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
内蒙古自治区景点介绍
蘑菇山北遗址
时代:旧石器蘑菇山北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1980年6月,考古发现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石器,是研究大窑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依据。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斯太洞穴遗址
时代:旧石器、商金斯太洞穴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是旧石器时代至商朝草原先民的居住遗址,洞穴宽16米、深24米,其堆积层厚达5米,共分3层。在最下层的堆积物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5万至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物,有石砧、石锤等工具,还有野马、披毛犀、野鹿和转角羚羊等动物的骨骼并已呈部分石化,其中野马的石化骨骼为最多。考古专家认为,这反映了当时生活在草原地区的原始先民,主要以猎取野马为生的生活状态。在中层和上层的堆积物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3万年至3000年左右的文物遗存。特别是上层文化遗存出土了大批灰色、黑色的陶器碎片和少量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辉河水坝遗址
时代:新石器辉河水坝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自治旗,距今年代约5000年左右,发现大量用细石叶制作的精美箭头、石钻、石刃,还有许多圆头刮削器及大型打制石器,发现用火痕迹和类似北方的“地窨子”。鉴于发现大量细石器制作的下脚料,推测这里很可能是一处石器制作场。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克遗址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哈克镇北部,距市中心约28公里,是中国北方地区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其距今时间比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还略早一些,距今7000-5000年。1985年被发现的,现在已被命名为“哈克文化”,为中华文明起源多元论提供了珍贵的实证。2008年9月,海拉尔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哈克遗址上建设哈克遗址博物馆,保护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发掘的考古遗址原貌,以展示哈克遗址。哈克遗址博物馆总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共分为五部分,序厅和三个展厅围在遗址四周。石镞是博物馆的标志性器物,也是整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音长汗遗址
时代:新石器白音长汗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双井店乡白音长汗村南约0.5公里、西拉木伦河北岸东山坡上.1986年修建平双(河北省平泉县--内蒙古林西县双井店乡)公路时发现,经1988年、1989年、1991年三次发掘,揭露总面积7257平方米,文化内涵包括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南台子类型、兴隆洼文化白音长汗类型、赵宝沟文化、西荒山类型、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红山文化遗存遍布整个遗址,有房址17座、灰坑33个、墓葬6座.遗物丰富多彩,种类多,富于变化。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隆沟遗址
时代:新石器兴隆沟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东部,地处大凌河支流上游左岸。兴隆沟遗址分为三个地点,分别属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2001年至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对兴隆沟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在房屋形制、聚落布局、居室葬俗、经济形态、原始宗教信仰、环境考古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对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及早期社会发展进程研究、东北亚地区史前文化交流等均具有推动作用。兴隆洼文化中期聚落,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是目前所知规模最大的一处,距今约8000—7500年。地表分布有房址灰圈150余座,自东向西分成三区。三年共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寨子圪旦遗址
时代:新石器位于准格尔旗窑沟乡荒地自然村东北约1.5公里。1998年发现,并配合万家寨水利枢纽建设工程进行了抢救性试掘。寨子圪旦遗址的主要遗迹是环绕山丘顶部修筑的石筑围墙及围墙内的高台建筑。石筑围墙依山顶部的自然地形而建,平面形制不大规整,略呈椭圆形,南、北最长160米,东、西最宽11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石砌围墙底宽4.5米,顶部残宽0.5~3.5米,残高约1.5米。在围墙内的中心地带,有一底边长约30米的覆斗形高台基址,其性质应该属于主要履行宗教事务的祭坛遗迹。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草帽山遗址
时代:新石器草帽山遗址,位于内蒙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四家子镇北1公里的草帽山后梁上,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南北走向约2.5公里的山梁上分布着红山文化积石冢3处,2001年文物部门对其进行了清理挖掘,墓地面积达600平方米,石砌建筑十分规整,建筑形式前坛后冢,用琢成方形巨石砌筑的祭坛,层层叠起,有方有圆,匀称有序地筑成三层台阶,距今约5500年左右。被学术界认为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的地上建筑之一,是中国最早的“金字塔”,所出土的玉璧是红山文化玉器中迄今所知最明确的方形玉璧,陶器上的米字、十字等刻划符号在红山文化中也属首例。草帽山遗址对研究红山文化葬制、宗教祭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架子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马架子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锡伯河北岸牛家营子镇,为新石器时代至周朝的文化遗址,是研究兴隆洼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座店石城遗址
时代:夏至商三座店石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区松山区初头朗镇的一座山岗上,俗称洞子山。是夏朝至商朝时期的文化遗址,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分布在洞子山山顶及南坡,海拔730米,西侧是临河断崖,北侧与阴河左岸的山岗相连接,南侧和东侧为沟谷冲积的平川地。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诺尔古建筑群
诺尔古建筑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旗多伦县城多伦淖尔镇会馆前街。古街区府前路南,前牛市街、马市、东盛街、兴隆巷一带清代建筑古色古香。兴隆巷的裕和永铜铺原是清代多伦四大铜铺之一,专营铸造铜佛,四合院有房四十余间,现存临街向东铺面,占地80平方米,面阔三间,砖木结构,卷棚硬山顶,券拱形门窗。聚兴长铺原为山西艾、常二姓老板旅蒙在多伦的最大的商号,原四合院有房三十余间,现存临街向西铺面,占地65平方米,面阔三间,亦为砖木结构,砖券拱形门窗,饰有雕花。附近多伦照相馆旧址原是镇集内的八大商号之一,临街向西,占地104平方米,二层楼阁式建筑,硬山瓦顶,底层面阔五间,
砂井路总管府故城
砂井路总管府故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红格尔苏木布拉莫仁庙村。故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570米,南北宽约520米。城墙夯筑而成,残高0.2~2米,基宽13米。四面各开一门,外加筑瓮城。东墙北段有马面四个。城内十字形街道,东西向街宽约80米,南北向街宽约70米。街道两侧有土墙。地表遗物仅有少量瓷片。2006年5月,砂井路总管府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克里孟城址
克里孟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韩勿拉苏木克里孟村。占城平面呈梯形,南北东西墙分别长1508米,1520米,328米,700米。城中有南北向隔墙,四隅有角楼基址。夯筑土墙残高约2米,基宽约8米。城外围有壕堑。东城内西侧有方形院落房址。文化层厚约2米。地表散布砖瓦建筑构件,遗址内采集到灰陶盘口壶、折沿尖唇盆、侈口罐、喇叭口壶残片。2006年5月,克里孟城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净州路故城
净州路故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乌兰花镇西北25公里城卜子村,四面环山,特布河由南山流入。古城大约为长方形,边长约800米,另在西南面接出南北约100米,东西宽50米1块,地势较高,现破坏较为严重。城墙残高约为6米,城内有两处建筑遗址,南北各长约30米,东西各宽15米,遗址上散布有大量琉璃丸瓦和古城砖,出土过大小铜权、铜印、铜炉及少量陶瓷碎片等。古城有南北和东西大街,建筑台基有10余处,堆积有大量古砖和陶瓷片。古城址附近的古墓出土了元代蒙古族贵妇所配戴的独具特色的冠帽——姑姑冠,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古城为金代天山县,元代净州路,成吉思汗的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萧氏家族墓地
萧氏家族墓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青龙山镇斯布格图村,又称萧绍矩家族墓地。在庙山南坡,地表有建筑遗址。1983年清理砖砌单室墓一座,1985年又清理砖砌多室墓二座,其中一座是陈国公主与驸马萧绍矩合葬墓。辽陈国公主是辽景宗第二子-国王耶律隆庆之女,生于统和十九年(1001年),卒于开泰七年(1018年),卒年十八岁。驸马萧绍矩是辽圣宗仁德皇后之兄。合葬墓为砖砌多室穹隆顶墓,由墓道、天井、墓门、前室、左右耳室、后室组成,全长16.4米。后室有木质椁室,内置尸床、供台。墓道壁及前室绘夫妇日常生活图画。墓主身着冠、靴,金银殡葬服饰,出土有金、银、铜、玉、瓷、玛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吐尔基山墓
吐尔基山墓,辽代古墓葬,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乌兰敖道苏木楚鲁吐村。该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及左右耳室组成。墓道为长斜坡墓道,长48米,两壁石墙残高约10米;墓门口有封门石封住,在甬道中间有一道木门,两扇对开,每扇门各有上下三排鎏金铜门钉,每排6个;墓室近似正方形,为叠涩顶,墓室四壁的壁画绝大部分已经脱落,藻井上面绘有月亮及太阳图案。耳室位于墓室的前部,呈长方形,左右耳室均有木门。葬具有彩绘木棺、内棺及棺床。彩绘木棺以红、黑两色为主色,上面雕刻有仙鹤、凤、缠枝牡丹、祥云等图案,其中仙鹤、凤以及牡丹花叶子为贴金,四周悬有铃铛,在棺盖上面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僧格林沁王府
僧格林沁王府,原为“科尔沁郡五府”,1855年,著名爱国将领、本旗第十任札萨克郡王僧格林沁因战功显赫,被清廷晋升为亲王,赐“博多勒嘎台”号。此后,旗的名称也改为“博多勒嘎台亲王旗”,简称博王旗,王府改称为博王府。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王府院落呈正方形,占地约4万平方米。博王府,现仅存珍贵的正殿五间,后仓九间。僧格林沁,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后旗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在科尔沁左翼后旗哈日额格苏木百兴图嘎查普通台吉家庭。其父布和德力格尔,史书称壁启,是吉尔嘎朗镇巴彦哈嘎屯人,家境贫寒。道光五年七月(1825年),哲里木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昭君墓
王昭君墓,又称“青冢”,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汉族。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出嫁远入匈奴,后立为宁胡阏氏,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现在的昭君墓是20世纪70年代重新修筑的,占地面积3.3公顷,墓高33米,墓身呈台体状,墓顶建有一座凉亭,是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开沟遗址
朱开沟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部的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镇)纳林塔乡朱开沟村。遗址面积约50万平方米,为龙山时代晚期至商代前期文化遗存。1984~1997年,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区域先后进行了4次发掘,1988年正式命名为“朱开沟文化”。发掘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共发掘不同时期的房址83座、灰坑(或窖穴)207个、墓葬329座、瓮棺葬19座,出土可复原陶器约510件、石器270件、骨器420余件、铜器50余件。朱开沟遗址出土的大量猪、牛、羊等动物骨骼,显示已拥有发达的养畜业。而出土众多的盉、小方杯、圆杯、三角杯等陶制酒器,证明酿酒业已相当成熟,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霍洛柴登城址
霍洛柴登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浩绕柴达木苏木。古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446米,南北宽约1100米。城墙夯筑,基宽13米,残高0.5~2米。城内中部有一条东西向街道,宽约50米。西侧中部有大型建筑台基,其东北部有铸钱遗址。城内文化层厚约0.8米,采集到绳纹筒瓦和板瓦、凹弦纹板瓦、菱形纹方砖、“千秋”瓦当等。城东、南、西三面有墓葬,规模较大,有竖穴土坑、砖室、土洞墓等,1971年发掘57座,出土有泥质灰陶和釉陶仓、灶、井、罐、熏炉及铜钫、壶、“五铢”钱等。据城内出土“西河农令”铜印及有关文物推测,其年代约在汉武帝至王莽时期,属西河郡辖地。2006年5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