的荔枝园。攻略地址:花都大道旁。
藏书院村
藏书院位于炭步墟西南六公里处,开基始祖谭嘉靖,于明朝中叶从广州白云区郭塘村分枝迁入发展而成,始名为藏寿庄,建国后行政村名曾改为“藏峰村”,改革开放后恢复藏书院村名延用至今。村中古村落建筑面积约占全村建筑的三分之一,明清两朝已形成,由庙宇、炮楼、祠堂、书舍、古巷道、古民居构成,整齐统一,保存完好。每列建筑间多有巷里相隔,巷深约195米,现存古巷道11条,大多由石头铺砌,侧砌排水沟,大部分巷里设有水井。巷门楼均嵌红砂岩石额,刻有巷名,其中“敦仁里”门楼外层嵌红砂岩,里面嵌花岗岩门框,有明、清两朝特征。现在到藏书院村观光,你会惊诧于村庄的干净卫生;是一座有书香
茶塘古村
茶塘村位于炭步镇西南禅炭公路西侧,村民多姓汤,汤姓于宋代从南海迁至此,立村约700年,汤字水旁,茶亦为水,塘能容之,故名“茶塘”。村中古建筑占地6.7万多平方米,现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约120座,其中庙宇、祠堂、书院、书室共有20多座,其余为民宅和小量的厅堂,现民宅大多有人居住。建筑坐东朝西,布局规整,村面建筑排列整齐,规模宏大,保存较好。村面建筑以庙宇、宗祠及书舍为主,形貌精良,大多建于清代,多为三间三进或三间两进,人字山墙或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或灰塑龙船形脊,碌灰筒瓦。石雕、砖雕、木雕及灰塑等工艺较精细,保存较好。单体建筑以巷道相隔,现存古巷16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湖村
在九湖村,有一个叫“王氏大宗祠”的地方,是花县第一届农民协会旧址,也是花县农民自卫军总部遗址。称其为红色革命摇篮恰如其分,因为这里曾经是彭湃、阮啸仙、刘尔菘、王福三、王彭等农民运动领导者共同战斗过的地方。九湖村位于花都大道旁,占地面积约1.5平方千米,全村1100多人。王姓在这里是大族,其宗祠规格自然也很高。这一点,从门口的七级台阶和残存的“马上封侯”的门柱石刻以及三叠三陈的房屋布局可见一斑。据历史记载,十一世命卿祖公,于明朝万历三十三年中举人,癸丑科中进士,出任福建省福清知县,升授湖南长沙县知府,连升刑部主事,转迁礼部正郎,后升朝廷左丞相,其级别大致相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巴江九曲河
九曲河风景河段为巴江河在赤坭镇域内的上游段,贯穿蓝田、白坭、门口坑等村。曲流、护堤、农田、水塘相映成趣,水流平缓,适合放游竹排。风光旖旎,环境幽静,是理想的观光休闲旅游绿色长廊。游览攻略自驾线:机场高速—花都出口—迎宾大道—283县道—广清高速—山前大道出口—381省道—S114省道—行驶约4千米到达九曲河。
刘义亭
刘义亭位于华南理工大学北区4号楼西。始建于民国26年(1937)2月11日,为国民政府湖南省主席何云樵捐资千元所建,“文革”中遭破坏,1988年按原貌重修此亭,将纪念碑从亭前方迁至亭中央。匾和纪念碑均为原件。该亭坐东北朝西南(方向225度),高约6米,边长2.2米,占地面积20平方米。该亭左前为一幢建筑,其余方向为高大丛林、草丛。屋顶为六角攒尖顶,瓦面为绿色琉璃,几条飞脊为黄色琉璃,莲花纹瓦当,如意形滴水。有6条圆柱,上端为方形,有浮雕的卷叶纹,柱身以细小石米饰面,整体风格是仿造古希腊的爱奥尼亚柱式。檐下六个角上都有龙头作装饰。亭子四周廊柱的柱脚边有通花
中山大学石牌旧址建筑群
中山大学原名广东大学,创办于民国13年(1924),1926年为纪念孙中山而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31~1937年间,按照孙中山生前所嘱,在广州石牌建设了国立中山大学新校园及其建筑群。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迁往康乐园,中山医学院留在东山原址(后改名为中山医科大学,现已与中山大学合并),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学院(今华南农业大学)等仍在石牌原中大校址。中山大学在石牌历时18年,现旧址主要为今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主要建筑有校门牌坊和位于今华南理工大学的体育馆、文学院、工学院、法学院、建筑学院,今华南农业大学的农学院、生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梁銶琚堂
梁銶琚堂位于中山大学校园内。在怀士堂西南侧,一栋朴素方正的黄砖外墙建筑端坐于斯。西南区487号,梁銶琚堂。楼堂正面上方嵌有一方灰白石质横匾,上有商承祚先生题于一九八三年冬的“梁銶琚堂”四字,字体采用商老独创的秦隶,笔画圆厚朴拙,丰润而不失俊逸。楼面右下方,还嵌有一方1982年秋月的奠基石,“梁銶琚堂”为端正的楷书。梁銶琚堂由香港金融贸易界巨子、香港十大慈善家之一的梁銶琚先生捐赠600多万港元兴建,1984年10月27日举行落成典礼。梁銶琚堂为内地高校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座由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捐资兴建的建筑,也是第一座以捐赠者命名的建筑。试想当年,敢于接受捐赠
陆祐堂
哲生堂西南,西北区565号,一栋同样雍容典雅、中西合璧的建筑屹然矗立,即为陆佑堂。楼北面屋檐下的木质匾额上早已斑驳难认,观者难辨楼名。在学校档案馆,我们竟查找到容、商二老的手书题名,这是其他建筑不曾享有的“殊荣”。二老书法皆有“融金石入书法”之旨趣:容庚先生题字为楷书,端正俊爽;商承祚先生题字为小篆,古韵犹存。据观察,现木匾上当初采用的应该是商老的题字。说到“陆祐”,取自捐资建楼者的先祖。黄容章和黄容康兄弟捐款6万元修建岭大学生宿舍,以纪念先祖黄陆祐先生。与实际建设费用11万不足的部分,由“同学筹措基金会”补足。旧称“学生第三宿舍”,与“学生第一宿舍”(
马应彪招待所
东北区388号,一栋有着拱形门窗的红砖楼是当年“最新最靓的招待室”。正门上方嵌着一方白色石匾,匾上阴刻着几个颇为难辨的金文,清秀隽美、结构严谨、粗细均匀的书体具足象形的古朴灵动,这便是由商承祚先生题写的“马应彪招待所”。当时岭南大学没有招待所,为解决招待来宾和小聚会用房,岭南大学首位华人校董马应彪先生捐资兴建了一栋招待所。为纪念捐赠者,被称之为“马应彪招待所”,也叫“马应彪招待室”。该建筑于1922年落成。古老的建筑总会有点故事。据传1922年陈炯明叛变,孙中山先生曾在此楼内避难。马应彪招待所南面山墙上的弹孔或为这一传说的“印证”。究竟传说是否为真,那就
陈嘉庚纪念堂
在马岗顶西,有相对集中的8栋红楼建筑,冠以“岭南大学附小建筑群”的名称,位于建筑区域中心、唯一有名字的即“陈嘉庚堂”。陈嘉庚堂坐落于东北区341号,现为近岸海洋研究中心使用。与其他楼宇匾额多在正门上方或侧边不同,陈嘉庚堂的匾额嵌于西面正门前的小墙之上,同样是白色云石阴刻墨绿色内文,石匾上由契斋先生商承祚以秦隶题写的“陈嘉庚纪念堂”,朴拙有力的笔画显示出商老用笔如刀,古朴中有峻利之势。陈嘉庚堂是由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捐资兴建的,作为当时岭南大学附属小学礼堂,于1919年6月落成。为纪念陈嘉庚先生对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将该礼堂命名为“陈嘉庚堂”。1952年中山
护养院
中山大学东南区279号是一座略显苍旧的红砖建筑,名为“马应彪夫人护养院”。护养院正门墙上左右各嵌有两块纪念刻石,分别勒有中文楷书“马应彪夫人护养院中华民国七年刻石纪念”及英文“COLLEGEINFIRARYGIVNEINHONOROFHVWIFEBYMAYINGPIVTRVSEEAD1918”,还原的是马应彪夫人护养院初建时的景况。正门前左侧红砖柱上有“马应彪纪念会扩建一九九零年一二•二一节日”刻石,右侧红砖柱上则是著名书法家、我校廖蕴玉先生题写的楷书“护养院”石质竖匾,记录的是马氏后人捐资扩建的情形。四方刻石均是灰白云石板阴刻内文填以墨绿色
高利士屋
高礼士屋又称高利士屋,中山大学东北区313号,位于马岗顶。它是一栋精美的屋子,建于1927年,是美国高礼士博士捐建给岭南大学林安德博士的住宅。这里曾经是中国行政管理学鼻祖、“中国MPA之父”夏书章教授的寓所。高礼士屋为三层建筑,另有地下室。总建筑面积为517.56平方米,首层建筑面积为256.84平方米。历年虽曾被腐蚀、改造和损坏,大体尚保存完好,之后又校方及香港杨雪姬女士资助修缮,朴拙的红砖外墙与灰砖内墙,嵌上洋气的西式门窗,屋顶则覆以绿色琉璃瓦,饰灵巧飞檐兽饰,这就是东北区313号的高利士屋(又称高士屋),现为心理学系教学办公使用。正门右侧墙上所镶“
惺亭
惺亭位于中山大学校园内,1928年由岭南大学惺社同学捐建,纪念史坚如、区励周、许耀章三位师生。史坚如1899年入格致书院,后加入兴中会。1900年10月为配合惠州三洲田起义,他欲炸清朝两广总督府和总督德寿,未果,后被抓获英勇就义。区励周是岭南大学教员,许耀章是岭南大学学生,他们参加了1925年6月23日举行的反英--,在沙基惨案中遇难。惺亭现在是中山大学南校区校园内著名掌故之一,东对图书馆,南迎孙中山雕像,每周周三晚为英语爱好者聚集交流的英语角。惺亭是康乐园中轴线上为数不多的建筑之一。亭中悬有一口大钟,据说当年岭大学生上课以撞此钟为信号。亭子南面檐下悬有
张弼士堂
“张弼士堂”是按中国历史名人、红顶商人、山东烟台张裕葡萄酒公司创始人张弼士先生捐建的。主要由华侨张弼士的夫人朱兰芝及儿子张秩捃捐资建造的华侨学校,根据捐资者的意愿,命名为“张弼士堂”。1921年动工,为四层(含地下室)建筑。张弼士堂现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所在地(曾为中山大学档案馆)。张弼士先生在晚年,十分关心他家乡的最高学府——岭南大学(后称中山大学)。他一直有个愿望:捐资修建一座校舍,作为南洋华侨子弟补习汉语的学校。1916年,张弼士先生不幸逝世,他的夫人朱兰芝和儿子张秩捃遵其遗愿,捐资7万银元,邀请曾任美国建筑师协会主席的埃得蒙茨设计,于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