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 > 吴江区旅游
吴江区景点介绍
芦墟怀德堂
芦墟怀德堂位于吴江区芦墟镇,年代为1926年。芦墟怀德堂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氏跨街楼
沈氏跨街楼位于吴江区芦墟镇,年代为1923年。沈氏跨街楼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桃源汪宅
汪宅位于苏州市吴江区桃源镇铜罗社区人民街41号,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汪宅建于民国初期,共有六进,第一进临水,建有一座“双落水”的河埠(宅东侧依河也建有河埠),此进原是楼房,后改为平屋,第二进与第一进之间为街路,第二进至第五进均为楼房,第六进为平房。第二、三、四进后面均置有砖雕门楼和石板天井。在充分体现小桥流水人家风貌和民国初期江南民居建筑风格的同时,汪宅也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旸的故里。1935年10月11日,汪集旸出生在汪宅里。汪集旸的父亲是一个知识分子,1932年东吴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在杭州两浙盐务管理局工作。1937年“七七”事
吴江尊经阁
尊经阁亦名藏经阁,坐落在苏州市吴江区震泽中学震泽校区内,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尊经阁面阔五间,坐北朝南,为双层挑檐翘角歇山顶,占地面积250平方米,建筑面积485平方米,落成后,徐子为将私人所藏的全部古籍予以捐赠。此时,学校内有尊经阁、智明堂、智炬堂、调度室、总办公厅等建筑。
耕香堂
耕香堂在震泽镇花山头42号,建于民国初。耕香堂主人是震泽区四大地主之一邱辅卿,邱辅卿是八都人,字青扬,农民给他的绰号是“邱要命”,其他三个地主的绰号是:“董抽筋”、“萧剥皮”、“顾挖心”。解放初,邱辅卿被政府第一批“镇压”,房产与田地充公。耕香堂改为震泽乡(公社)政府办公所在地,后又改为镇广电站、文化站、图书馆等。耕香堂面阔四间,即三间正厅加东边一厢房,厅西另有两楼两底楼上与正屋贯通,占地面积共1007.6平方米。耕香堂的外观是一幢西式洋楼,主屋上有三层阁楼。东厢楼上的平台上筑有水箱,室内建有浴室,装有壁炉。耕香堂内部为传统的砖木结构,楼下厅堂前置着长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里庞氏宗祠
同里庞氏宗祠位于吴江区同里镇,年代为1924年。庞氏宗祠在同里镇珍珠塔景区内,原大门在船舫浜,后门临街面河。庞氏先世由吴江庞山分支大光乡,清初始卜居同里。族人庞庆麟系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自任上倦退,斥资兴建庞氏宗祠。民国十九年(1930),庞元润将宗祠从同里下乡移迁于此。解放前夕,地下党领导的农民自卫工作队,曾驻扎在庞氏宗祠内,作据点监视同里的地方反动武装,直至同里区人民政府成立,该支农民自卫武装奉命编组为区大队,才从庞氏宗祠撤离。解放后,宗祠改粮库屯谷之处。2003年后,成为珍珠塔景点的一部分。祠堂前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修堂
正修堂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正修堂坐落于潘家扇东弄13号内,清光绪十三年(1887)丝商顾少彝所建,由吴县香山建筑名匠马如龙设计监造。顾少彝有四女,其中三,四两女均嫁于龚氏,后因龚氏慎修堂毁于火灾,顾以五千银元将正修堂门楼及前厅抵押给其女婿,遂属龚姓。(龚氏,龚则先,笔者外祖父,)第三进楼厅任属尚古堂顾宅。1997年,正修堂木雕门楼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古近代震泽民用建筑除强调坚固实用,还颇重视建筑及装饰美学,提高艺术品位,而建筑风格亦吴亦越,甚而还受到安徽流派的影响。除师俭、致德、正修三堂之外,宝塔街原毕万茂丝经行茂德堂内宅库门须弥座之青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桃源青龙桥
俗称北阳河桥,位于吴江市桃源镇宅里桥村北阳河桥(地名)。为梁式三孔石桥,排柱为武康石,金刚墙系青石构筑,杂有花岗石。南北走向跨北阳河。桥长22.2米,中宽2.05米,中跨为5.22米,高2.9米。初建无考,民国七年重建,桥身有对联,南向对联“青比兰深山势雾,龙从鱼化水□芳”,北向对联“枚指青垂湖地远,舟行龙护雲□长”。
福事桥
位于吴江市桃源镇青云村28组,跨沈庄漾。始建无考。民国13年(1924)重建。(桥额上镌有“甲子”和“里人重修”字样)梁式五孔石桥,南北走向。全长31.4米,宽2.1米,跨径20.04米。中孔跨径6.05米,中孔高3.6米。有4组排柱,排柱中为花岗石,两侧为武康石,金刚墙基本上为青石与少量花岗石砌筑,桥面两边的面石为花岗石,中间的为武康石,余为花岗石,传递着此桥历代修缮的信息。(江南一带造桥,宋元时常用武康石即紫石,明代时常用青石,清代和民国时常用花岗石)福事桥桥名的解释,一谓“幸福的事”。《荀子·仲尼》中云:“福事至则则和而理,祸事至则静而理。”另一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宁塘桥
又名姜池桥,位于吴江市桃源镇富乡村,跨蒿草路港支流。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建造。1994年7月29日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梁式三孔石桥,南北走向。全长25.7米,宽2.05米,跨径11.5米,中孔高3.5米,中孔跨径6.3米。金刚墙杂有青石,余为花岗石。桥身两侧各有一副楹联。东向楹联:“恃农力之勤劳,徒矸便涉,盼村庄号远近,市语遥闻。”西向楹联:“帆影西来,落向姜牙池畔,水流东去,派分蒿草路中。”
甫里桥
亦称陆港桥,位于吴江市七都镇陆港村。始建无考,清宣统三年(1911)重建。1994年7月29日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梁式单孔石桥,东西走向。全长9米,宽1.8米,孔高2.9米,跨径3.4米。金刚墙基本为青石,余为花岗石。桥身南侧有一副楹联:“万顷具区留禹積,陆家甫里忆唐贤。”此桥是村民往来之交通要道,为便于车辆行驶,桥面与石级已铺浇水泥而改为平桥,桥上增设水泥栏杆。据传,晚唐诗人陆龟蒙,号甫里,曾一度隐居陆家港养鹅浜。陆龟蒙与皮日休合著有《松陵唱和诗集》,还著有《甫里集》。陆龟蒙隐居养鹅浜时,对当地的蚕桑生产和渔业生产的繁荣景象曾留有“处处倚蚕箔,家家
七都利济桥
位于吴江市七都镇庙港社区陆港村,跨倪家港。始建无考,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重建。1994年7月29日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全长13.5米,中宽2米,堍宽2.4米,矢高2.7米,跨径3.8米。拱券、石级、桥面为花岗石,余为青石。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利济桥现已不通行,因年久失修,桥上杂树丛生,桥面略有残损。
七都博士桥
位于吴江市七都镇吴越村双荡兜,跨双荡港。始建无考,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建。1994年7月29日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梁式单孔桥,东西走向。全长17.95米,宽1.74米,孔高3.5米,跨径5.5米。桥面由两块巨大浑厚的花岗石铺就,金刚墙为青石,余为花岗石构筑。两端金刚墙下方各有一方形泄水孔,洪涝时可加大泄水流量,并减轻流水对桥的冲击力度。西桥台及桥面保存完好,东桥台南侧生出一树,上部石级已拱起,下部石级已无,用水泥板代替。因年久失修,东桥台南侧已严重坍损。桥身两侧各有一副楹联。南向楹联:“叠石为梁咸占利涉,回波作镜共庆清流。”北向楹联:“原溯五
大善桥
大善桥位于吴江市桃源镇宅里桥村阳桥港,跨阳和桥港。始建无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重建。1994年7月29日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花岗石梁式五孔桥,东西走向。全长32.2米,宽2.2米,跨径24.9米,中孔高3.5米,中孔跨径5.8米。中孔排柱题刻“清光绪二十一年里人重建”、“里人募资公姓公助”、“王万国助排柱一根”等字样。桥身两侧各有一副楹联。南向楹联:“杨柳岸通津,远达双溪迎鹤舫,桃水流入港,平分两省架鱼具。”北向楹联:“乌戍接稠墟,落日清泾渔笛远,浔镇连绣壤,晓风长扇客帆多。”
东林桥
东林桥位于吴江市平望镇区溪港村,跨韭溪。始建无考,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清顺治三年(1646)两度重建,清嘉庆三年(1798)重修。1994年7月29日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全长11.72米,宽2.1米,矢高2.25米,跨径4.3米。东、西堍台阶均13级。桥身两侧都镌刻楹联。南侧楹联为“浩渺波光涵笠泽,参差帆影接莺湖”。东林桥堍是当年溪港老街最为繁华热闹的地方,两堍街上店铺林立,有烟杂店、肉店、茶馆、酒店、药房、米行、水果行、日用百货店等,还有竹匠坊、箍桶坊、铁匠铺、理发铺等。50~80年代,平望供销社、邮电所、医药
思范桥
思范桥位于吴江震泽镇太平街西栅,相传为纪念范蠡而建,故名思范。初建无考,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重建,明嘉靖十一年(1532)道士姬玉衡修,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里人龚振龙、陈士元、陈德魁、张宿五再建,同治五年(1866)重建。花岗石单孔拱桥,南北走向,跨荻塘市河。桥长35.4米,顶宽4.9米,堍宽4.8米,跨度为10.3米,矢高5米。思范桥两侧各有楹联一副,东向为:禹迹媲宏模,望里东西双月影;蠡邨怀古宅,泛来南北五湖船。上联明示禹迹,思范两桥一东一西,如两轮明月,遥遥想望,互为呼应。而两桥在造型上又极为神似,堪称姐妹桥而相媲美。下联之蠡邨,即蠡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春塘桥
又名少年桥,位于吴江市震泽镇贯桥村,连接杨家浜和南房村。初建无考,清宣统三年(1911)重建。1994年7月29日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梁式三孔石桥,东西走向。全长28.2米,中宽1.7米,堍宽1.7米,中孔高4.4米,中孔跨径5.7米,两次孔跨径均4.45米。桥主要构件为花岗石及青石。中孔两柱墩分别用长4.5米、宽0.55米、厚0.3米三块条石竖立组成。柱顶冒枕石长2.7米、宽0.5米、厚0.3米。中孔桥面用长6米、宽0.55米、厚0.3米三块石搁置在桥柱墩上组成。两边孔桥面分别用长5米、宽0.55米、厚0.3米三块石搁置在桥柱墩上组成。中孔桥面护栏
梅家桥
梅家桥位于吴江震泽镇兴华村,跨梅家港,桥南为施家湾,桥北为梅家桥。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建造。1994年7月29日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花岗石梁式三孔石桥,南北走向。全长24.3米,中宽1.65米,堍宽1.7米,中孔孔高4米,中孔跨径5.9米,两次孔跨径均3.15米。中孔两柱墩分别用长4米,宽0.55米,厚0.3米三块条石竖立组成。柱顶冒枕石长2.65米,宽0.5米,厚0.3米。中孔桥面两侧分别刻有“梅家桥”桥名,护栏用长6.2米,厚0.25米,宽0.25米条石,两头搁置在0.15米高的方块石上,形成0.4米高的护栏,并兼作坐凳。两边孔桥面护栏筑法
双塔桥
双塔桥位于吴江震泽镇贯桥村(原八都镇北长村)和七都镇李家港村交界处。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在水洲东西各建一拱形三孔桥,名叫双石桥。后在两桥堍镇以石塔,故名“双塔桥”。明万历七年(1579)由浙江南浔董份修缮,后两桥俱圮。清雍正七年(1729),里人盛宣令、邱美中募捐重建,东侧的那一座仍为拱形三孔,西侧的那一座则改作了梁式。现存之桥为光绪二十七年(1901)重修。花岗石拱形三孔,东西走向,跨稽五漾口。桥长34.3米,桥顶宽3.4米,桥顶面长3.35米,堍宽3.7米,中孔矢高5米。桥顶立有四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雕有一头石狮子,桥面两侧筑有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震泽虹桥
位于吴江震泽镇藕河街虹桥弄西,跨通泰河。始建无考,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建,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民国8年(1919),震泽市镇当局在虹桥东堍近处增建一亭,名之为“小垂虹亭”,以增光添色,其前抱柱楹联:“远望洞庭山色水光成画本,近邻塔影花香鸟语尽诗情。”民国24年6月(1935),因新开頔塘转道河(新开河),将虹桥拆除移建于思古墩。1994年7月29日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花岗石单孔拱桥,东西走向。全长24米,中宽3.1米,堍宽3.5米,矢高3米,跨径7.1米。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虹桥龙门石面刻有“轮回”图案,桥栏望柱雕有两对石狮,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