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临桂县临桂镇小太平村旁的大岩史前文化遗址,作为国家级考古研究机构首次在桂北地区的发掘场地,岭南地区十分典型的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发掘,已引起考古界及国家文物局的极大关注,被评为2000年度中国重大考古发现。
自2000年10月份开始对大岩遗址正式发掘以来,一期发掘工作已基本结束,此次发掘收获颇丰,可谓硕果累累。遗址一期发掘重点在A洞,发掘面积约60多m2,占遗址面积的1/3,由于文化层堆积较厚,保存较完整,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四大类近1000件,墓葬10座,大部分遗骸比较完整。墓葬埋葬的方式有仰身屈肢葬、侧身屈肢葬、蹲踞葬、俯身直肢葬。考古人员依各个文化层堆积的形成先后顺序及包含物的不同,将各个探方分为19——32层,各探方、各层分别提取螺壳、土样2——8袋,各方各层所含墓葬、兽骨、石器、陶片、蚌器等也全部提取,共取兽骨及螺壳等共计600余袋,土样800余袋,将对其进行技术处理和研究,分层分类鉴定和年代测定。通过一期发掘确认了大岩遗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研究桂北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的内涵提供了难得的场所和极具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出土文物有重大突破。
从遗址发现的墓葬、灰坑等遗迹现象及数量较多的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等遗物分析,其年代大约是距今15000年——4500年之间,其文化发展序列可分为五个时期: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1万五千年前)、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新石器时代早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末期(距今约4500年),遗址年代跨度达1万多年。年代跨度如此之长,这在我国考古史上极为少见,在广西洞穴遗址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构筑了桂北古代文化发展的序列并填补了以往研究不足而留下来的文化缺环。通过科研可以揭示桂北古代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的面貌,并将首次揭示桂北地区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直至夏商时期的文化发展序列,展示了古代文化与古代文明。种种迹象表明,大岩遗址将成为桂北古文化的一个标尺。考古专家认为,其学术研究价值非常重大。
在出土文物中,有一些特殊的陶器,其制作粗糙,素面无纹饰,碎片用手一捏就烂,类似于罐之类的器具。据傅队长介绍,这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使用的器具,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器之一。
在遗址发掘过程中,考古队还发现了水稻植硅石,由于是孤证,目前还很难判断是栽培稻还是野生稻。考古队长傅宪国专程到临桂县会仙镇、桂林市雁山区采集现代野生稻进行对比实验,并在广西考古发掘中首次采用浮选方法来寻找古代的植物遗址,并对700多袋土壤进行浮选。目前,有关专家正用高科技在进行检验当中。不管其结果是野生稻还是栽培稻,对我国栽培稻与农业起源的研究,对复原当时在桂北的自然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9年,大岩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