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荡火葬墓群
在距云龙县城70多公里的最北端,有一个古老的小集镇,无论是由县城沿沘江直上,还是从兰坪顺沘江而下,它都会突然间奇迹般跳跃在你的眼前———它就是古老神秘的顺荡井。
顺荡火葬墓群就位于云龙县白石镇顺荡村的莲花山上,火葬墓群坐西朝东,墓葬多为横向排列,整个墓地依山势缓缓而下呈等腰三角形台地,总面积1.5万平方米。墓地现存古墓千余冢,完好的梵文碑92块(梵文碑85块,梵文经幢7座)。火葬墓群是明代的古墓葬群,从明永乐到嘉靖年间都有,可见明代中期是最鼎盛的时期。火葬墓群是当地白族墓葬,墓碑所刻死者多为杨、张、高、赵四姓,即现在顺荡居民的祖先坟茔,是整个云南省境内保存得较为完整的火葬墓群之一,多数梵文及碑刻均较为清晰,是研究古代民俗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极为珍贵、精美的艺术品,是研究梵文历史的活教材。
根据火葬墓群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1987年就被云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云龙县对火葬墓群进行抢救复修,完成开辟游道、重竖墓碑、新立标志碑、说明碑、州级文物保护碑、修筑石梯子路面,在墓地中栽种柏树等多项工作,使古墓葬焕然一新,并同其它古建筑、古桥梁、自然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云龙“北大门”最佳旅游景点,达到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旅游带动经济的发展。
顺荡火葬墓群的具体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是顺荡火葬墓群墓碑有明确纪年。顺荡火葬墓群的突出价值体现在它的石刻纪年,明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嘉靖年间都有,有明确的纪年和文字可考,具有完整的时代延续性。碑的文字记载,最早的一块碑为明“永乐六年”(1408年),最晚的一块为明“嘉靖癸丑”(1553年),墓葬跨度时间为145年。数量最多的是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年间的墓碑。
二是顺荡火葬墓群墓碑有众多梵文碑刻。梵文碑刻是顺荡火葬墓群最为突出的价值体现,现存梵文碑刻92通(梵文碑85通、梵文经幢7座),众多的梵文碑刻为研究我国梵文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除梵文外,还有众多的汉字书法艺术,早在600多年前,顺荡的村民就能写出一手好字,每一通碑文都是一幅美丽的作品。编号为62号的“追为亡人赵罗义之墓志”记载了“诸法从缘生,缘离法即灭。我归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若人欲不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三是顺荡火葬墓群是古代碑刻艺术之瑰宝。顺荡火葬墓群是我省乃至全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火葬墓群,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但一直都保存得比较完整,现存梵文碑刻大多数都比较清晰。
四是顺荡火葬墓群充分体现民俗文化的特征。顺荡火葬墓群墓碑中存在大量的白语碑文,如“姑薄王”、“伽保寺”、“阿夜玉”、“张观音保”、“张罗俸酋”、“高波罗”、“满息”、“山玉”、“女禾”、“直早”、“执酋”、“如三”等,为我们研究当地民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五是顺荡火葬墓群墓碑艺术性极强。顺荡火葬墓群中的墓碑和经幢式样众多、造型各异、大小不一,花纹图案既有相同的,又有不同的,碑的正面多为汉字,中间通常为死者的名字,两边雕有“五方佛种子母”及“八冥图案”,背面刻有梵文,内容多为梵文“佛顶尊胜陀罗尼神咒”、“佛说梵语多心经”(有3块为汉字篆书)。碑和经幢的底座也是形态各异,种类众多,有方形或圆形的莲花盘底座或各种动物饰图镂雕碑座,如狮子座、黄龙座、赑屃座、白鹤座等。每通墓碑都具有代表一定时代的特征,体现了不同时代工匠们的艺术水平和精湛的手工工艺。
顺荡火葬墓群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体现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研究古代民俗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极为珍贵、精美的艺术品,是研究梵文历史的活教材。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