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也叫孔庙,是古代祭祠孔子的地方,又称岳州学宫,位于岳阳二中校园内。
庙中原有伴池、状元桥、回廊、大成殿,为当年岳州“百废俱兴”的壮举之一。后历经数十次重建或修缮,现存大成殿,其屋檐起翘,极具宋代建筑风格。特别是殿内16根横木,在石墩和大柱之间,垫有一个约30公分厚的鼓形横木,名叫木质,为古代建筑中所罕见。木质可以防潮,保证了大柱干燥不腐,故大成殿中的大柱虽距今900多年,依然完好无损。
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8月进行过一次大修,在天花板上绘有一幅“盘龙戏凤”,至今依稀可辨,为文物中的珍品。
岳州文庙位于岳阳市郭亮街(旧称翰林街)岳阳市二中校园,始建于北宋。据清光绪《巴陵县志》载,“宋庆历六年(1046)知府滕宗谅创建”,即为滕子京(宗谅)谪守巴陵郡后重修岳阳楼之翌年所始建的州一级文庙(府学),文庙竣工之日,滕子京请朝廷任起居舍人直龙图阁官职的尹沫撰写了《岳州学宫记》。
宋治平(1064—1067)初年,知州赵尚之奉诏修葺文庙后,将文庙改为“大成至圣殿”。明代洪武末(1398)始建明伦堂。正统三年(1438),知府易善更创四斋及号台。成化年间(1465—1487),知府吴节“庙庑门堂俱创而新之”。弘治元年(1488),知府李镜又增修扩建。至隆庆《岳州府志》载,“先师庙原名大成至圣殿,五台,有殿庭;左右两庑,各七台;前为朝门,七舍;又前为棂星门,三台”,形成明代的基本规制。此后多次修葺,明末毁于兵乱。清初顺治时重建,康熙十二年(1673)再毁于兵。随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各朝相继重修,自宋治平年间(1064—1067)至清同治十一年(1872),历时800余年,岳州文庙修葺和扩建近30次。光绪《巴陵县志》载:“岳州府学在县治南阜,中为大成殿,殿之旁为东西庑;前为大成门,门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外为棂星门,棂星门外为泮池,围以红墙,左右门书‘德配天地,道冠古今’。殿后为崇圣祠,祠东为明伦堂。”成为清代的最后规模。
民国初年,开始在此兴办新学堂,逐渐对文庙建筑群进行了改建,除大成殿、东西庑、大成门、明伦堂、泮池、状元桥等保持了原貌或部分改建外,其余皆遭拆毁。文庙坐北朝南略偏西,砖木混合结构,面阔5间,进身3间,宽28米,长20米,高16米,占地548.5平方米。整个大成殿的内外建筑,保持了宋代建筑的风格特点:工艺精巧,宏伟壮观。殿内有18根金柱,外有23根石柱,殿上檐是“一斗三升”斗拱,下檐出抱头梁,屋顶为重檐歇山式,翘首饰凤,覆盖黄色琉璃瓦,脊上为精巧的二龙戏珠陶制装饰。从金柱、柱础和铺作斗拱到其间的明袱枋均作琴面,用材比例瘦高,应为宋代构件。天花板和梁枋彩画,似为明代所作。天花板上穿逗式梁架及前廊部分,是清代同治年间修建,整个建筑既体现了宋代营造法式,又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