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运河”,她不但孕育了富庶的萧绍平原,也为大运河留下了一段最完整、最丰富的古运河文化遗存,为世人描绘出一幅原汁原味的古运河风俗长卷,而长卷的开篇正是位于杭城钱塘江南岸的西兴,一座拥有众多人文古迹的千年商业重镇。
西兴地处钱塘江南岸,为吴越两国往来古道之水陆要津。2500年前,古越国在越王允常(勾践之父)的治理下逐渐强盛起来,但同时也与吴国结下了怨恨,由最初的“扭事小争”发展到后来的相互攻伐。为阻挡吴国的进攻,越大夫范蠡受命筑城屯兵于西兴渡,扼守越国门户。堡垒因“言可以固守”而谓之“固陵”,后改称“西陵”,五代末,吴越王认为“陵”非吉语,这才有了今日的“西兴”之名。
铁陵关固陵城的关隘名为铁陵关,有“浙东第一关隘”之誉,曾立于古镇西北角(原西兴小学内)。五代时,吴越王钱缪曾增筑铁陵关用以观潮,取名为“玩江楼”;明朝地方官吏也对古关隘屡有修葺,并改称“镇海楼”。今日的西兴早已远离了钱塘江,当年--的雄关要塞也逐渐荒废颓毁。上世纪六十年代,屹立了2500年的铁陵关终被拆毁,现仅存以条石垒成的关基两段,以及直柱两根。如今当地仍有民谣云:“越国造此铁陵关,铁甲将军守边关,三千铁骑守海塘,百姓始能得安康。”
据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越国人在浙东开凿了一条从绍兴东郭延伸至上虞曹娥江的“山阴故水道”。
西晋永康年间,会稽地方官贺循为造福桑梓,兴修水利,主持疏凿了一条由绍兴西郭向西,经柯桥、萧山直至西兴的人工河道,这条运河与山阴故水道相连,于是形成了今天的“浙东运河”,著名的《夜航船》就是发生在浙东运河上的故事。作为运河之源的西兴至今仍是老屋深巷,古闸石桥历历在目。
永兴闸永兴闸位于西兴古运河入口处,俗称龙口闸,原为大堰。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萧山县令刘会把修西兴塘积余的银两用来改堰为闸,以泄诸乡之水。后历代都有维护、修缮,如今在西兴街孙宅前还保存有当年水闸遗留下来的宋代石锸。
古资福桥因桥西原有吴越古资福寺而得名,俗称“和尚桥”。重修于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古桥为单拱石桥,桥身长近十五米,宽约四米,中部拱券上镌有“古资福桥”三字。
屋子桥原为木板桥,上有桥亭,俗称“板桥”,清康熙年间重建时改为单拱石桥。
龙图庙内奉北宋萧山官吏杨时。杨时因兴建水利有功,而被萧山百姓奉为水神,凡在重要水利闸堰之处,均建庙以作祭祀。杨时后官至龙图阁大学士,古民间称其庙为“龙图庙”。
西兴虽是镇守古越国边防的雄关要塞,同时也是沟通吴越两地的古道要津。相传当年越王勾践、美人西施皆由此渡江赴吴。西晋之后,由于运河的开通,西兴北接杭州,南通宁绍台,水陆交通极为便利,昔日屯兵御敌的西兴也由一个单纯的军事要塞逐渐转化为一个以水路为主的驿站码头。
早在唐以前,朝廷便在西兴设置水驿码头,朝廷的公文、进京的奏折也由此进行传递,凡京外各省发往宁绍台三府的公文,皆由仁和县(今杭州)武林驿递至西兴驿接收。为迎送过境官员,招待来往商贾,西兴的驿馆筑得极为华丽舒适,并长期保持着较高的规格,驿馆中的樟亭与巍峨高耸的铁陵关同为西兴百姓观潮的最佳去处。清末,随着近代邮政业的开办,西兴的驿站驿馆才相继裁撤。除了过往的官吏商贾、赴考的士子,文人墨客也是这条古驿道上的常客,“烟波尽处一点白,应是西陵古驿台”(白居易诗),“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苏东坡诗)等都是大诗人们留给西兴最为宝贵的财富。
西兴历史上曾北濒临钱塘江,后因江面变窄,西兴镇逐渐远离了大江,小镇与江面之间淤积形成大片泥沼地,直到清朝末年,往來的民众仍需雇牛车才能通过。
城隍庙西兴虽为驿道小镇,但却拥有大小两座城隍庙,两庙均尊越国大夫范蠡为城隍。大城隍庙位于浙东运河源头,现存护栏及石狮一对,石栏上刻有“福泽长流”四个楷书大字,石栏下的涵洞即为浙东运河之头的龙口闸。小城隍庙今已拆除,改为粮管所下属食品商店。
关帝庙西兴镇的关帝庙据说也曾有两座,其中一座位于古镇东头,现仅存数根关帝殿拜亭石柱,柱上还残留着榫槽、石刻楹联等。(关帝庙拆除后,庙旁的老人依旧在家中供上了关圣帝君的画像。)
作为宁绍台之襟喉的西兴镇借运河之利很快发展成为两浙南北物资的转运地,一时间商舶云集,百货骈陈,买卖昼夜不绝。这一黄金时期一直延续了八百多年,直到而是世纪二三十年代萧绍公路以及钱塘江大桥建成之后,已失去水陆要冲优势的西兴镇才逐渐衰落下来。往来于运河上的舟楫商舶由于水位的落差,皆需翻塘过堤,另行装船,这一卸一装,使得西兴出现了一个殊特的行业“过塘行”。这也是小镇从业人数最多,竞争最为激烈的行当。
据统计,在西兴最鼎盛时,镇上所开设的过塘行多达72家,且划有行帮,定有行规:如徽帮以过茶叶、生漆为主;京帮专过京广洋货;义乌帮则垄断了粮食的过塘。各帮之间各事其业,不得擅自越行过塘。
除众多过塘行外,西兴还拥有32家茶店、16家烟行、12家南货店、9家油烛店、8家饭店、2家药店,以及悦昌黄鱼行、杨永和棉布店、潘增大南货店、顺祥肉店、裕康米店、关福豆腐店、庆记酒店、汪德义酒酱坊、沈福泰盐店、傅合兴饭店、徐寿均木匠店、杨永和布店、尧根竹器店、孔水金裁缝店等数十家店铺。由于日夜兼营的特点,西兴的灯笼业也及其兴旺,专事灯笼制作的民众就多达数百人,专营灯器的作坊也多达6家。
“官河”是西兴人对古运河的称谓,镇上的老街沿河而设,南岸为“西兴街”,又称“上大街”,北岸为“官河路”,又名“下大街”;两条大街石板铺砌,粮行商号、堆栈店房鳞次相接,由西向东延伸三里有余。直至今日,上下大街仍保持着明清时的旧貌。这些旧时的商栈老宅多位二层砖木房屋,或临河而居,或沿街而建,清一色的小青瓦、马头墙,门斗天井格扇门。
沈渭全过塘行过塘行是西兴老街上最为典型的商埠建筑,它们多临水而建,以条石砌筑墙基及踏步与河埠头相连,以便于往来商舶舟楫停靠装卸货物。在西兴众多过塘行中,位于西兴街98—104号的沈渭全过塘行算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
钟大椿过塘行西兴过塘行有着明确的分工,如茶叶、药材、烟叶、棉花绸锻、日杂百货等都有专门的过塘行进行装卸存储。官河路110号就是一家专过牛羊猪禽的过塘行,门前石柱上至今还残留着当年用毛笔书写的招牌钟大椿过塘行。虽是粗笨的行当,但其字迹仍不乏端庄清秀。
官河路过塘行这处过塘行紧靠永兴闸,门牌号为官河路102、104号,前后三进三开间,老屋依地势而建,由南向北逐级抬升。前为商铺,后为正房,二进门楼还上有残留着“维新旧业”的砖雕痕迹,格扇门采用透雕花棂格心,并雕有精美的历史故事浮雕。
於宅位于西兴街347号,二进五开间的商埠建筑,大厅上还保存有拼花香火堂。
汤宅位于西兴街360、362号,老宅南北各开有一门,南门简洁大气,北门小巧精致,门外立有一块“泰山石敢当”的古碑,厅堂上的四扇格扇门上还分别刻有“渔、樵、耕、读”四幅人物浮雕。
孙宅孙宅与汤宅毗邻,位于西兴街368号,也为“前店后宅”的商埠建筑,宅内满饰精致纤巧的木雕砖雕,前后院间以封火墙相隔,门额上镌刻有“云蒸霞蔚”四个篆书大字。
六眼井位于西兴基督教堂东侧,六眼井路旁。古井水深7米,原为六眼,今仅余三眼。
浙东运河头处水井位于浙东运河之头与永兴闸遗址间,原大城隍庙北角。
义井施家弄田宅内,井圈上还依稀可辨“义井”、“万历丙申年(1596)造”等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