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旅游
江苏省景点介绍
振新纱厂旧址
振新纱厂,又称无锡第四棉纺厂、无锡四棉纺织限有限公司,位于中国江苏省无锡市,1906年创建,是中国近代、现代的一个纺织工厂。其旧址位于其旧址位于健康路南段、古运河南岸,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沿革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夏,荣瑞馨在上海北京路寿圣庵宴请工商界人士。期间荣德生出示章程,建议在无锡开一纱厂,得到叶慎斋、张石君、鲍咸昌、徐子仪等人赞同,众人提议新厂名为振新,由上述等人及荣氏兄弟为发起人,集资30万元,7个发起人(荣宗敬、荣德生、荣瑞馨、张石君、张云伯、叶慎斋、徐子仪)各认3万,其余分头招募,最终筹集到的资本额为27.08万元,并用28亩地作为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里桥天主堂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法国籍传教士隆盛来无锡传教,在城内永定桥沿河西河头道长巷天主弄附近建造小教堂,这是无锡地区第一座天主堂。三里桥天主教堂建成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最初只有三间堂房,这座教堂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外墙青砖白缝,绛红色的房屋,尖尖的屋顶。整体平面呈十字形。雄伟的钟楼高达62米,耸立在京杭大运河畔。正面顶部竖立大十字架,下面有大理石一方,上刻阴文“天主堂”三个金字,为书法家王致中遗墨。两侧有砖刻阳文白底金字对联,“万有资生渊微莫测,一元默化浩荡难名”,相传为清康熙帝所撰。天主教堂几经毁坏和修复,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阳洞摩崖石刻
华阳洞摩崖石刻位于句容市茅山镇红庙村茅山风景区内积金峰南,华阳洞口朝西是茅山最大的溶洞.摩崖平整开阔,上面刻有唐代至清代游客的题名数十方.摩崖上部正中刻“华阳洞”三个特大楷体字,底径约1米许。在众多的题名中有宋皇佑二年(1050)和迪、陈辅、郭微、太常博士的题名,仍清晰可读。其他明代人的题名较多,如正德辛末(1511)四月十七日题“太原乔宇、京口和镒、何贯、孙瑶同游”。嘉靖四十年(1561)书“栖玄”二大字。现状保存较好,被作为旅游景区的一个景点,下方和溶洞进行了开发利用,时刻的字迹风化现象较严重。2006年6月5日,华阳洞摩崖石刻被公布为第六批江苏省文
扬名大桥
扬名大桥座落于无锡市滨湖区太湖街道。该桥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建造,比清明桥还早建一百多年,初时仅为一孔。嘉靖年间重修。情乾隆五年(1740年)增建了左右两孔。咸丰十年(1860)遭毁。同治八年(1869)七月,由丁明奎倡议募捐,重建扬名大桥。扬名大桥全场40多米,高约3米。桥沿厚40厘米。桥面呈梯形,底宽4米,上宽约3米,用条石铺设。南设20多台阶。现为三环石拱桥,坚固实用。2006年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阳书院旧址
安阳书院位于阳山镇狮子山与长腰山之间,四面环河,环境幽静。始建于清同治三年,由浙江候补知府钱勖募资在原慈缘庵旧址上兴建,现有建筑包括书院大门、门厅、砖砌门楼、北侧厢房、主厅等均为清代建筑。2005年进行整修时建慕贤堂一所。建筑面积计480平方米。书院门前的单孔小石拱桥,为明代成化八年原物,采用当地产阳山石构筑,至今保存完好,十分珍贵。门口的两棵古银杏已有120年历史。门厅,三开间,硬山顶;大门用明代青石门枕石。门厅后与天井以砖雕门楼相通;门楼上砖刻“樸作人”四字。南北厢房各三间,硬山顶,有风火墙,南庑已毁,两进两庑面向中央庭院均有外廊,相互连通,围成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余家当铺
余家当铺原名立三堂,位于昆山市千灯镇古镇社区典当里。余爱山在明万历年间(1619年)从安徽的休宁县到千灯吴家桥经商,通过父子两代创业,积蓄后成为富翁,并在此建造徽派建筑群,沿街设店铺、当铺,往里延伸为住宅等。“余氏典当”是由余爱山的第二代传人余尚德于清顺治年间在千灯镇上营建的徽派建筑群。余宅朝东落西,双排两行,建时沿河自东(过街)向西共有7进,现存五进。整个建筑群有一明代大厅、五小厅、六幢楼、双备弄,前后左右构成“亚”字形“走马楼”,大小房屋120多间,千灯人称它“迷楼”。典当三面有高墙,可确保财产安全;后面是“更楼”,可为全镇防盗防火打“五更”,具有警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云宅园
吴云宅园位于苏州市金太史巷与苏州市庆元坊之间,为清代候补道、署苏州知府湖州吴云故居。吴云宅园,南向,分成东西两部分(西宅与东宅),左右并列,各有大门,西宅现存一路三进:门厅、轿厅、大厅;东宅南部建筑已有改建,北部听枫园,保持完整。吴云宅园听枫园座北朝南,总建筑面积1082平方米。园内以听枫仙馆居中,西有两罍轩、中以味道居相连,味道居前有红叶亭(现待霜亭),以长廊折西、南接适然亭。东南有假山,拾级可登墨香阁,上层在山顶,下层在山中,构思奇巧。阁北与平斋相对,自成院落。听枫仙馆园北部有小池,水清池深,绕以回廊、水榭、半亭,缀以花木山石。西北隅有楼三间两厢。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门桥
吴门桥位于位于苏州古城西南盘门外,跨古运河(护城河),为陆路出入盘门的必经通道。该桥为北宋初建清代重修的单孔石桥,桥以苏州金山花岗岩构筑,杂有少量宋代旧桥所遗的武康石。桥身全长66.3米,中宽4.8米,拱券净跨16米,矢高9.85米,拱券石10排,长系石11根,纵联并列砌置。自水盘石面至桥栏顶通高11米。南北坡各有步阶50级,全以整块条石铺设。北端金刚墙左右两翼均砌有宽约0.6米的纤道,为古代纤夫穿越桥洞而设的便民设施。该桥栏凿成凹凸状,犹如通长靠背椅子。桥额阴刻楷书桥名,桥门正中冠有「吴门桥」三字,间壁明柱一面刻“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修”,一面刻“同治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苏巡抚衙门旧址
江苏巡抚衙门旧址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书院巷20号。旧址原为鹤山书院所在地,明代永乐年间改为衙署。1982年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由苏州卫生学校保护管理。历史沿革:衙门旧址所在地书院巷是苏州城区南部的一条街巷。唐称南宫坊,有牌坊立于巷东口。宋起即称南园巷,后因宋理宗赐魏了翁宅于此,并书赐“鹤山书院”四字,曾孙魏起于元代在此恢复鹤山书院,巷遂称今名。明永乐年间以书院旧址为巡抚大臣行馆,宣德五年(1430)至清宣统三年(1911)为巡抚衙门。自明宣德设巡抚到清末,480余年间曾有不少名臣治事其中,诸如周忱、海瑞、梁章钜、张伯行、林则徐等。林则徐在任前后达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潘世恩宅
潘世恩宅位于城区临顿路钮家巷,原名留余堂,又称太傅第。200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潘士恩宅原有房屋三路六进,后部园林仍以凤池园为名。如今园已废毁,尚存住宅三路四进,占地2135平方米,建筑面积1484平方米。历史沿革:潘世恩历乾嘉道咸四世,在朝五十余载,官至三公,位极人臣,为清代汉臣中所罕见。潘氏一族高官显宦多,为清代苏州最为显赫的家族,号称“贵潘”,有“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之誉。潘世恩是其中官阶最高、任职最久的一位。留馀堂作为潘世恩故居,有一定历史价值。潘世恩(1769—1854),字槐堂,号芝轩,清吴县(今苏州)人。乾隆五十八年(179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石头巷吴宅
吴宅位于大石头巷35-37号。前门北向,后门通仓米巷,三路五进,占地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90平方米。中路有轿厅、大厅、楼厅等,大厅、楼厅前各有砖雕门楼。大门不设门厅而置半亭,东西设廊达轿厅。第四进为平屋五间,南院设两厢。第五进为楼房五间。第四、五进坐北朝南,从后门出入。历史沿革:民国29年(1940)由沈延令售与沪商吴南浦。1982年,大石头巷吴宅被列入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5日,大石头巷吴宅被公布为第六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情况:柱子、椽子油漆剥落严重,部分椽端腐烂,瓦面凌乱,有杂草,大部分散为民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襄义庄
华氏襄义庄位于镇南摇湾里,建于民国初年。为五间三进,另在门前侧码头建二间二层小楼。占地面积945平方米,建筑面积612平方米,原有义田500余亩。襄义庄庄董华文奎,原名文魁,字鈞巧,號鏞庭,去沪后名襄云。生咸丰二年五月十七日(1852),卒民国十四年(1925)。为华氏三省支北河亭派二十五世孙,国学生,翰林院孔目。早年携家移居上海,以缝纫业起家,经营绸缎皮货及钱庄,经多年辛劳节俭,家业渐丰,遂在荡口独资购置田产,兴建义庄,取名襄义庄,由其子华景廉负责管理,规约参照新、老义庄,共同开展救济贫困族人,抚孤、养寡、赈灾救济。
植福庵
植福庵又名薛四娘娘庙,位于荡口古镇之西南约3公里的青荡村。植福庵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寺内供奉荡口地区特有的瘟神。现存大殿三间和五开间的戏楼一座。大殿系硬山顶平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9.51米,进深7.87米,系硬山顶殿堂建筑,虽经多次整修,但梁、柱、檩、枋及斗拱等木石结构大都为始建时的原物,四根檐柱和两根金柱为花岗岩石柱。大梁、月梁用料粗壮,雕刻花纹精细。门窗所刻花纹也都精致美观。明间两根花岗岩檐柱上镌有楹联一副,曰:“显赫威灵驱百疠,巍峨庙貌峙千秋。”堂内两根花岗岩金柱上也镌:“荡寇除氛江淮一靖,洗心割股忠孝两全。”戏楼坐南朝北,与大殿相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氏始迁祖祠
华氏始迁祖祠位于旺儿桥堍,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建筑面积855平方米,由华氏十八世孙华允诚倡议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主奉荡口始迁祖华贞固神位。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修,乾隆四十年(1775)重建。光绪五年(1879)冬,华氏后裔在始迁祖祠东新建元总管祠,祠内供奉华贞固前三代祖先神位。现存有完整的楠木结构大厅及附属建筑10余间,占地三千多平方米。楠木厅位于祠堂东侧第二进,三间五架,梁柱均用楠木,用料粗大,做法考究。解放后一直作为镇粮管所仓库贮存粮食。2002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荡口圆通寺
圆通禅寺始建于唐乾元二年(759),位于荡口镇北郊外,本名“乾元寺”。据传原是三国时吴国娄侯张昭将军的住宅,赤乌年间(239~240)施宅建禅寺。唐代会昌(841~846)中废,咸通八年(867)重建。宋景佑(1034~1038)时赐“圆通禅寺”匾额。明永乐八年(1410),僧人希进重建,正德(1506~1521)年间僧人能敬又重建,万历中期僧人智怡增建禅堂,万历四十三年(1615)僧人明顺重建大殿。寺中有香花桥、大雄宝殿、左禅堂、方丈经楼。明嘉靖年间,华察作《岁晚过圆通寺》诗云:扁舟一乘兴,岁晏访禅林,落日空门迥,长松古殿阴。溪声晚风急,野色寒云深,坐
震泽致德堂
致德堂坐落于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塘中市,梅场街34号,与江南名宅——师俭堂隔荻塘斜相对望。兴筑于清宣统二年(1910),落成于民国元年(1912)。堂主徐簾青为震泽富商,开设米行、丝经行、竹行、寿器店等。清末,他积聚颇丰,为方便经营、生活起见,将米行、丝经行与住宅建于一处。民国年间,徐簾青年事已高,将家业传于其子徐子为。徐子为(1906—1958),青少年时随金松岑、章太炎研习古文,又就读于上海文学院,擅长诗文,喜以诗文传信,曾得鲁迅致信约见,并与柳亚子诗文为友,加入了南社(湘集)。成年后,他热心于地方上的教育、卫生、交通、金融等事业。上世纪30年代,他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里普安桥
普安桥。位于新驳岸东端,亦名小东溪桥,拱形单孔,南北走向,跨后港,初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里人顾宽、沈达重建。现存之桥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建,桥全长21米多,拱券跨度为7米,由清一色的花岗石砌成,观之,甚为清隽秀丽。西侧桥身上镌有“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的对联,故当地俗称为“读书桥”。此副对联所创意境名“东溪望月”,为古同里续八景之一。普安桥1986年9月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2008年12月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里庆善堂
庆善堂东溪街114号。位于红塔埭在永安桥北堍东侧,建于民国13年(1924年),朝南面河,共有四进62间,建筑面积1371平方米,是“同里三初”之一陈雅初与其弟陈翰秋的祖传房产,堂名“庆善”为吉祥之意,典出《易·丰》“六五:来章,有庆善,吉”之句。庆善堂的雕刻堪为精美,在后两进楼房前天井处都有木雕,花纹细密,特别是后进,楼上对天井三面均挑出约1米,挑出处檐口置有装饰花板,栏杆上布有花纹木雕,连木柱上也刻有图案,各种雕刻花式繁多。庆善堂1986年9月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2008年12月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天骥故居
杨天骥故居位于红塔埭(东溪街107号)。该宅建于清末,坐北面南,共有四进,建筑面积511.21平方米,形制似船,故名“船厅”。宅主杨天骥(1882~1958年),为同盟会会员和南社社员,系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舅父。1903年,费孝通之姐、著名蚕桑专家费达生(1903~2005年)出生于此。2005年1月,杨天骥故居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任氏宗祠
任氏宗祠(东溪街103号)。位于新驳岸始建于清初,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退思园主人任兰生出资进行修建。该祠坐北面南,中轴线上建有门厅、祭殿、享堂共三进,其祭殿面阔三间计11.98米,进深11.85米,左、右各建有三进和一进的建筑。1986年8月,任氏宗祠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