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即墨区旅游
即墨区景点介绍
田横五百义士冢
田横五百义士墓,位于山东省胶东半岛,是关于田横兵败、自刎及五百义士慨然殉节的故事而建造的墓。西汉墓葬。坐落于山东省胶东半岛南部黄海里的田横岛内最高峰田横顶上,隶属于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为纪念田横五百义士而建。墓由石块与砂土筑成,周长30米,高2.5米。石牌“齐王田横暨五百义士之位”呈长方形,长44厘米,宽19.5厘米,厚7.5厘米。原供在祠内,祠已毁,牌位尚存。田横岛最著名的历史史迹,也是青岛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982年的田横碑亭,立于墓冢北侧,亭内梁柱上饰有田横五百士从义举至壮烈殉节等6幅彩绘,生动地再现了田横兵败、自刎及五百义士慨然殉节这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原遗址
石原遗址位于即墨市留村乡石原村,年代为新石器时代。系龙山文化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深2至3米。暴露遗物有灰坑、陶鼎足、陶器底、石锛、石斧、石料等。1992年6月12日,石原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即墨县委成立旧址
中共即墨县委成立旧址位于即墨市华山镇,年代为1939年。2015年6月23日,中共即墨县委成立旧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即墨信义中学旧址
即墨信义中学旧址位于即墨市环秀街道,年代为1928至1930年。2015年6月23日,即墨信义中学旧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即墨市博物馆
即墨市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3月,坐落于即墨市立法街29号。全馆占地18亩,内有以即墨县衙为主体的古建筑群。即墨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积淀下极为丰厚的文化遗产。现博物馆藏有各种历史文物、善本书及书画等18000余件。从原始社会的石质工具,到近代精致器皿;从封建帝王的诏令墨迹,到社会名流的艺文著述,在此都可赏览。该馆重视馆藏研究,鼓励研究人员撰写论文。曾经撰写《青岛风物》、《琴岛瑰宝》、《青岛名胜古迹》、《青岛胜迹集粹》《蓝田诗选》的工作曾编写了(即墨风物含博物馆简介),出版清代《即墨县志》,曾在《考古》、《中国文物报》、《山东省文化艺术志资料》、《青岛文化
宋家马坪遗址
宋家马坪遗址位于即墨区金口镇宋家马坪村西南,为东周遗址。2018年2月12日,入选青岛市第十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若拙墓
【刘若拙墓】为北宋墓葬。位于即墨市东关小学(始建于西晋的高真宫旧址)院内。墓葬封土呈圆锥形,高约1.5米,直径约4米。始建于北宋,元、明两代曾重修,至今保存尚好。墓前有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即墨知县李奎所立墓碑,碑阳刻有“元敕封华盖真人之墓”10个大字。刘若拙,五代时人。据《太清官志》载:“五代时,后唐同光二年甲申(924年),道人刘若拙,自蜀来崂山太清宫,访李公守中子(即道教长老李哲玄,字静修,号守中子,封道北普济真人),相谈契合遂留住焉。”其时,崂山虎多成害,刘若拙武术高强,在太清宫东南山前,今钓鱼台之北的阳坡上,自修一茅庵,名曰“驱虎庵”,供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吉墓群
【王吉墓群】为汉代墓葬群。位于即墨市温泉镇西皋虞村西北处的山坡上。墓群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00米,总面积50万平方米。墓地中央曾建有一座王公庙,内祀汉代王吉、王骏、王崇的牌位,如今庙已废弃,但基址尚存。据《汉书》记载:王吉,字子阳,皋虞人,汉昭帝时曾为昌邑王中尉,汉宣帝时被征为谏大夫。其子王骏,官至御史大夫。其孙王崇,官至大司空抚平侯。祖孙三代死后葬于此地。从墓群的分布情况看,整个墓群共有大墓27座,封土高约5米,直径20余米。1982年,文物部门曾对墓群内的一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该墓东西长5米,南北宽3米,墓室用花纹砖砌成,墓底用方砖铺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阳汉墓群
【城阳汉墓群】为汉代墓葬。位于即墨市华侨村东500米处,现存南北两座墓葬。两墓相距约50米。北面的一座墓当地群众称之为“梁王坟”,高6米,面积约900平方米。南面的一座群众称之为“拜坟台”,高约4米,面积约200平方米。据《即墨县志》记载:“城阳古不其城古冢八,相传为伏湛八代子孙之墓”。原有墓葬十佘座,现仅剩两座。从被破坏的墓葬遗迹看,墓室用砖、石垒砌而成,墓室大小各异,石墓门上刻有画像,雕刻手法为高浮雕和浅浮雕相结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丁戈庄遗址
【丁戈庄遗址】属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即墨市皋虞镇丁戈庄村北约20米处的比较平整的台地上,海拔高度10米左右。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的东、北、西和西南均为高山,东南距黄海3公里。皋虞至鳌山卫公路从遗址的西部经过。遗址北部有丁戈庄河自西向东流过。整个遗址地势由南往北逐渐降低。遗址东西长180米,南北宽130米,总面积约23400平方米。土质松软,呈灰褐色。钻探结果表明,遗址的东部堆积最厚,深达1.4米,而西北部较薄,西部与南部破坏严重。地表散见有陶片、石器、红烧土块及大量的贝壳,属典型的贝丘遗址。遗址中采集的人工遗物主要是陶片和石器。陶片中绝大多数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演堤遗址
【东演堤遗址】东演堤遗址属大汶口文化遗址,典型的贝丘遗址。位于即墨市金口镇东演堤村西偏北约120米处的较平整的台地上,海拔10米以上。在遗址的东、北、西部分别有三条机耕路通过,遗址的南北两侧还各有一个池塘。1979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刚发现时面积有4万平方米,由于各种人为的原因,现面积明显减少,东西长240米,南北宽70米,总面积约16800平方米。土质松软,呈灰褐色。文化层厚仅0.5米左右。地表散布有许多陶片、石器、红烧土块、贝壳等。遗址中采集的遗物主要是陶片和石器。在各类陶片中以红陶为最多,另有少量的红褐陶和橙红陶,灰褐陶极少。其陶质绝大部分为夹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阡遗址
【北阡遗址】属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典型的贝丘遗址。位于即墨市金口镇北阡村北约50米的坡地上。遗址处于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自然环境中,东面不远处即为黄海。遗址中心部分明显高出四周,其东侧有季节性河流。遗址周围的东、西、北三面分别由三条机耕路环绕。1979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80米,总面积约3.6万平方米。土质松软,呈灰褐色。文化层厚度在0.5~1.5米之间,地表散布有大量的陶片、红烧土块、贝壳等。采集到的遗物主要是陶器、石器。各类陶片中以夹砂红褐陶为最多,此外还有少量的泥质红陶,在一些陶胎内有羼和云母片及贝壳粉。陶器以素面为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桥墓群
【小桥墓群】为汉代墓葬群。位于即墨市王村镇小桥村东西两侧的四个小山坡上。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共有汉代墓葬19座,各墓的封土高5~7米不等,直径20米左右。墓群北依群山,南临大海,东西两侧各有小河相绕。1975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77年农民在墓区种地时,曾挖出一枚汉代金质“诸国侯印”。印呈方形,龟钮,边长2.5厘米。1986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为一级品。1992年,小桥墓群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家沟遗址
【徐家沟遗址】属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即墨市移风店镇徐家沟村西南100米处。遗址北、西是大沽河,南部有一条东西向小路从遗址穿过。1979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南北长600米,东西宽500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遗址所处地势较高,土质松软,呈灰褐色。路沟的两侧暴露有灰坑、灰层等遗迹现象,地表散见有石器、陶片、红烧土块等遗物。石器有刀、簇、铲等。陶片以泥质黑陶为主,其次为夹砂灰陶,另有少量的夹砂褐陶。以素面磨光为主,纹饰少见,主要有弦纹、附加堆纹、刻划纹等。陶器大部分轮制,制作规整。可辨器形有罐、鼎、盆等。遗址现为农田,保存较好。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源遗址
【石源遗址】属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即墨市留村镇石源村西,坐落于群山环抱的盆地状地带上,南临墨水河,因地势较高,当地群众称为“西城子”。1958年修水库时发现。该遗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600米,面积约60万平方米。土质松软,呈灰褐色,文化层厚2~3米。遗址地表散见有陶片、石器、红烧土块、兽骨等。陶片以泥质黑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多为素面,纹饰少见,主要有弦纹、刻划纹、附加堆纹等。陶器大多轮制。可辨器形有鼎、盆、罐、盘、碗、杯等。石器有斧、铲、锛、凿等,多为磨制。遗址现为农田,保存较好。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阡遗址
【南阡遗址】属大汶口文化遗址,典型的贝丘遗址:位于即墨市金口镇南阡村西约40米的高台地上。遗址距现在的海岸线不足3公里。遗址的南部和西部各有―条季节性河流围绕,一条机耕路从遗址的南部东西向经过。因遗址地面贝壳较多.俗称“鲜子埠”。1979年考古调查时发现。遗址南北长260米,东西宽160米,面积约为4.2万平方米。土质较软,呈灰褐色。由于历年破坏严重,文化层仅存厚约0.5米左右。地表散见有陶片、石器、红烧土块、贝壳等。陶片的陶色以红陶和红褐陶居多,此外还有一些橙红陶或橙黄陶。陶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几乎不见,有羼和贝壳粉及云母片的现象。以素面为主,纹饰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间埠双塔
中间埠双塔位于即墨市七级镇。年代为清。2013年,中间埠双塔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双塔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七级镇中间埠村(民间传称神仙庄)南,两塔东西相距约二十米,均为密檐式墓葬塔。双塔之大塔为陈处女塔,建设于清同治五年(1866),塔高十五点四米,八角七级密檐,塔基周长十七米,高二米,砖石结构,平台八边均略伸出如檐状的石板,正面嵌“大清圆寂陈处女塔铭”石碑。台四周密闭,内葬陈处女轿式坐棺。自第二层以上都是八角锥体,每层高度与周长依次递减。第二层高二点五米,正面嵌有篆书“法传圣山”矩形石额,左右两边各嵌一石碑,上镌捐资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井山龙王庙
天井山龙王庙位于即墨市龙山街道。年代为清至中华民国。2013年,天井山龙王庙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山东即墨天井山龙王庙位于即墨城区东5公里的龙山街道留村镇大村南的天井山山顶,天井山因山顶有一深井,据传井中栖龙,故名龙山。海拔81米,系崂山余脉。北宋乐史编著的《太平环宇记》记载:“天井山在县东十三里,周回二里,顶上有井,水味甘美,因名天井”。明代学者周如锦就曾感叹过:“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计,不及于天井,天井者山巅有井,以栖小龙。”《崂山续志》载:“四隅廉峻方似削,若人工修剔而无斧凿痕,故曰天井”。天井深14.8米,是远古年
鹤山遇真宫
鹤山遇真宫位于即墨市鳌山卫镇境内的崂山北侧鹤山上。年代为清至中华民国。2013年,鹤山遇真宫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崂山志》记载:创建于宋代嘉定年间(1208—1224),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0),曾有重修。内有三殿,下殿祀真武大帝,中殿祀太上老君,上殿祀玉皇大帝。宫附近有“鹤山遇真宫”石刻、徐复阳墓、舍身台、摸钱涧、仙鹤洞、龙洞等道教名胜古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雄崖所故城遗址
雄崖所故城遗址位于即墨县丰城乡南、北雄崖所,筑于明代。故城长宽各0.5公里,占地370亩。城墙夯土筑成,外包以青砖、石块,墙高1丈左右,底宽1.5丈,顶宽9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为防倭而建,城南有营子和教坊,为当时驻兵和操练的地方,东门和北门于清末倒塌,只存南门和西门,西门还保留原样,门宽4米,进深10米,系砖石结构,门上“威镇”二字犹存,是青岛仅存的明代卫所所城。2013年,雄崖所故城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