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奇门村六德堂是当年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后裔的故居。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主体建筑群布局大体为:沿中轴线中设三进大厅,后设楼房、碉楼、花园,前置小院;左右两厢各配三套厢房相拥抱。整个建筑群共设有大门小门99道、大窗小窗99扇、长巷短巷99曲,并以99级铺石台阶与村前小码头相连。正厅、厢房、回廊、天井、前院、后花园等,以门相通,以巷相连,门中有门,巷里有巷,屋内有屋,环环相扣,是一座规模宏伟、别具一格的古典庄园。由于在巧用“99”奇数设计布局,故又被当地人称为“九九奇门六德堂”。
六德堂所在的九九奇门村(也叫大浪村)的人家都姓郑,这是一个居山滨河面水的村落,郑氏人家卜居此处已有350多年的历史。
明清之际,郑成功保明抗清,遥奉桂王永历年号,受封延平王,率精兵强将出没于浙江、福建、广东沿海一带时,已有福建南安石井村的族人亲兵自海入江溯流经广东三水、四会等县到怀集,择居于罗大这一块地方,尔后逐渐辟为村落。及后,郑氏兵败,有延平王子儿一支为避乱和躲追杀而遥从福建一带踏海越水到怀集罗大定居,并起村名为大浪?穴取大展鸿图搏击风浪之意?雪而在延平王子来居后不久,先前来此的其他郑氏兄弟竟因思念南安石井村老家祖屋,遂寻来路返回福建。而现居九九奇门村的郑姓人家乃清一色郑成功后裔。
九九奇门村郑姓人家凭勤恳、藉智慧以及谐众邻,很快便发家致富,成为当地望族,至清朝中后期,还以放运、种植、加工、经销厘竹而快富大富。清末,郑宏熙公以已具资财、当拓未来之思开始措筹改造老祖屋,建筑六德堂。
所以名这一大屋为六德堂,因为郑宏熙公希望膝下六子个个都成为有德之人,说“福缘善庆多,寿为德积长”。这从六德堂现存各处墙眉檐栏的描画题句中的“安舒”“蠡衍庆千秋”和“润屋润身”等话语可见到。
也因想着“润屋润身”,所以在六德堂建设中,主持建筑者努力营造文化氛围,在门楼前庭两厢门额“居仁”“由义”词,在两厢旁厅檐栏刻梅兰竹菊、鹤凤龙豸时雕“芝兰挺秀”等语,在前厅侧门匾书“周规”“折矩”句。更有意思的是在门楼内墙眉大画“雁答题名”图后,在此图两侧画南安石井村旧居图,其中有“长楼万古图”“村中好”等语,谓不曾忘、不敢忘石井老村。因“不曾忘”“不敢忘”,传说本村河边的八棵老榕树就是当年从南安石井带来的树苗,六德堂门前台阶的两棵已枯槁老树就是仿延平王当年在台湾行政衙门前的两棵大树而种的。
六德堂,集岭南建筑风格、也有人说杂着闽南建筑风格的大屋,相传取“九”为大,“九”为奇,九九奇门村有“九奇”:
一曰奇地。郑成功族人抵粤,入珠江口北上,转绥江西行,至坳仔大浪靠岸小憩,顿感舒心极目,留连忘返,便上岸搭棚定居。风水先生赐之为“犀牛望月”之地。
二曰奇屋。亲兵族人登上小山岗,脚下恰似热气升腾,周围光环隐隐,即有登高望远、与闽东祖籍相类似之感,于是着手建起“兵营式”大屋,其后代在吸收外来文化之后,又加建了中西合璧式的附属旁屋。祖殿居中,厅房相拥,碉楼俯视,巷道深深,后人称为“99迷宫”。
三曰奇水。郑氏家族定居后,早期靠渔猎为生,门前江河水清见底,鱼虾成群,一网撒下,满船而归,高兴不已,村民雀跃称道“奇水、奇水”。
四曰奇竹。郑氏家族出海为生,有一放运木排农夫,砍下几根当地茶秆竹(厘竹)随木排运至广州摆卖,被一位英国商人看中,便买几支带回英国,发现该竹坚韧、鲜黄,无虫蛀蚀,此后,英国商人托人大量收购,声明非怀集厘竹不买,便有“奇竹”、“钢竹”之誉。
五曰奇树。现在岸边茂盛的古榕、郑作贤故居门前山茶花和九九奇门六德堂门前两株干枯的古榕,是当年郑成功后裔从福建带来种植的,郑成功去世之后,六德堂门前两株干枯了,而岸边的古榕十分茂盛,其后代说,干枯的古榕有纪念郑成功之意,连祖籍的树种都心有灵犀一点通,真是奇树。
六曰奇事。九九奇门六德堂建在山顶制高点,饮用水需要到绥江河边取之,一日,有一长者托梦,右侧厢房不远处有一只龙眼可出饮用圣水,于是村民挖之,便见清泉喷涌,成为梦想成真的奇事。
七曰奇遇。民国十四年(1925)村中来了一位语言不通的外乡人,每天爬竹山、钻竹林、访竹农、验水土、测气温、观环境,十多天后乘木排离开了,村民们觉得奇怪,后来方知此人是美国植物学家莫古里,其编著的《世界竹子研究》一书记述了怀集厘竹。1974年,他的学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马丁遵师嘱再寻厘竹产地来到九九奇门村,充实《世界竹子研究》一书内容,方解开了与外乡人奇遇之迷。
八曰奇观。乘木排游厘江(绥江河坳仔段)行至九九奇门村附近,便见竹林-,碧波粼粼,传说有“仙女织网”之意境。
九曰奇人。1898年出生的九九奇门村青年郑作贤,1927年报知家人赴广州读书,一直与家人失去了联系,村里人传说他小时候聪慧过人,有先知先觉之灵感,猜想他已在外成家立业成了大富翁了。至解放后,国务院颁发下烈士荣誉证书,方知郑作贤参加了-、张太雷组织的广州起义,1928年在广州车屋炮台中心洲牺牲了,村民称他是奇人,为父老乡亲增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