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县虽不是佛教圣地,但散布于各乡镇的寺庙也为数不少。既有同半边寺一样历史悠久、几经曲折的,也有比半边寺建造得更具规模、更加堂皇的。而今天我们却唯独把半边寺呈现给读者,不仅是因为其处于僰人悬棺与龙抱山之间的区位优势,也不只是因其依山傍水的幽雅环境,更重要的是两点:一是半边寺半寺半岩,岩中有寺、寺中有岩这种绝无仅有的建筑特色:二是僰人在珙县境内遗留下的除了具具棺木、幅幅岩画外,基本就是些棺木中发掘的随葬品了,而只有半边寺却还能找到僰文化的其它痕迹,那就是供奉的历史已久的阿氏三兄妹塑像。
距上罗镇东南2公里的南广河对岸,就是半边寺建造之处。去半边寺,下车后得乘木船过河才行。寺院临水偎岩而建,远看寺是岩,岩是寺,近看有半座寺院镶嵌在悬崖绝壁之内,因而得名半边寺。半边寺原叫龙君庙,修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7年),当时的龙君庙只有上殿、下殿和一天然山洞组成,庙内仅供奉有龙王等几尊塑像,是名符其实的小庙。
1654年县城搬迁上罗,境内曾拥有“六寺三宫十九庙”之壮观,后因县城再迁及文革期间的屡遭破坏,很多寺庙荒废。善男信女为方便烧香拜佛,便对龙君庙进行了扩建,并改名“半边寺”,一直沿用至今。扩建后的半边寺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楼阁悬立,殿内供奉有观音、十八罗汉等诸多佛象,并在陡峭的悬崖上绘满各种佛教艺术壁画。殿洞之间有曲廊相连,虚实相望,可谓独具匠心。最为特别的是寺院内还供奉有“三圣将军”(即僰人首领阿氏三兄妹康熙年间,被封为“三圣将军”)塑像。根据佛教教规和《礼记》记载:寺是供奉超然世外的佛,庙是供奉被神化和偶像化的有功于国的历史人物。那半边寺为何同时供奉佛和神,虽说法颇多,尚无定论,但人们对骁勇善战,为民族平等自由誓死抗争的僰人英雄的敬仰和推崇却是显而易见的。可惜三尊塑像的头部在文革时竟被毁坏,目前到寺里只能看到原像身同新修补头像的结合物了。由誓死抗争的僰人英雄的敬仰和推崇却是显而易见的。可惜三尊塑像的头部在文革时竟被毁坏,目前到寺里只能看到原像身同新修补头像的结合物了。
寺院四面奇峰竟峭,沟壑纵横。从寺边奔流而去的南广河水绕寺而过,恰似一条绿色绸带。寺院环境清幽,林茂竹密,古朴典雅,景物异殊。在寺院的多处摩崖、碑碣、匾额上还有许多文人墨客留下的赞美诗句。其中尤以康熙年间叙州通判题写的七律诗为甚:
牵萝蹑壁更登梯,迤迹接仙境界奇。
泉水有声流涧急,岭上无意出山追。
岩高不受尘埃累,岗久宁随风雨移。
莫道此间无胜地,桃源路近有谁知。
重新修葺的半边寺虽然仍只是初具规模,但由于其独有的魅力,平常也香火不断,庙会时更是游人如织。
信息来源:四川省珙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