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福蚕种场位于江阴长泾镇老街最东端,是由长泾镇民族资本家宋楚英、宋楚材两兄弟于国民十七年创办。民国十七年,宋楚材联合友人袁瑞甫、华孟英等集资法币38500元,以每千元为股,共计38.5股,在长泾南街东首野坟冈创办“大福蚕种繁殖场”。共建有蚕室两栋,簇室3栋,冷库1座及制种辅助用房等共104间,建筑总面积3559平方米。聘苏州浒墅关蚕桑专科学校教授姜白名为总技师,招收职工181人,年产优质杂交蚕种50000多张,以“帆船”牌注册商标,产品远销苏、浙、沪和新疆等地。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又扩建了原种生产部。那时的大福蚕种场,已是江浙一带蚕种制种业的“龙头”企业。民国二十五年,宋楚材又投资在大福蚕种场的河北东街增办了“大福二场”。建造了两栋标准化蚕室,都是地下一层,地面两层半的建筑格局,其他辅助设施用房两栋,共124间,建筑总面积达5346平方米。所有建筑都以连廊沟通,蜿蜒曲折,其间小院错落,深邃幽雅,极其江南水乡民居的建筑风格和时代特色。抗战时期,在日机的轰炸下,场内被毁房屋一百余间;二场曾一度被日伪军所占据。蚕业生产处于萧条期,大福蚕种场几濒倒闭。
解放后,大福蚕种场走上了恢复生产的道路。在修复被毁房屋的同时,又先后建起了蚕室、簇室、地下储桑室、机冰冷库和一百余间辅助房屋,并增添了加温设备,具备了催青孵化的育种能力。1956年,公私合营开始,云亭双利蚕种场并入大福,更名为“公私合营大福蚕种繁殖场”,后又更名为“国营江阴市蚕种场”,这时蚕种场建筑面积已达12000平方米,至上世纪80年代,平均每年产出蚕种五万七千多张;1995年时,最高年产蚕种大一十六万八千多张,为我国丝绸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