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昆明市 > 西山区旅游
西山区景点介绍
回族村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人口有64万人。在区域分布上,全省各县(市、区)几乎都有回族居住。村寨介绍:民回族村落主要由民居楼、清真寺及街区等建筑群组成,并有园林园艺景致点缀其间,较完整地表现了云南回民建筑的布局风格与构建特征。民居建筑:民回族村落主要由民居楼、清真寺及街区等建筑群组成,并有园林园艺景致点缀其间,较完整地表现了云南回民建筑的布局风格与构建特征。宗教信仰:信仰伊斯兰教,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之为“穆斯林”。回族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遵奉《古兰经》、圣训,履行五大功课。礼仪习俗: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有
云南民俗博物馆
云南民俗博物馆位于风景迤逦的云南民族村景区门外的仿古建筑昆明故城内,展厅面积1300余平方米,宽敞大气,在云南民族民间常见的红、黑、蓝基本色调的烘托下,温馨而祥和,地域特色鲜明。国家博物馆吕章申馆长专门为云南民俗博物馆题写了馆名。云南民俗博物馆于2010年11月18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目前馆内一楼设有云南宗教、云南青花瓷器、云南民族乐器、马帮文化、云南民族民间工艺、云南民族服饰、云南青铜器七个展览单元,近千余件展品都是纯粹的云南元素。二楼设有云南民族字画及文物艺术品展销。云南民俗博物馆以抢救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常年举办云南代表性的民俗文物展览;组织
哈尼族寨
哈尼寨展现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蘑菇房和母子房、日月广场、关于鱼生万物传说的大型浮雕、有迁徙传说的图腾柱;有体现生产生活的磨房、龙巴门、秋千场、梯田;寨神树和祭石表现了哈尼族“万物有灵、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民族概况现有人口125万人。主要聚居在滇南红河和澜沧江之间的元江、墨江、金平、江城等县。民居建筑哈尼寨展现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蘑菇房和母子房、日月广场、关于鱼生万物传说的大型浮雕、有迁徙传说的图腾柱;有体现生产生活的磨房、龙巴门、秋千场、梯田;寨神树和祭石表现了哈尼族“万物有灵、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哈尼族认为万物皆有灵,人死魂不灭,于是盛行自然崇拜和
独龙族寨
独龙族人口近0.6万,主要分布在贡山县所属的独龙江乡,属土著民族。一栋典型的板屋系木楞房民居坐落在刀杆广场旁。民居建筑:独龙族村寨依山傍水,一座座木屋大多轻巧地构筑在陡峻的山坡地上。为使山洪从屋下流走,临江一面都是悬空的。勤劳的独龙人民房屋的四壁仅以竹篾巴围起上覆茅草,整个建筑结构简单,也有的在石基上垒垛整段的圆木,盖成结实的小木屋。宗教信仰:独龙族信奉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把一切天灾-、疾病等都视为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的力量在起作用,凡山岭、河流、大树、巨石等都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礼仪习俗:独龙族非常好客,如遇猎获野兽或某家杀猪宰牛,便形成一种远亲近邻共
德昂族寨
德昂族人口约1.7万,主要分布在德宏州和保山市的潞西、瑞丽、陇川等县区。能容纳数十人居住的德昂大房子,毡帽顶的小房子,还有颇具浪漫色彩的大公房、小公房还建有“龙阳塔”标志及佛教奘房、佛塔。民居建筑:德昂族喜居干栏式竹楼。这种竹楼多用木料做框架,其它部分,如椽子、楼板、晒台、围壁、门、楼梯等均用竹子为原料,房顶则覆盖茅草而成。主楼呈正方形,楼上住人,分为卧室和客厅,供全家人起居、会客和存放粮食、杂物之用;楼下圈养牲畜。附房多建在主楼的一侧,用作堆放柴草及安置舂米的脚碓。宗教信仰:德昂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民间的德昂寨子里普遍建有佛
布依族寨
布依族人口近5.5万人,主要聚居于曲靖、文山、红河几个州、市.布依族寨子傍水而建,两幢民居忠于民间的构建方式,实现了邛笼系与板屋系建筑手法的完美结合。寨内水榭回廊,曲径通幽,既是民居风情的浓缩,又是园林景观的新创,颇具代表性。民族建筑布依族居住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民居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式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顶,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石头民居不仅不透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宗教信仰历史上,布依族信仰多神教,崇拜祖先,信土地神,把奇石、大树、山、河、井、岩洞、铜鼓等作为有神灵之物而供祭。盛行“鸡卜”、“
布朗族寨
布朗族人口约9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澜沧江下游两侧的山岳地带。布朗族寨与佤族寨毗邻相连,寨内“孔明帽”式建筑十分独特,建有民居、鬼神广场等建筑。鬼神广场中央竖立着布朗族的图腾,是布朗族祭拜神灵和表演歌舞、举行传统民俗活动的重要场所。民居建筑:布朗族住房建筑为干栏式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布朗族村寨通常由三、五个至数十个同一血缘的家族聚居,住房干栏式竹木结构的二层瓦房,上层有正堂、卧室、晒台等,下层一般作为仓库、圈养牲畜的地方。屋内中央设置火塘,火塘边是家人吃饭、待客的地方,夜晚则在火塘四周安置床铺。宗教信仰:布朗人有的信鬼神,崇拜祖先
“金堂春”绿色生态新农家
“金堂春”绿色生态新农家西山区谷律乡“金堂春”绿色生态新农家位于距昆明五十公里的“安富公路”西山区与安宁青龙峡相接壤的交界处。这里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民风纯朴,风景独特。远看青山叠翠,近观奇花异木,空气清新,山珍无数,百鸟欢歌,浓郁的民族风情,高深的文化涵蕴,新奇的艺术品位,美妙的特色档次与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让你真正体验到回归自然的欣逸与乐趣,更让你深刻认识和了解彝族文化的奥秘,民俗风情的精髓,民间生产劳作的智慧,民情综艺的真谛,自然生态的神奇。金堂春一期工程以全部结束,于2004年9月19日正式开业,一期建设项目有200人可以同时就餐的花
东寺塔
东寺塔和西寺塔是云南创建最早的古塔之一,对建造塔的人,文献记载,均为“南诏弄栋节度使王嵯巅建,大匠尉迟恭韬造。”但对塔的建造年代就有几种不同的记载:《重修东寺塔常乐寺记》载:“五华之南东西两塔,高入云霄,志谓唐贞观年间(627年至649年)创建。”《重建东寺文笔塔暨忠受三坊碑记》载:“塔造于南诏弄栋节度使王嵯巅手,为文宗在位三年(827年至839年)。”倪蜕《滇云历年传》载“唐文宗太和元年(827年),丰佑鄯阐建东寺塔,高百五十尺;西寺塔高八十尺。”东寺塔原建在常东寺内,称常乐寺塔,俗称常乐寺为东寺,故名东寺塔,塔高40.57米,基座为正四边形,边长1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民族博物馆
云南民族博物馆与滇池边的云南民族村相邻,距昆明市区约9公里。这是云南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最集中的收藏于展示场所,也是东南亚最大的民族博物馆。这里展出的各类展品达万余件,分《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形态――改革与发展》、《云南少数民族生态产业》、《云南少数民族纺织工艺和服饰艺术》、《云南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云南少数民族节庆乐舞》、《云南少数民族手工艺品》、《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和《奇石珍宝》等8个专题,在16个展厅里展出,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1955年4月30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出访东南亚国家归来,在昆明观看“云南少数民族文物展览”时指出:“要深入民
科普教育基地名录
昆明郊野公园
昆明郊野公园位于北郊玉案山,距昆明城区10公里,占地面积62.5公顷,是1990年建成开放的一个山林公园。主要建筑是依照我省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形式,依山势构筑,野趣横生,形成浓郁的山寨田野风光。在公园的绿树丛中,建成了我市第一个“野营度假村”。
昆明达天阁
在罗汉山的悬崖绝壁之上,包括龙门石场、平台、石室、石雕等组成。由慈云洞拾级而上或乘游览索道方可到达.其地势十分险峻,垂直高度380米,凭栏远眺只见海阔天空,烟波浩渺,风帆点点,使人心旷神怕。特别是人们经历了登龙门之惊险,观赏石雕艺术之美妙,登高远眺俯瞰烟波浩渺的填池风光,吟诵孙髯翁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的联句,好似置身云雾之中,仙山楼阁,情景交融,飘飘欲仙,真有飘飘乎如遗世独方,羽化而登仙之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寺塔和“孔雀胆”
城南双塔高嵯峨,城北千山如涌波。”这是明初史谨描写昆明景色的两句诗。这“城高双塔”,即指昆明的东寺塔和西寺塔。西寺塔今在东寺街南段西侧的部队营房中,塔旁原有慧光寺,俗称西寺,早毁。西寺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计13层,高约30米,塔砖间有梵文,每层四方券洞中刻佛像一座。东寺塔今在书林街,云南人民出版社旁。其开关与大理三塔中的主塔相似。比西寺塔略高。两塔一西一东,遥遥相对,在现代化建筑的衬托下,更显得古朴苍劲。二塔的建造年代,无确切记载,据《景泰云南图经》载:“双白塔,在城之南。相对而立,蒙氏嵯巅所造。”《南诏野史》也说:东寺塔高约40米;西寺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升庵
明代四川新都状元杨慎(号升庵),因“议大礼”,触犯了明世宗而受廷杖,遍体创伤,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被谪戍云南永昌(今保山),直至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去世,终未被赦免。在这漫长的37年流放生活中,他得到云南各方面人士的存护、尊敬,常来往于博南兰津、苍洱金碧、临安阿迷、澄江嵩明之间,足迹几遍云南。其行踪所至,常与云南学子研究学问,谈诗论文,奖掖后进,对云南文化,多有促进。他的故事,在云南流传很广:“妇人孺子,多识其姓名;野老村夫,言及升庵辄相咨嗟惋惜慨叹不置。”他的遗迹也很多;在保山,曾有他与张含等咏诗作赋的“明诗台”,其后,著名诗人宋湘做保
大观公园
大观公园位于昆明市以西约2公里的滇池湖畔,始建于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建大观楼,公园也因此而得名,面积达700余亩,为市区最大的公园。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有感而发,傲然撰书一百八十字长联,把滇池风光和云南数千年历史生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长联一出即惊动四方,人们争相传颂,名扬天下,被誉为“海内第一联”。公园特色大观楼因长联驰名中外,成为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的四大名楼。毛泽东、-、郭沫若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在造园手法上,园林职工紧紧围绕孙翁长联意境布局,不断提高园林水平,充分展示了“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阿昌族寨
阿昌族人口约有3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阿昌族人口约有3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阿昌族人口约有3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阿昌族人口约有3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民居建筑:住房以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居多,楼上住人或堆放粮食、生活用品。楼下为畜圈。在家具、佛龛、建筑物上常见精美的刻画,工艺精湛,内涵丰富。宗教信仰:户撤的阿昌族普遍信仰
白族村
白族人口约180万人,主要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村占地62.5亩。村内以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白族传统民居为主。“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扎染坊”、“木雕屋”、“花园茶社”、“戏台”、“本主庙”及大理“崇圣寺三塔”等布局,使整座村寨院落鳞次栉比,宽敞整齐。一条以经营精美工业品的“大理街”贯通南北,沿街设有民俗馆和蝴蝶展馆。民居建筑:住房坝区多为院落式土木或石木结构的瓦房。边远山区多为竹蔑笆房和垛木房。宗教信仰:主要信仰佛教和本民族特有的本主神,也有信道教和原始宗教。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诏、大理国的王子,有的是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元明后内地
彝族村
彝族村占地50余亩,三虎浮雕墙与虎山造型表现了彝族虎文化特色。太阳历广场中央的图腾柱上有太阳、虎、火和八卦图形象,周围环绕着黑白面向不同的10个月球造型。广场外圆周分布有12生肖石雕。依山而建的“土掌房”建筑群,真实再现了彝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观。建筑中有土司院、文化楼、知青房、酒坊及织绣间等。村中建有斗牛场和茶山园,还有秋千等民间体育设施。彝族约420万人口,是省内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金沙江、元江流域和哀牢山、无量山腹地。民居建筑:土掌房--彝族独特的民居建筑:彝族的“土掌房”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
西华园
西华园位于昆明市西坝,园中,万株杜鹃、兰花组成了花的世界,占地面积8公顷,是以观赏花卉为主的植物专类花园。西华园是融云南白族民居建筑和名花异木为一体的园林建筑群。由苗圃改建成的白族式专类花园。整个公园的房屋、亭台、门楼等,都是仿照白族民居建造的,有“三坊一照壁”,也有“四合五天井”。那粉瓦、青砖、白墙以及墙上的素描山水画,无不洋溢着清新温馨之美,透露出白族民居古雅华丽的风格特色。华园内树多花繁,园内的杜鹃、桂花、木兰、山茶、蔷薇、牡丹芍药诸园,四季飘香。辟有6个花木观赏区:杜鹃花区,植有千株杜鹃;兰花区,植有兰花1.5万余盆,有朵朵香、双飞燕、九节兰、蜜
太华寺
介绍:雄峻庄严的太华寺,坐落在昆明西山森林公园的太华山腹。太华山东临滇池,北接华亭山、碧鸡山、南连太平山、罗汉山,是西山的最高峰。这一带峰峦起伏,溪水潺潺,木林苍翠,秀竹牵衣。太华寺依山傍水,掩映在绿树翠竹之中,巍然耸立,颇为壮观。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烟波浩渺的五百里滇池,蜿蜒陡峭的太华峰,交相辉映,构成一幅扑朔迷离,宁静和谐的迷人景色;太华寺,又名佛严寺,由云南禅宗第一师玄鉴创建。梁王赐寺额佛严寺,后因太华山而得名。至今已历经七百年风雨驳蚀和兵燹的沧桑岁月,明清两代多次扩建和修葺,但主殿仍保持元代建筑风格;太华寺座西面东,规模宏阔,布局严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