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岔镇
三岔,位于蒲河上游米家川河、白家川河的交汇处,是镇原县边远的北部乡镇。三岔镇街北有座天主教堂,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军事侵略的同时,还大肆进行文化渗透,大批传教士涌入中国,进行传教,三岔的天主教堂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1935年10月10日,0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当时称陕甘支队)来到三岔。当晚,毛泽东等中央-就住在三岔天主教堂的砖瓦房里;-、彭德怀住在教堂前面的窑洞里;一纵队及纵队--、聂荣臻在三岔街道宿营;二、三纵队及纵队-李富春、-、邓发在距三岔街三、五里的山岗土窑洞里宿营。与此同时,程子华、徐海东、刘志丹领导的十五军-骑兵给毛泽东送来了迎接0中央、中央红军去陕北的亲笔信。毛主席看过信后,高兴地说:“这下子好了,可到家了。”他高兴地问身边的同志:“三岔镇这个地方是不是京剧演的那个三岔口呢?”他见无人回答,又接着说:“按道理应该是这个了,你们知道吗?这里古代打过好多次仗,穆桂英你们知道吧,她就在这里打过仗的。”中央红军到达三岔后,由于长期的急行军,将士们衣服和浑身上下都很脏,本来打算在三岔休整、筹粮一天,让将士们在三岔的蒲河里好好洗个澡,也洗洗衣服。但警卫部队在三岔南二十华里处与尾追之敌接了火,部队利用有利地形消灭了敌人,使敌人未能进入我前沿阵地。马渠方向的宁马三十五师大队人马也尾追而来,为了阻击尾追之敌,保证0中央和主力红军安全转移,红军在距三岔30华里的地方设伏,经过激烈的战斗,打死打伤敌军300余人,缴获了大量战利品。鉴于此,0中央决定部队立即转移,11日中央机关率左路军一纵队,沿白家川北上,当晚宿营殷家城,次日经杨店子进入环县,右路军二、三纵队经演武进入环县,两路军于13日会合。转战陕北,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在三岔摧毁了盘踞在当地的民团,活捉了团长白嘉惠,当场击毙了白秀海,并打开了6处豪绅庄堡,缴获了大量粮食、衣物和部分0、弹药。除补充军需外,大部分分给了贫苦农民。同时,还宣传了革命道理,发展了党员。1936年10月马渠上原畔建立了镇原县第一个党支部。与此同时,在三岔建立起三岔区苏维埃政府和秘密区委及其乡村政权组织。红军长征播下的革命种子,在这里扎根萌芽生长,传遍全县,开花结果。
2003年三岔镇政府筹资14万余元,修葺了毛泽东及其他中央-住过的天主教堂的瓦房和窑洞,建起了围墙、栽植了花草树木。并修建了老爷山革命烈士陵园。县委、县政府决定将三岔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的三岔309国道穿境而过,她不仅是镇原北部重要的畜产品和农土特产品的交易市场和集散地,而且也是镇原别具一格的红色旅游胜地。这里沟壑纵横,梁峁交错,绵延不断,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丘陵地貌神奇莫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它雕凿的千奇百态。又是老一代革命家足迹遍布的地方。三岔以其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独有的革命历史,满怀热情,迎接八方客人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