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县境内有多处玉皇阁,但以巍宝山的玉皇阁最为壮观。原明代晚期的玉皇阁位置在三皇殿左下方,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重建时迁移到今天的新地址,在灵官殿的背后。玉皇阁依山而建,层层而上,每层以三路石级相通,共42级,由四圣殿、三师殿、吕祖殿、依云阁、弥罗上宫(圣父母殿)等组成,是巍宝山所有殿宇中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早的殿宇,内供奉天地水三官、吕祖、财神等。玉皇殿内玉皇大帝塑像的天花板上绘有10幅彩色图案,其中9幅是彩龙图,另一幅是著名的道家“水火匡廓图”,具有很高的宗教研究价值。
“水火七廓图”采用黑白两种颜色绘制,用宽细线条合半交错的手法绘成,既不同于太极图,也不同于八卦图。它源于后汉(公元947年~950年)巍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是道士妄想-长生不老丹的药方示意图。后来产生的太极图就是在“水火匡廓图”和“三五至精图”的基础上合成的。唐代四川青城山天师派道教哲学家彭晓曾批注《参同契》,将“水火匡廓图”解释为“明镜图”。
这幅绘制于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距今200余年的“水火匡廓图”标志着巍宝山很早就是中国南方五斗米道的传教区之一,也说明了巍宝山道教与四川青城山道教的文化联系,为研究巍宝山道教的起源和派别提供了可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