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仙洞是国家AAAA风景名胜区,位于石台县城东向6公里处的杜村前山,仁里镇境内,晚唐著名诗人杜荀鹤故里所在地。蓬莱仙洞风景区是国家4a级风景区,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名胜风景区,全省首批地质公园。石台县素有溶洞之乡的美名,见诸地方典籍记载的、有名称的溶洞,有一百多个。可以这样说,到目前为止,蓬莱仙洞是已被发现的溶洞景观中,最为优秀的代表作。
蓬莱仙洞作为蓬莱仙洞风景区的主体作品,具有体量大、层次丰富、景观别致的显著特色。就已开发开放的部分而言,洞体全长3千多米,近七华里路长;洞体呈鹿角状朝西、南、东三个方向,在石灰岩层中曲折延伸,匍匐前进,形成天洞、中洞、地洞、地下河四层结构;洞内可供游览面积达到2万多个平方米。溶洞开发之后,依据其自然形态,被分为迎宾厅、探海长廊、东海龙宫、通明宫、迷仙宫、玉蟾宫、银河长廊、瑶池、南海、朝音殿、送客厅10个景点。每个景点都有自己的镇点之宝,探海长廊中的“落地金钟”、通明宫中的“凌霄宝殿”、玉蟾宫入口处的“石花”、银河长廊中的“天马行空”,等等,无不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但在大大小小的近百处景点中,最为游客所称道的是“蓬莱四绝”:山水浮雕、罗纱帐、千佛山、天丝(天女散花)。
“四绝”依次分布于通明宫前端迷仙宫的入口、瑶池和南海。一绝“山水浮雕”,又被叫着“天然壁画”。这是一个巨大的岩体溶蚀景,景中楼台亭阁,山环水绕,起伏跌宕,仿佛人工就地精心雕琢而成,令人称奇。二绝是“罗纱帐”。罗纱帐是由高纯度碳酸钙凝结而成的巨大的结晶体,浑如帐幔,从洞顶直垂到溶洞的底部,因其颜色洁白如玉,晶莹剔透,故名“罗纱帐”。这种高纯度的碳酸钙结晶体在地质学上被称为“石盾”。类似的结晶体在在其他的一些溶洞景观中,也有可能见到;但是,像这样大体量的“石盾”,从目前已经掌握的信息看,当是国内仅有,华东唯一。三绝“千佛山”和四绝“天丝”,同在南海景点中。千佛山是由无数个莲花瓣状、黄褐色的钟乳石自然垒砌而成的洞中山,高约20米,围度约50米。雄伟壮观。四绝“天丝”,又被叫着“天女散花”。南海西南侧溶洞穹顶上,悬挂着无以数计的玻璃管状结晶体,晶明透亮,仿佛一场急雨从天而降,却又因为某种神力的不期而至,使“雨丝”僵持在了半空中,从而被游客们因物象形的叫着“天丝”;也有的游客,将天丝叫着“天女散花”。理由是:那些玻璃管状的、密密匝匝的碳酸钙结晶体,是“天女”散花时,飘散在空中的花絮所形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蓬莱仙洞从一般的观赏层面而跃进到旅游经济的新天地,四绝的被发现,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发和引爆作用的。
蓬莱仙洞,是石台县历史上的一大名洞。明万历三十二年和康熙十四年的《石埭县志》上都有关于蓬莱仙洞的具体记载。在万历三十二年的《石埭县志》上,蓬莱仙洞被写着“蓬莱第一洞”:“入其中,宽广可容数百人。中有‘积翠台’、‘莲花柱’、‘华盖岩’、‘夕照光明’,五彩烂然,苍碧错列,奇不可尽述”。同一志书中,还收录了时人沈懋学的《蓬莱洞》诗:“天开玉洞欲为题,此地桃园路不迷。千叠岚光浮碧落,百盘石凳接丹梯。晓看真气双龙合,晚眺仙台万象低。他日山灵终不负,吾将从尔结幽栖。”但是,相对于现在开发开放的实际深度而言,当时志书中的记载包括诗歌所描述的内容,尚只是局限于蓬莱仙洞——地洞中的景物。真正使蓬莱仙洞“名扬天下”,登上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旅游经济建设的殿堂,是天洞的被发现——亦即洞中的“四绝”被发现之后,才真正揭开了蓬莱仙洞新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