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涂家寨已有1600年的建村史。村民基本上都姓涂,因有“祠堂一尘不染、泥鳅遍布农田、山上气温反常、人口不能过百”的“四怪”现象,加上山顶上风景秀丽,仍然保留着涂氏宗祠、楼堂园古井遗址、石麓关隘遗址、石壁书院遗址、石板路、梯田、奇石松柏等自然风貌,成为了旅游爱好者选择的好去处。
有关涂家寨的由来,根据涂氏族谱记载,唐乾符广明年间(公元876—880年)的黄巢之乱时,涂姓祖先一个支派钦公二十世孙、江州通判允公随父兑公(一作宏公)从南丰县迁居宜黄,成为宜黄涂族的始祖,宜黄便成了大埔涂氏的祖地。二世汉公(后唐谏议大夫)因躲避五代战乱又迁到二都帘前村的石麓峰(今寨上村小组)筑室立基,繁衍后代,并将原村名石麓峰改称为“寨上”,涂家寨由此而得名。
宋时,涂家寨从外地陆续迁入了部分涂姓人,人烟逐渐增多,当时有民谣道“涂姓天下园,寨上九百烟”。后来,寨上也有一些人因外出做生意而迁居广东大甫、福建长汀以及浙江温州等地。福建长汀涂氏宗祠联曰“石麓家声远,涂山世泽长”,道出了他们的祖先是来自宜黄二都的涂家寨。
涂家寨虽然只是一个坐落在山顶上的小村庄,但因该村出了个涂佑,千百年来都远近闻名。据《宜黄县志》载,涂佑(?--1352),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元朝末年,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横征暴敛,阶级矛盾与--日益激化,加上瘟疫频繁,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涂佑率领宜黄农民起义军加入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至正十二年(1352年)四月,涂佑率起义军由宜黄出发,转战广昌、黎川等地,攻克福建省建宁县后,与该县应必达起义军会合,攻陷邵武路,给元朝统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后因敌人使用诡计,涂佑不幸被捕而惨遭杀害。但涂佑的事迹至今仍在家乡广为流传。
涂家寨被群山簇拥,古木参天,民房大多为木头构建,透出浓郁的乡野气息,现今保存着涂氏宗祠、楼堂园古井遗址、石麓关隘遗址、石壁书院遗址等历史人文景观。
涂氏宗祠初建于宋代,重建于光绪戊戌年(1898年),占地约两亩。祠堂立面高且宽大,气势恢宏,近似徽派马头墙建筑。门额有“涂氏宗祠”四个大字,其上为“世荣”;两侧的副门顶上,东门为“名宦”,西门为“乡贤”,所有字体均为阴刻,字迹流畅、饱满而清晰。这座上下两进、中间天井的砖木结构祠堂,屋内雕龙画凤,镌刻精美,它的独特之处就是木柱、木梁、天花板和墙壁常年四季一尘不染,如刚刚用水清洗过一般。20世纪六七十年代,祠堂被当作集体仓库使用,村民在天井里用风车煽稻谷,谷尘不是四处飘散,而是随着一阵阵的旋风滚滚升空而去,因此被当地人称为“四怪”现象之一。
涂家寨村后的楼堂园遗址据说是昔日的寨王府旧址,传说当年涂佑在率农民军起义前,他凭着自己武艺高强,加上又有哥哥涂佐的协助,在寨上寨下到处招兵-,竖起“打到官府,杀富济贫,替天行道”的口号,一时间,各路英雄好汉云集此寨。涂佑在山寨上称王后,修建了寨王府和寨城三处,现在楼堂园不复存在,只留下了一口古井述说千年沧桑。该古井在丹岩上凿成,直径约2米,井圈不高,与井台连体,因其形状制造独特,值得观赏。
石麓关隘遗址在村北关山荆蔓丛生的山坡上,虽然关隘寨门两旁的石墙多已倒塌,但仍可想象其当年逶迤雄踞关山的英姿。寨门北朝县城,扼一条蜿蜒崎岖、陡峭狭窄的上山小道,若道中放一巨石即可阻断交通,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石壁书院遗址位于楼堂园的附近,据《涂氏宗谱》记载:石壁书院是北宋涂丕之子、四川谦访吏涂亿创办的供本族子弟读书的地方。昔日涂氏家族牢记“富不学则亡其家,贵不学则失其位,贫不学则坠其宗,贱不学则丧其身”的祖训,让子孙们在书院奋发读书,创造了“九子十知州”和“五桂”、“三贤”的奇迹。自北宋至明清,涂氏有进士、乡贡47人,朝庭命官250多人,文韬武略,雄甲一方。如今书院早已消逝,只有那涂氏族谱上的《石壁书院升降记》,记载着它曾经的辉煌。
帘前村:二都镇帘前村位于S208省道沿线,距县城10公里,全村4个自然村庄依次坐落在省道沿线,现有231户881人。东临宜黄黄水,西靠全国第二批徐霞客游线标志地玉泉山,南邻江西第一名山太极岩、马祖第一道场石巩寺,北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南第一古墓谭纶文化公园,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历史人文资源非常丰富。帘前村作为全县的重点片区进行亮点打造。高起点规划设计。聘…… 帘前村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