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缵墓
谢缵退休后寓居洛阳,太康三年(282年)卒。在朝任博士的儿子谢衡辞官扶柩归故里,葬父于陈郡阳夏谢家堂(今河南省太康县老冢镇谢家堂村),自己在墓旁搭盖草屋,为父守孝三年。在此期间,素服攻儒学,见解精辟,誉满京都。
元初,谢缵的34世孙谢成自江南回迁故土
他的子孙们分居谢家堂、槐丘寺和柏岗等地。今天太康谢姓大都是谢成之后,谢家堂概莫能外。但也不排除谢衡南迁时留下一部分老弱病残,一直留居谢家堂。到了元代,又有谢成带回大批族人。两下合流,繁衍至今。
墓地与谢家祠堂
出太康县城南15公里到老冢镇,从镇上向西3公里来到谢家堂,它有800多人口,纯谢姓。村西,几乎和整个村庄等大的地面,苍翠的柏树遮蔽着绵延的家族墓地。墓地最北边,一座两倍于正常坟墓的土坟,便是谢缵公陵墓。自谢缵墓向南,一代代埋着的全是他的子孙。
谢缵墓前是挑角起脊琉璃瓦的石碑楼,内嵌石碑是复制品,原碑藏在村室里。谢缵墓有柏树32株,“临山面水,竹苞松茂”,“风水”很好,因此才能佑护子孙。
到了明代,太康县盖谢家祠堂,当时选的地方东边是文庙,西边是武庙即关帝庙,很多人反对不让盖,官司打到陈州府,偏巧陈州知府是谢灵运的崇拜者,他曾多次落第,结果考上了,他认定自己是谢灵运的私淑弟子,赶上这起官司,“感情分”起了作用,谢家祠堂盖成了。
明代谱系石碑记载
谢缵墓地南北长三十二步余,东西阔三十步许,柏树三十二株,去县西南三十五里老冢迤西,临山面水,竹笣松茂,凿宅置院,蔑以加矣。肆今子子孙孙,不惟庶矣,而且富焉;不惟富矣,而且寿焉。达士屡见,伟人辈出,是亦阳夏之世家也。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谢缵墓碑
1997年在太康县老冢镇谢家堂村发现。该碑已仆倒于地并断裂为5块,经测量,碑高1.58米,宽60厘米,厚10厘米。碑文为“魏典农中郎将谢公讳缵之墓”,墓额有“流芳百代”4字,左下角4行字分别是:“升平四年炳月望,曾孙谢万立,后裔宋进士谢文璜重刻,熙宁丁巳年清和月。”
由碑文可知,谢缵墓碑立过两次,一次是在晋穆帝升平四年(360年),立碑人是谢缵的曾孙谢万。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此碑早已荡然不存。第二次立碑是在北宋熙宁丁巳年(1077年),由谢缵后裔谢文瓘按旧碑重刻。此碑虽破损严重,但字迹仍依稀可辨,为历史学家研究谢氏历史提供了极大方便。
谢堂村:谢堂村…… 谢堂村详细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