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东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骊山西麓。
秦东陵发现于1986年县文管会进行文物普查时。后经省、县文物考古单位共同勘探,又证以史籍,断定这一带确为秦东陵。并且,对一号陵园两个并列的亚字型大墓进行了重点钻探,查清了它们的型制,收集了大量文物标本。经调查,可知秦东陵内埋葬着秦始皇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其中“亚”字型墓葬三座,“中”字型墓葬2座,“甲”字型墓葬3座,陪葬坑3座,陪葬墓区4处,地面建筑7处,出土了大量铜器、铁器、陶器及筒瓦、板瓦、瓦当等建筑材料。
从《史记》的记载看,秦东陵共葬昭襄王以后四位君王、四位王后、一位太子。包括秦皇陵在内,现已查明四处。至于芷阳县治所在,经勘查,大致可断定在油王村一带,属韩峪乡,离东陵不远。
陵园面积达27平方公里,其后,又经过半年勘探调查,相继发现二号陵园、三号陵园。二号陵园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也有天然沟道和人工修葺的天然沟道相通成一完整的防御设施。园内发现“中”字型大墓一座,“甲”字型墓两座(其中一座丘陇之下为两个甲字型大墓),陪葬墓区两处,陪葬坑一处,地面建筑遗址一处。三号陵园范围东西长282米,南北宽183米,由两条天然壕沟和一条人工壕沟组成长方形的防御设施。人工壕沟上口宽6米,底宽3米。在陵园内有一个“中”字型大墓,地面建筑遗址两处。两处陪葬墓区均在陵园之外,未发现陪葬坑。
1988年文物普查时,在一号陵园南直线距离2公里许的马斜村发现30余米长的一段花土道子,后经勘探调查发现为一“亚”字型大墓。以该大墓为中心形成一完整的陵园,东西长500米,南北300米,同样以天然沟道和人工修葺的沟道作为防御设施。园内除亚字型大墓外,陪葬墓区一处,地面建筑遗址两处,未发现陪葬坑。在陵园外面有两座大型甲字型大墓。
一号陵园依山坡而建,地势东高西低。陵园南至小峪沟,北到武家坡村南的无名沟,西界洞北村西的小峪河,东达范家庄的人工壕沟,南北宽1800米,东西长4000米,总面积72万平方米。陵园内钻探出亚字形大墓2座(M1、M2)、陪葬坑2座、陪葬墓区2处、地面建筑基址4赴。面座亚字形大墓为陵园内的主墓,大小相若,主墓道皆东向。两座陪葬坑分别位于M1、M2东墓道以东偏南处,经钻探,友现马骨、木迹、漆皮、骨饰等,当为车马坑。两处陪葬墓区则位于M2的东南部和西南部。
二号陵园位于一号陵园东北方向约1500米处,地形为自西向东大约30度的斜坡。陵园范围:东自北沟村,西到枣园村,南至三冢村北无名沟,北达武家沟,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总面积15万平方米。陵园四界是利用自然沟壑并经人工修葺而成,与一号陵园相似。陵园内发现中字形的大墓1座(M3)、甲字型大墓3座(M4、M5,其中M4为两座甲宇型墓并列而起一座墓冢)。三冢墓成品字型排列:M3居中,墓道呈东西方向;M4在西,M5位东,墓道皆在北。此外,还发现陪葬坑1座,位于M3正西方向200米处,为车马坑。陪葬墓区两处,一处(BM4)在M3北侧70米处,已暴露出小型竖穴墓4座;另一处(BM3)位于M3偏北10度的350米处,探知小型陪葬墓31座,并清理了1座土洞墓。地面建筑遗址1处,位于M3正西方向偏北10度的350米处。
三号陵园位于武家沟村北100米处,东南距一号陵园的1500米。陵园西、北两面利用天然沟壑为其兆沟,而东、南两面兆沟则为人工开凿。陵园原有破坏,东西长28O米,南北宽180米,面积48400平方米。陵园内发现中字型大墓1座(M7),东西方向,西墓道略长于东墓道;陪葬墓区1处,位于陵园东南,发现小型墓4座;建筑基址2处,在中字型大墓正北及正西处。
以上3座陵园均位于小峪河北岸的山前冲积扇面上。
四号陵园位于小峪河南岸,亦为山前另一冲积扇面,与一号陵园隔河相望,相距约2500米。四号陵园四界利用天然小沟和人工挖掘的沟壕作兆沟,东起马斜坡,西至染房村,南抵井深沟,北到小峪河南岸,东西长960米,南北宽500米,面积48万平方米(按:陵园南界似应再向南延伸,将陪葬墓包括进去)。陵园内发现亚字型大墓1座(M8),呈东西方向,主墓道在东。陵园南侧有甲字型的附葬墓两座,小型陪葬墓群1处。
这4座陵园,共发现亚字型墓3座、中字型2座、甲字型墓5座。据史籍记载,可以确定葬于秦东陵的王公贵族有昭襄王与唐太后、庄襄王与帝太后、悼太子、宣太后。至于孝文王与华阳太后是否葬在秦东陵范围内尚有争议。
秦东陵,是继临潼秦始皇陵、凤翔秦公陵园之后,秦东陵是秦国国君陵墓的又一重要发现。但因为秦东陵只经过调查钻探而尚未发掘,加之文献记载疏略,所以关于诸陵园及大墓的被葬者同题就有多种意见,迄今并无公认的看法。
2006年秦东陵作为秦代的古墓葬,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