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省旅游
青海省景点介绍
热贡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区
热贡”即藏语意为“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位于青海省东南部,黄南藏族自治州东北部。县辖2镇10乡,72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8.4万人,,是一个以藏族为主,汉、土、回、撒拉等多民族聚居区,藏族占总人口的73%。境内山峦起伏、河谷相间,地势南高北低,最高海拔4767米,最低海拔2160米,相对高差2607米,属冷温半干旱气候区,是天然的避暑胜地。1994年同仁被国家文化部列为青海省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以隆务寺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寺院36座,其中隆务寺及附属吾屯上寺、吾屯下寺、年都乎寺、郭么日寺5处寺院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藏传氛围文化十分浓厚,是青海省藏族
贵德高原养生休闲度假区
贵德高原休闲养生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经青海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机构初评推荐,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经严格评审后,评定的国家4A级景区。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将有力提升贵德旅游整体形象和品位,扩大贵德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力推进贵德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进程。
王洛宾音乐艺术馆
1939年,王洛宾来到青海,在青海西宁昆仑中学任教。无垠的戈壁、高耸的雪山、辽阔的草原、湛蓝的湖水、成群的牛羊、孤独的牧人,激发了王洛宾无限的情感与创作热情。1940年春天,王洛宾随电影导演郑君里在青海金银滩草原拍摄《民族万岁》时,创作了不朽之作《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曲让中国人如痴如醉,也让西部民歌走向了世界。王洛宾生前搜集、整理的1000多首经典音乐作品,有50多首作品是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金银滩草原完成的。为了缅怀伟大的民族音乐艺术家将西部文化发扬光大,2009年,海北州人民政府在金银滩草原兴建王洛宾音乐艺术馆。建馆过程中,王洛宾的子女亲属
药泉山文化游览区
药泉山文化游览区位于县城以南古鄯镇境内的小积石山麓,当地人称“七里寺”,距西宁市160公里,距县城50余公里,紧邻川官公路。七里寺以前称“慈利寺”,藏语称之为“曼曲达杰日朝”,意为“药水兴旺静房”。药泉山景区峡内海拔3200米,景区面积约53平方公里。景区有许多珍贵的药材,如:冬虫夏草、大黄、党参、当归等;还有许多野生鸟类,如:红头鸟、麻鹩儿、红和尚等。主要景点有:誉为“泉之首,水之精”的药水泉、青石崖壑、情人崖棒槌山等,是生态休闲养生、徒步探险、丛林穿越、攀岩的最佳选择地。开放时间:四季开放季节特色:季节性明显,景区内植被丰厚,夏季绿树成荫,山花烂漫,
青海省科技馆
青海省科学技术馆是青海省科协直属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是以科技展览教育为主体,以科技实践活动和科技培训为补充,集科技博物、科技展示与实验、研究与发掘、培训与教育于一体,通过对各学科科技成果的动态展示、讲座、培训等,向公众展示现代科技文明的科技教育阵地。青海省科技馆始建于1984年,是目前全省最大的科普活动场所。近年来,和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步伐,乘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颁布的春风,青海省科技馆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学普及活动为依托,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为推动我省的科学普及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6年,经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省科技
科普教育基地名录
法幢寺
法幢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南山公园南禅寺旁边,是青海省最大的汉传佛教比丘尼寺。法幢寺始建于1943年,原来位于西宁市城西区园树庄。2003年为给西塔(西宁——塔尔寺)高速公路建设让路,该寺从园树庄搬迁到这里,这里原是“南山文苑”旧址。法幢寺的主要建筑包括山门殿、财神殿、玉佛殿和大雄宝殿,这座雄伟的大雄宝殿是2009年8月落成的。法幢寺每年中比较大的宗教活动有六次,信徒分布在西宁、大通、湟中、湟源等市县,该寺在全省汉族信教群众有较大影响。地址:西宁市城中区南山公园南禅寺旁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宁南禅寺
西宁南禅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凤凰山麓。追溯历史,北宋时(公元997~1065)年在凤凰山已建有寺院,明永乐八年(1410年)形成一定规模。清同治二年(1863年)因战乱,有部分殿宇被毁,后在清光绪年间先后集资和捐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建成规模较大的殿宇建筑群。这个以关帝庙为中心的建筑群,是目前西宁市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是本地及周边地区汉传佛教信徒(净土宗派)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青海省历史最古老的汉传佛教寺院。该寺有四合院五座、房屋86间,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千佛殿、玉佛殿、三圣殿、韦陀殿、弥勒殿、地藏殿等,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一九八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宁麒麟湾公园
在儿童公园的基础上改建的西宁麒麟湾公园于2008年11月16日竣工开园,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这个集现代和传统为一体的滨水景观生态公共绿地,将成为西宁极具代表性的城市人文风景名片。园内流水淙淙,诗情画意。颇具古风的建筑物,将这个“世外桃源”与喧闹的城市巧妙相连。进入公园北大门,便见一处水景,宛若长河,清澈见底。西宁府城微缩景观由黄铜铸就,向游人展现了清代西宁府城的原貌。
乡趣农耕文化产业园
乡趣农耕文化生态园位于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镇陶北村口,是全国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其特色浓郁的乡土文化、新颖别致的农家小院、无污染的绿色果蔬采摘观光、口味纯正的乡土餐饮、丰富的乡村文化活动等已成为该园区的品牌,并广泛受到社会各界的喜爱和省市各部门的认可。该生态园分区域建设了餐饮接待服务区、乡村舞台展演区、生态农业种植区、科技成果展示区、农民演艺培训区、休闲旅游区、田野花海观赏区、乡村文化展示区、认种认养区、自助野炊区、水上游乐垂钓区、冬季滑雪场、自驾车户外营地、青少年农业科普户外拓展培训营地、乡村游乐场等15个功能区。另外该生态园还建设了馆藏上
青海藏文化馆
青海藏文化馆,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以现代展陈和表现理念为基点,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多媒体技术,全方位介绍藏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宗教和民俗风情的文化旅游景区。集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和参与性于一体,充满梦幻般神秘色彩和强烈的感性震撼力的藏文化馆(已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它座落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莲花湖畔,与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相距不到1公里,藏文化馆与古老的塔尔寺遥相呼应、彼此互衬。藏文化馆把雪域高原的神奇、藏民族的悠久历史、藏传佛教文化的神秘,用现代人所能接受的方式,全方位、立体地、和梦幻般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和许多博物馆、文化馆相比,青海藏文
青海藏文化博物院
藏医药文化博物馆是征集、保护、研究、展示发源于青藏高原地区的藏医药历史文化遗产、藏医药发展进程物证、珍贵文物和藏族文化艺术彩绘的综合性专业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大型藏医药博物馆。藏医药文化博物馆由青海金诃藏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政府支持,旨在向国内外公众全面展示藏医药辉煌文化,重现藏医药发展历史,抢救即将湮没的藏医药文化遗产。藏医药文化博物馆位于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区中心,主体建筑气势宏伟,内涵深邃,以天圆地方的古老主题,对藏式建筑风格高度抽象和再现,融藏族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艺术为一体,与管委会、园区广场形成“三位一体”统一和谐的城市标志性建筑
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
西宁野生动物园,又名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是青藏高原唯一的、海拔最高的大型综合野生动物园,是一处集野生动物观赏、保护、科研、繁育、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国家AAAA级景区和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西宁野生动物园占地面积5000余亩,动物展区面积1500亩,主要展区包括猛兽散养区、草食动物散养区、百鸟苑、灵长馆、小型猫科动物馆和小小动物园六大展区,还有水禽湖、大型珍稀动物馆、豹馆、鹦鹉馆、斑马馆和海洋馆等动物展出场馆,共展出动物180余种,3000余头(只)。西宁野生动物园展出动物除雪豹、黑颈鹤、普氏原羚、荒漠猫、胡兀鹫、白唇鹿、野牦牛、野骆驼等高原特色动物外,也有河
昆仑山地质公园
昆仑山地质公园,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公园面积1403平方公里。由纳赤台景区、西大滩景区、瑶池景区,三个风格各异的景区组成。中国道教文化里,昆仑山被誉为“万山之祖”,也是“万神之乡”。昆仑山还是明末道教混元派道场所在地,后因变故逐渐隐出。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青海省东昆仑格尔木境内纳赤台-昆仑山口段,地理坐标:东径93°09′35″—94°36′37″;北纬35°37′53″—36°03′35″,海拔3540~6178.6米。总面积1403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面积350平方公里。有大地震断裂带、玉珠峰、现代冰川、泥火山型冰丘、昆仑玉矿
国家地质公园
西宁市烈士陵园
西宁市烈士陵园位于西宁南川河畔,凤凰山下,修建于1954年,占地70余亩。是国家级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也是国级和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参观人员近73.4万人(次),其中青少年占60%以上。现有工作人员44名,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50多年来,西宁市烈士陵园坚持“褒扬先烈,教育后人”的宗旨,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宁市烈士陵园是全国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主要有革命烈士纪念碑、门楼、牌坊、西路军纪念碑、西路军合葬墓组成。在烈褒区安葬有一千余名在革命战争期间和解放后牺牲的革命烈士和同志。其中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循化烈士陵园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烈士陵园位于循化县城东尕庄,2009年10月搬迁至现址。建于1955年8月,位于循化县城天池北路,2010年10月扩建,并与二军纪念馆合并。陵园占地5500平米,其中建筑面积1079.3平米,墓区面积542.3平米,广场1709平米,陵园内建有烈士陵园展厅、二军纪念馆展厅及接待室,并分别修建烈士纪念塔、二军纪念塔和二军强渡黄河时的“英雄救英雄”雕塑。配备修建了花坛、广场照明、自来水、排水等设施。园内安葬着1949年12月13日在循化县街子镇查加沟平叛中,英勇牺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军一师一团一连的指战员及地方干部共98位烈士。还有1958年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塔里他里哈遗址
时代:商至周塔里他里哈遗址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诺木洪乡诺木洪农场二大队三中队驻地南。遗址面积约250×250米,塔里他里哈蒙古语是火烧过的山或灰山之意,遗址由三个小山包组成。1959年,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及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试掘。出土遗物中,生产工具有铜器、骨器、石器、角器、陶器、木器。铜器有铜斧、铜刀、铜、铜镞;石器有石斧、石镞、石锛、石凿、石刀、石杵、研磨器、石球、石纺轮、砺石;骨器有骨铲、骨凿、骨刀、骨针、骨镞、骨椎、骨纺轮;角器有角铲、枪形器;木器有木纺轮、车毂;陶器有陶纺轮、陶球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陶器都是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源古城
时代:宋门源古城城垣呈长方形,东西长约360米,南北宽约300米,残高11.7米,底宽30米,顶宽5—8米,夯土层厚10—12厘米,城墙有马面,宽12米,有瓮城呈半圆形,城门一南向。靠近城墙,原有城壕,均填平且建有民房。目前城内无任何建筑物。旧时房舍早已荡然无存,唯破碎瓦片俯拾即是。根据《西宁府新志、地理、山川》及《大通县志、建置沿革》记载,门源古城建于宋代,被命名为大通城,浩门河并因城名而改为大通河,具体筑城年代当在1099年宋军收复河湟地区至1125年西夏攻占门源期间。关于古城被毁的原因,民间有骆驼客屠城的传说。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墙西北角竖有青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和勒巴沟摩崖
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俗称文成公主庙,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巴塘乡贝达社境内,距州府结古镇20千米处。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是由文成公主选址,在大译师伊西央的支持下,唐蕃工匠于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左右开凿,永徽4年(公元653年)竣工。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金城公主与吐蕃赞普赤代祖丹联姻,在勒巴沟岩石上凿刻主要以佛教内容为主的摩崖,贝大日如来佛石窟摩崖由大日如来佛及八大菩萨立像(浮雕),佛殿左右藏、汉刻文,章冈及卓拉摩崖组成,面积约350平方米。内容有大日如来佛八大菩萨浮雕、古藏文刻文“所、依能依颂”、“祝辞”、“具摩崖简志”、汉文《般若波罗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那遗址
沈那遗址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小桥大街毛胜寺西台地上。台地东邻小桥大街,西有一条洪沟与大西山山坡相隔,洪沟内有泉,泉水由北向南流(原注入湟水,现已断流),北部有条东西向的大沟,俗名瓦窑沟。遗址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呈长方形。台地西、北、南三面较整齐,东侧中部有一缺口(封闭形小沟,当地称为小瓦窑沟)。西部中段,因引水灌田塌陷,后经平整成约40×40米、低于台地约2米的梯田。台地东南建有变电站及家属院,小瓦窑沟北部有5处民居,其余皆保存原貌。整个台地都是古代文化遗存,无空白。东北部为马家窑文化区,面积约50×50米,北端有少量的卡约文化遗迹,其余皆为齐家文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湾遗址
柳湾遗址位于青海省乐都县高庙镇东面两公里处的柳湾村北的一处东西走向的旱台上,这是一处氏族公共墓地,共发现有墓葬1700余座,出土珍贵文物35000余件,其中各种形制的彩陶器皿达15000件之多。柳湾墓地按考古学文化分期,分别为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马厂类型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青海民和马厂塬而得名,广泛分布在甘肃西部和青海河湟地区,距今约4000年。柳湾出土的彩陶器中,以马厂类型最丰富、珍贵,其数量之众,造型之美和花纹之繁缛,为其他古文化之冠。陶器是先民们的日常生活用具,彩陶得体地把器形和优美的花纹融为一体,本身就是一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