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里古建筑群
隆里所城垣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为土夯成。不久因大雨,城墙多倾塌。永乐二年(1404)派屯兵复修。未几又坍塌,天顺元年(1457)再次修复,用石砌边,中间填土夯实。清顺治十年(1653)第三次修复。第三次修复的城墙高4米,下部厚4米,上部厚3米,周长1700米。东南西北面各设城门一座,上修建城楼。城楼也称之鼓楼,为两层0式杉木建筑,四角飞翘,飞角下吊信风铃,风起铃动,声音清亮。东门名“清阳”,南门名“正阳”,西门名“迎恩”,北门闭塞不开,而在侧边东北角开一便门供出入。原来每座城门均设瓮城,即两道门,进出需拐个弯,称之“勒马回头”。现南门和西门还保存原样,其余东门只存一道门。城外掘有宽4米许的护城河,现南门外尚存有一座架在护城河上的石板桥。
近年来,锦屏县文物部门按国家文物局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作的要求,完成了隆里古城文物普查、古民居等级评定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认真仔细地对隆里古城城内384户民居和城外264户民居进入户普查、拍照,建立一户一档案,划分保护等级,并对重要的古建及临街房屋设置标志。对隆里古城城区域内古建筑群含城内街区、民居、宗祠、庙宇、书院、城墙和城外的桥梁、寺庙等20处建筑进行了重点普查;完成了隆里古城20处古建筑申报和锦屏清代飞山庙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
锦屏隆里古城明清古建筑群和锦屏清代飞山庙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对隆里古城古建筑群和飞山庙抢救性保护,及时消除文物险情和重大安全隐患,切实改善文物保护状况和保存环境,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依法查处各类破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行为,增强防范能力,有效预防文物被盗抢、破坏和火灾等安全事故,确保文物安全提供了良好条件。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