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村旧称碧岸村,它依山傍水,从空中俯瞰全貌好似一只硕大的螃蟹。村后小山树林覆盖,盛夏草木盛开,芬芳四溢,候鸟啧啧成韵,令人心旷神怡。村前是开阔的田野和塭港,深秋绿稼盈亩,青蟹满池,渔舍临岸,水鸭盘空。远处“乌坎港”曲水荡流,潮起潮落,鱼鸥逐浪。自然环境相当优越。白沙村(包括龙珠、德安二个自然村),现有人口9300多人。全是沈姓,操“福佬”方言。
白沙村自南宋孝宗帝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至今已达八百余载。据长辈口耳相传以及现有的田地、宅地、坟墓等的地名综合考证,白沙村曾有“许、洪、邱、李、林、郑、白、沙、黄、林、陈、杨”诸姓氏聚居,后外姓逐渐他迁,才形成今天的白沙沈。
白沙村一至三世祖(宋坟),四至九世祖(元坟)、十至十五世祖(明坟)以及清坟的完好保存,为该村悠久的历史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八百年的历史积淀,白沙村至今保留了大量的元、明、清时代的建筑物,这是白沙村荣膺古村落称号的重要依据。
在宗法社会,祖祠受到高度重视。白沙村也不例外,八百余年间留下的灰脊、泥瓦,古色古香,不同时代、不同建筑风貌的“宋祠”、“明祠”、“清祠”乃到“民国祠”颇有特色:
沈氏宗祠,又称老太祖祠。位于村中心地带,建于南宋末期。老太祖祠乃是迎驾旧址,七百多年前,宋端宗赵昰、卫王赵昺(后为帝,国号祥兴)由驸马都尉杨镇等护驾至甲子门(陆丰),白沙村三世高祖沈功隆迎驾回乡,驻跸太祖祠。传说自此至今,祠堂内四季少有蚊虫。
余庆堂座落于村中南侧,始建于清中期。该祠人才辈出。此外,白沙村尚有永思堂、继述堂、思远堂等多座元、明时代的祖祠。
“五马拖车”,又名“四点金”。始建于民国中期,位于乡南片。由贞炳、贞芷兄弟所建,既是家祠又是民居。其结构为“八屐相会”,总建筑面积(包括四周厢房)约四百平方米。在当时的民居住宅中,可谓一枝独秀。
较有代表性的还有由四座三间两伸手组成的既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的会巷民居,村人称为“新厝”,建于清末民国初期。这里曾孕育出一大批先贤后秀:先贤如沈家奇,解放前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善狂草书法;后贤如沈泽民曾经出版四部诗集;侨居香港的沈仲良,一九九三年毕业于英国斯旺西学院取得土木工程硕士学位,现任香港机场工程师……
面积较大的还有始建于1924年的“下山虎”一座,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连接“下山虎”前面建有二层一栋楼房约十几平方米,位于大池顶,名为“荔枝园”。该屋后裔沈贞旋于1925年参加红军。1929年国民党军包围白沙乡,扬言如不交出红军将火烧全乡,沈贞旋为掩护其他战友转移,也使乡亲免遭不幸,挺身而出,不幸被捕,其后被押辗转各地,国民党军严刑逼供、软硬兼施,诱其说出其他战友的姓名、地点、联络方式即可释放。沈贞旋守口如瓶、宁死不屈,表现了一个革命军人的大无畏精神,于1930年8月在押往东海县城途中被残酷杀害,时年仅三十一岁。解放后省人民政府追赠沈贞旋革命烈士称号。
最具特色的还要数古石巷。因沈肇邦(乾隆十年《陆丰县志》载有其事迹“沈肇邦奋学”)于嘉庆丁卯年得中举人,授直隶沙河知县,乃于石巷竖立旗杆夹,以示荣耀,自此以后就叫旗杆夹巷。沈肇邦子孙贤人辈出,堪称“书香世家”。
白沙村:白沙村位于桥冲镇最西端,距离镇政府7公里,南面与金厢镇竹桥村接壤,东与后冲村毗邻,有三个自然村,村委会下辖七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959人。白沙村山地面积少,乌坎港主流贯穿村全境,养殖业以鱼、虾、蟹养殖为主,通过招商引资已经成立了养殖公司,增加了村集体和村民的经济收入。特产以白沙乌鱼闻名遐迩。…… 白沙村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