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旧居位于普吉镇陈家营村114号,始建年代不详,为典型的土木结构“一颗印”民居建筑,原房主人姓杨,因此又叫杨家宅院。
抗日战争时期,自1938年9月开始,日机对昆明开始狂轰滥炸,西南联大教职员与众多在昆居住和工作的人一样,选择到郊区农村租房居住。当时,清华大学在大普吉设有三个特种研究所,因此西南联大中的清华大学教职员大多选择到大普吉一带居住。位于普吉坝子中间的陈家营村就有闻一多、黄子卿、余冠英等居住。1940年初,华罗庚租住的黄土坡农舍被敌机-击中,无法居住,居住于陈家营的闻一多便邀请华罗庚到陈家营杨家宅院同住。当时,闻家住正房楼上3间,华家搬来后,闻一多腾出一间给华家。因为中间没有墙,只好挂条床单隔开,闻、华两家相处甚洽,形同一家人。1941年10月,闻一多一家搬迁到清华文科研究所所在的北郊龙泉镇司家营。华罗庚一家四口继续在杨家宅院内居住,但他们一家移到耳房小楼上的两间居住,一住就是4年。
陈家营离城有七八公里,白天腿脚不便的华罗庚走路进城去给大学生们上课。晚上就着昏黄的小油灯埋头读书,钻研数学。家务全靠妻子吴筱元操持。那时,物价飞涨,生活困难,吴筱元还参加了“教授夫人绣花组”,每天,她要跑好几里路去买菜、买米,然后自己背回来,她精打细算、省吃俭用地过日子,刺绣一些小手巾出售,帮助丈夫分担家庭重担。
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华罗庚以坚强的毅力,先后写了二十多篇论文,完成了他第一部专著《堆垒素数论》的手稿,又在自守函数论、矩阵几何学等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华罗庚(1910~1985),江苏金坛县人。当代自学成长的科学巨匠,誉满中外的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华罗庚一生致力于数学研究和发展,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并以科学家的博大胸怀提携后进和培养人才,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投身科普和应用数学推广,为数学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祖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2003年,陈家营“华罗庚旧居”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昆明市五华区科技产业园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出资进行了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