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洞景区是国家3A级景区,位于林溪乡冠洞村中部,距县城27公里。是体现侗族集体做客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景区。通过“月也”活动,以拦路、迎宾、芦笙踩堂、百家宴、对歌、讲款、多耶、坐夜等民俗风情为特色,通过双方对唱拦路歌、河歌、情歌、酒歌,以及多耶、讲款,琵琶弹,赛芦笙,唱侗戏等,展示各方的才智,让游客一饱侗族文化大餐,并以迎宾最高的礼仪——侗族百家宴把侗族文化推上高潮。
“贵客你从哪里来,侗乡人民欢迎您”,每当夕阳西下,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冠小屯鼓楼坪前的台阶上,一曲曲清脆悦耳的侗族拦路歌就会响起,游客在芦笙舞和拦路歌声中拾级而上,到鼓楼坪上参加“百家宴”。经过多年的努力,结合本村民风纯朴、民族风情浓郁的特点,冠小屯被成功打造成了侗族民族风情“百家宴”旅游接待点,“百家宴”已成为三江民族风情旅游产品之一,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景区不仅传承展示民族文化,而且为当地百姓带来了收入,每年旅游创收达60多万以上。
景区里几个重要景点和节点:
(一)在宾客迎送中感受现实生活中的侗族热情
拦路对歌、唱歌留客——“拦路对歌”迎宾是侗族隆重的迎宾仪式,是接待游客的最高礼节。“拦路”亦称“塞寨门”,当客人到本寨或路经本寨时,即于寨边门楼或要道口处设置障碍,拦客人于外。主人首先唱起“拦路歌”,唱出种种拦路的理由,接着客方的姑娘或后生则以歌作答,推翻这种借口,一唱一答。每当客人用歌答复了对方提出的一次盘问和逗趣之后,主方就把障碍物拆去一件,直到把拦在路上的障碍物完全拆除干净,这时主寨上的姑娘们就会拿起装满酒的酒杯或牛角向客人逐个敬酒,然后引客入寨。待客走时,寨上姑娘又成群结伙,来到寨边路口,唱拦路歌挽留客人。主客对唱,依依惜别。最后客队向盛情的主人撒送糖果才离去。
芦笙迎宾、送客——芦笙,是侗族人民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每当贵客临门,侗族人民列队在道路两旁演奏起芦笙迎宾曲,意思就是欢迎客人的到来,每当客人要走时,就会吹起送客曲,对示对客人的留恋。侗族人民还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丰收庆典时,也都少不了吹芦笙。有时还举办吹芦笙比赛活动,数十支甚至成百上千支芦笙齐鸣,场面十分壮观。
(二)在芦笙踩堂中领略侗族人民的音乐
侗族地区一般在节日庆典和祭祀时跳、乞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或庆祝粮油丰收等。表演者通常有二、三十人,穿着庄重漂亮,扎绑腿,穿白裤和百鸟衣,领头和跟尾的人要手撑伞,身披红毯,跟着芦笙左右摆舞,并口念咒词。芦笙舞曲调稳重雄浑。踩堂舞分两节,向左踩堂完后又向右踩堂。这就是芦笙踩堂。
目前,侗族芦笙共有17种类型。大芦笙用来吹奏低音,吹奏时固定一地,高高耸立,庄重严肃;中小芦笙吹奏主旋律,小芦笙还担任领奏,大中小芦笙齐奏时,高依音交相呼应,音域宽阔,音调多样,气势恢宏。侗族人民还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丰收庆典时,也都少不了吹芦笙。有时还举办吹芦笙比赛活动,数十支甚至成百上千支芦笙齐鸣,场面十分壮观。
(三)在侗族歌舞中体验侗族人民丰富的民间文化
多耶——侗族最古老的一种歌种,过去多在春节期间踩歌堂或重大庆典、祭祀活动时演唱。演唱时,男的围成圆圈,互相攀肩边走边唱。女的手拉手围成圆圈边唱边走。耶歌的内容繁多,多分为六大类别,即祭祀耶、祝福耶、赞颂耶、礼俗耶、对答耶、谜耶等。其演唱方式有两种:一是一人领唱众人和;二为众人合唱。侗族多耶也是一种集体歌舞。表演人数可多可少,男的是后者用手攀前者肩膀,转成圆圈,两腿叉成30度角,左右脚轮换着地,身子随音乐节奏相应摇晃,摇头顿足鱼贯而往。女的是手拉着手围成一圈,面朝圈内,边唱边摆动并向右移动脚步。
情歌对唱——每当夜幕降临,勒勉(姑娘)们三五成群在吊脚楼里做针线活、纺纱织布,等待她们的意中人;夜饭过后,三五个勒汉(男青年)提着牛腿琴,琴上还吊着一盏四四方方的灯笼到勒勉家谈情说爱、对歌。通过多次交往,他们互相了解,增进友谊。有时,夜已深,勒勉们就架起锅头,打油茶或煮糖粥,多请家中老人家起来同欢共饮。随着时间的推移,勒汉和勒勉彼此尊敬,感情加深,有的成为朋友,有的成为终身伴侣。
侗戏演出——侗戏产生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创始人是贵州省黎平县腊洞山寨侗族文人吴文采。他根据汉族传书编出两部侗戏剧本,即《梅良玉》和《李旦与凤姣》,并在侗歌的基础上设计唱腔,创造了侗戏。侗戏产生后,很受侗族人民的喜爱,迅速在侗族地区传播。约1875年侗戏传入三江县。侗戏音乐有“大过门”、“小过门”和“普通腔”、“哭腔”、“尾腔”等传统唱腔。乐器有二胡、牛腿琴、锣、鼓等。表演形式较为简单,演员在舞台上走横8字。20世纪40年代后,侗戏吸收了汉族其他剧种长处,丰富了表演形式和乐器伴奏,深受群众的喜爱。至今,侗戏新老剧目共有四百多个,比较著名的剧目有《秦娘梅》、《莽子》、《甫宽》、《妹桃》等。
信息来源: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