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光绪·余姚县志·典祀》记载,龙泉寺,东晋咸康二年(336)建,唐会昌二年(842)废,大中五年(851)重建,南宋建炎年间被毁。宋高宗因躲避金兵追踪,途经余姚,登龙泉山,赐金重建龙泉寺。元至元十三年(1276)又毁,元贞元年(1295)重建。当时的龙泉寺规模较大,有弥陀阁、千佛阁、蟠龙阁、罗汉院、上方寺、中天院、东禅院、镇国院、唤仙亭、更好亭、龙泉亭等。自山麓至绝顶殿阁俨然,背山面水,为一邑佳处。后因寺僧有不规行为,寺被百姓焚毁,至光绪间由尼姑募资重建。山门寺额“龙泉寺”三字为余姚书家杨积芳所书,字作欧阳询体,笔力挺秀险劲。
龙泉寺坐北朝南,背靠龙泉山,面临姚江,自南至北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前殿、垂花门、正殿(大雄宝殿)、观音阁。正殿东西两侧各有配殿,整组建筑自龙泉山脚顺山坡逐渐升高。现仅存正殿,东侧配殿和观音阁。
正殿为主体建筑,歇山单檐屋顶,通面阔14.60米,分五间,通进深19.40米。明间梁架为抬梁式,次间、稍间梁架采用抬梁和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梁架上的瓜柱,做成柁橔及坐斗的形式,上面搁置十字栱,支托各檩梁。明间进深第二、三间平身科用斗棋四攒,一斗三升重栱支承五架梁。前出檐用撑拱及挑尖梁头支撑的撩檐檩,承托檐椽及飞檐。明间脊檩枋下题有“大清光绪元年岁在旃蒙大渊献黄钟月比丘尼功顺募化重建”等字,光绪元年为公元1875年。
东侧配殿通面阔22.70米,分六间,通进深6.54米,硬山屋顶。由于依山势而建,南三间低于北三间,造成了里高外低的两庭院。
正殿后的观音阁,硬山屋顶,面阔14.60米,进深7.38米。楼房用材粗壮,梁、穿插枋做成阴刻月梁状,断而瘦高,柱与檩、柱与梁枋的节点用拱或长替木过收,现改装较多。
龙泉寺是余姚最著名的一处佛教胜地。1997年3月19日,该寺由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