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湖庵游览区的太姥娘娘雕像于1998年由厦门大学孙赐麟教授创意,当年9月付诸设计,历经两年,三易其稿,终算完成。雕像选址,更是经过多次考察、论证。现址左边是乌龙岗,右边是虎头岗,前面眺望嵛山岛,后面依靠摩霄峰,正合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堪舆玄理,可谓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二00一年十月三日,雕像奠基,动土时,天空忽然挂起绚丽的彩虹,反复五次,在场的人无不惊讶称奇,疑是太姥娘娘乘九色龙马驾还。
太姥娘娘雕像由288块花岗岩组成,叠高18层,高20.88米(含基座),台阶的台数、级数,都暗合道教所推崇的数字“九”。雕像造型以方中有圆,以方为主的形调吸收了北魏石石窟雕像的秀骨清相的特点,揉进少许盛唐时代人物面部的丰润,同时从大量汉俑中吸取其造型单纯、简洁之韵味,使得雕像美得敦厚、祥和、仁慈和智慧。其动态状为迎海风而徐徐前行,头略略低垂,慈目微启,时时关注着山下芸芸众生。左臂弯起,指擎灵芝,给人间洒下关爱。右手执拂尘,欲将天下瘴气迷雾扫尽。
据考,太姥娘娘系古越人始母。她家在才山下的才堡村,为避战乱逃至才山上,住在鸿雪洞里,以种蓝为业,乐善好施,深受人们尊敬,呼为蓝母。那年,山里发生麻疹,蓝母用亲手种植的绿雪芽茶为孩子们治病,挽救了无数小生命,乡亲们无不感恩戴德。晚年,她得到仙人指点,修练成正果,于家历七月七日乘九色龙马羽化升天,百姓奉为神明,曰圣母,成为闽地第一位女神。后人还推广移植山中的古茶树,并仿效她的制作方法,将茶叶晾干收藏起来,以备饮用。现在福鼎的绿雪芽就出于此,太姥山鸿雪洞口仍生长一棵古茶树,及太姥娘娘浇灌绿雪芽的一口丹井。
一天,尧帝巡游东海,遭遇风浪,险些葬身海底,是圣母为之指点迷津,化险为夷。尧帝感其思,赐为太母,才山因之改名太母山。汉时,武帝命东方朔授天下名山,东方朔钦服于太母山的壮丽和圣母的威灵,于摩霄峰下巨石上挥指写下“天下第一山”五个大字,回京奏明武帝,册封太母山为天下三十六名山之首,改“太母”为“太姥”。从此,圣母遂称太姥娘娘。至今,一片瓦景区还完好地保存着太姥娘娘塔墓,其碑正面刻有唐玄宗赐题的“尧封太姥舍利塔”七个字。
历史上太姥山诗文中,也有记载传说的内容,最早把太姥娘娘入诗的是宋代的陈嘉言,相传他曾在太姥山聚徒讲学,并写了《太姥墓诗》:“吾闻尧时种蓝妪,世代更称那可数。帝尧骨配无微尘,此间犹有其时墓。”这也是最早记录了太姥的诗文之一。万历戊申(1609年)仲秋,陈仲溱游太姥山,出天门,在四壁环卫宽余处,见证了太姥墓,铭刻:“尧封太姥舍利塔”。第二年,即万历已酉年(1610),谢肇浙在淫雨霏霏的二月游太姥山,他的《太姥山记》载:“过此豁然,别一世界,是为岩洞。石壁罗立,平园半亩,窣堵树片,石上太姥墓,似藏舍利所耳。僧流以为肉身坐化,乃卒不知太姥何人?墓何代?尧耶?汉耶?未可知也。”至清代,太姥墓仍是游人必访的一处名胜古迹,也留下不少诗文作品。
人们拜谒太姥墓同时,便可以欣赏“金龟爬壁”、“金鸡报晓”等多处天造地设之奇景,聆听与太姥娘娘相关的种种绝妙的传说。往塔之西有一拨地而起的巨型岩柱,世传即太姥娘娘升天石。有龟者名木果和尚与太姥同在山中修行,在太姥升天前一个晚上,有仙童化作美人,以天黑无处可住,引诱木果留宿。木果并未为女色所动。次日,金鸡晓唱,女子梳妆后遗落一金钗便走,木果却收入袖中据为已有,想随太姥娘娘仙去。此时云端传来声音:“木果你虽过美人关,却未过钱财关,留在此处继续修行吧!”如今在石之下端正面,有一酷似龟者正奋力向上攀升,它也给世人留下几多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