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抃,浙江衢州人,字阅道,号知非子,谥号清献公。生于公元1008年,卒于1084年,享年76周岁。二十七岁中进士,经历了北宋中期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先后出任河南彰德,福建崇安,安徽泗县,四川成都、益州、茂州,江西赣州,浙江杭州、绍兴、淳安等处的地方官员,后累官至殿中御史、参知政事(副宰相)、太子少保。
赵公出生于衢州城东二公里路的孝悌里(即现在的沙湾村)。逝世后葬于离衢州府城二十公里的莲花镇东山边村,陵园墓道有站立的文武石人雕像,对称的石马、石虎、石羊和苏东坡亲书碑文的赵清献公神道碑。后人为纪念清献公的高风亮节,南宋时在他故居孝悌里建了清献公祠,立了清献公象,又在现在的书院中学校址办了清献书院。现祠已部分修复,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廉政教育基地。
赵公为官45年,不蓄资产,奉禄家资多用于救济灾民、济贫扶孤。为国为民、公而忘私,一身清廉。特别是任殿中侍御史时,敢于直谏“弹劾不避权贵,举贤不择布衣”,世有“铁面御史”誉称。在历史上与包公齐名,堪称“旷代廉吏”。
他生前每日所作之事,夜必焚香于天,天天修行提醒自己,“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多做利国利民的善事。赣州人曰:“公生而德,泽在吾,公之赐也。”宋神宗乃以“爱直”名其墓碑,又命大臣苏轼撰写赵献公神道碑文。赵公五次去四川任择遣大臣,为蜀人所爱信者,皆莫如公,遂以大学士知成都。《苏轼集·赵清献公赞》中有“志在伯夷,其清维圣”、“玉比其洁,冰拟其莹”、“世有公像,如月在水,表而出之,后学仰止”。大儒宰相韩琦称赵公为“世人标表”。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