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堡是因位于红山地区而得名。据史书记载,古时在夕阳的照射下,这里山峦一片鲜红,因命为“红山”后讹传为“横山”,“红山堡”旧时也就一名“横山堡”。它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城障,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由总制陕西军务户部尚书秦纮秦筑,距今已有500多年。红山堡是一座北邻明长城的屯兵之城,为宁夏都指挥史墉修筑。东自清水营五十里,西至红山堡二十里。在横山堡内驻军251名,设守堡官员一名,操守官一名,领峰候(烽火台)八墩,看护东西约30里的长城。在和平时期,红山堡是长城内外各族人民开展商贸交流的活动场所。现在的红山堡,虽然经历了战火的摧残和岁月的剥蚀,但它的城墙依然完整高耸。红山堡的瓮城城门尽管已经被风沙掩埋,但宏伟的城门还依然顽强地屹立在土原之中。在城堡中,还可以看到原有的房屋基址,如果按照明代兵制,每5人分住一间营房,红山堡可能有50多间房屋,在城堡西北台地处,还能见到大量残破砖瓦和建筑构件堆积,这里可能是守堡官员所住的房屋,在没有破坏前,可能是一座档次很高的宏伟建筑。
红山堡是一座北邻明长城的屯兵之城,据史书记载,红山堡在明正德十六年(公元2521年)修建,为宁夏都指挥史墉修筑。东自清水营五十里,西至红山堡二十里。在横山堡内驻军251名,设守堡-一名,操守官一名,领峰候(烽火台)八墩,看护东西约30里的长城。在和平时期,红山堡是长城内外各族人民开展商贸交流的活动场所。现在的红山堡,虽然经历了战火的摧残和岁月的剥蚀,但它的城墙依然完整高耸。红山堡的瓮城城门尽管已经被风沙掩埋,但宏伟的城门还依然顽强地屹立在土原之中。在城堡中,还可以看到原有的房屋基址,如果按照明代兵制,每5人分住一间营房,红山堡可能有50多间房屋,在城堡西北台地处,还能见到大量残破砖瓦和建筑构件堆积,这里可能是守堡-所住的房屋,在没有破坏前,可能是一座档次很高的宏伟建筑。初时,驻堡将士仅为“一百二员”,就是说戍守将士只有102人。到明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年),瓦剌毛里孩、阿罗书、学罗忽三部渐强,入居河套。自成化元年(1465年)瓦剌三部不断寇掠陕西、宁夏。成化九年(1473年),王越于时属灵州的红盐池大败孛忽罗等部,迫使他们“渡河北去”。但鞑靼部渐强,小王子部又率众入居河套,经常侵扰边塞“杀伤以万计”使生产遭受严重破坏。这时,红山堡等长城沿线防守任务更重。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制三边(陕西、宁夏、固原)的秦纮,委派宁夏都指使史镛扩建红山堡,南北长约380米,东西长约320米;瓮城长30米,宽20米。堡内住军251名,设守堡官员一名,操守官一名。城堡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原有的房屋基址。如按明代兵制,每5人分住一间营房,红山堡应有50多间房屋。在城堡西北台地处,我们能见到大量残破砖瓦和建筑构件残片堆积。这里可能是守堡官员的住所,在没遭到破坏前,可能是一座档次较高的恢宏建筑。最初设置红山堡等城障时,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加强长城线上的防守(这在介绍藏兵洞时已谈过);二是“防秋”。所谓“防秋”古已有之,到了明代,鞑靼、瓦剌贵族仍然遵循突厥等游牧民族贵族的古例,就是往往于秋天马肥草盛之际,大举兴兵南侵,这时农耕还正值秋收季节。为此,从隋唐至明,每到这时就要调集大军戍边,以保护百姓秋收,因称之为“防秋”。但在客观上,其作用并不仅如此。如自嘉靖十年(1531年),王琼筑“头道边”,实施“深沟高垒”后,使长城内的“宁盐大道”和陕北有屏障保护的交通大道相衔接,从而成为商运往来的“黄金商道”。另一方面,又在横山至清水营各城障设立驿站,其中红山驿设驿马18匹,原有驿站3名,新添至7名,往灵州南下关中的驿道,比过去延长了120里,是宁夏镇军事供应及军机文书传递、官员往来的必经之道,这就和“宁盐大道”共同构成了在军事保护下的两大主要交通线。另一重要作用,就是长城内外各族人民出入清水营“马市”及“牛羊小市”进行商品交易和商贸往来,红山堡是重要通道之一。据志书记载,明代长城沿线自横城起至延绥的今定边界,共有城障21座(城堡之间又根据需要修筑的小城堡称为“障”)。横城分边守备17里,清水营守备36里,两城营之间的18里统归红山堡分边守备。这样红山堡一头挑着横城营,一头挑着清水营,其军事上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正应它在地理上的特殊性,藏兵洞的修建就更容易理解了,大约建于实施深沟高垒的嘉靖十年(1531年)。红山堡及其他城障之北的长城基部,一般都设有“暗门”(即类似城门的拱形小券门)可使长城内外相通,由戍军把手,按照规定开启。除此之外,明代在修筑长城时,还于长城内侧每5里筑有一座烽火台,红山堡属下有4座,即安边墩、大莺墩(此墩处的长城上有“暗门”),镇罗边墩、窑儿边墩。烽火台为黄土夯筑,也称烟墩、烽台、烽燧、烽堠、狼烟台,俗称“烟火墩”。这种墩台,长城上也有设置,专用以军事报警,白天燃烟,夜间举火,依次递相燃放,军情很快就可传报到镇或州所。这种古老的报警方式,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明成化二年(1466年)的法令中规定:“合设烟墩,并看守堠夫,务必时加提调整点,须要广积杆草,昼夜轮流看望,遇有警急,昼则举烟,夜则举火,接递通报,毋致损坏,有误军情声息……传报得宜寇敌者,准其功,违者处以军法”。每座墩台一般设三个戍卒看守,日夜轮流值班。至于传递军情,其法令又规定“令边堠举放烽炮,若见敌一、二人至百余人,举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每座烽火台,通常都配备有旗帜、鼓、-、软梯、炮石、-、火箭、狼粪、牛粪、柴草等。地址:银川市灵武市东北33公里的水洞沟旧石器文化遗址以东4公里处类型:古迹游玩时间:建议10-30分钟电话:0951-5014338官方网站:http://www.shuidonggou.com/开放时间:8:00-18:00门票信息:包含在水洞沟景区门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