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虚观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平遥古城内最大的一座道观。它始建于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六千多平方米,前后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法排列着:牌楼、过殿、龙虎殿、纯阳宫、三清殿最后还有玉皇阁。
首先看到的这座殿是龙虎殿,此殿顶采用青灰色间背瓦和琉璃相间而成,显得清丽而不俗气,檐下还有“太平兴国观”的题匾。此殿用材古朴,柱子粗壮高大,殿下青龙和白虎两尊塑像高达4米,是道家所研究的四方神之二,也是山门的守护神,他们手持兵器,气势非常威严,好像凡是对道教有半点不规杂念的人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这两尊塑像,据专家考证是元末明初的作品,他们面部圆润,衣纹厚重,并且在雕塑上武士所讲究的三位一体也处理得也恰到好处,分别采用浅浮雕高浮雕、圆雕和悬雕的手法塑而成。
龙虎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四角采用悬梁吊柱的手法建造而成。
清虚观的山门,也是正门。“山门”在道家的眼中象征的是“三界”,进入山门,即为跳出三界,不再受世俗的烦恼,可以专心致志地-了。清虚观的建筑布局是南北纵向,东西厢房各十一间,并配有耳殿。这些厢房和殿堂里原供奉着道家的各位神仙,解放后被毁掉。现在利用空间成立了平遥县博物馆,除原有的道教留存外,还增设了平遥历史部分展和各种文物珍品展。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继承了巫术、儒家、墨家、道家、阴阳五行,并吸了外来的佛教“摩尼”教,形成了广博多彩的艺术宗教。
道教是世界宗教体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宗教。佛教提倡来生,基督教提倡崇拜上帝,而道教则追求长生不老,并且还大胆地提倡与天地同生,与日月同辉,与天地齐寿的思想。道教提倡自我完善的道德与健身方法,他不承认神,承认的是人去-,以求得生存。
中院正中这座主建筑是纯阳宫。里面供奉着北五祖派祖师爷-吕洞宾,(即姓吕名岩号纯阳子)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的道士山西永济人,传说他在年少时曾熟读经史,但考了几次进士都没有考中,以后便浪迹江湖,有一天他在长安喝酒时遇见了钟离权,授予他延命之术。那么,为什么要所“吕洞宾”高高地供奉在清虚观呢?在这里还有一个传说:
在清朝的时候,有一天,清虚观来了一位老人,他的样子和行为非常古怪,道士们便把这一事情告诉了道长。当道长出来后,这位老人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经主持仔细盘问后,觉得这个人很像吕洞宾,却不敢确定。事后,在清虚观后院的玉皇阁顶上发现了五个字:“一心二人仁”,经道长辨认笔迹,无疑是吕洞宾的,这样看来吕洞宾确实在清虚观显过灵,于是,当朝的知县蔡良茂便在清虚观牌楼的正面手书了“清虚仙足迹”的牌匾,并由此被列入我县十二景之一。吕仙是集诗仙、剑仙、酒仙子一体的神仙,他为百姓除恶安良治病消灾,故而百姓非常尊敬他,便把他高高的奉在上面,各位请看神龛内面目慈祥,凤目朝天,头戴纯阳巾,衣着黄衫宽袍,一副神仙模样。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吕祖的诞辰,这一天香客熙攘,众多的善男信女都前来供奉吕祖,祈求得到他的保佑,感受他的慈悲的灵气,年复一年,天长日久就成了清虚观的庙会。在光绪皇帝和慈祥太后奔赴走长安路经平遥时,还曾来到清虚观,他们不仅拜了吕洞宾,还测了字,希望来年有一个好年景。
穿过纯阳宫便是清虚观的正殿-三清殿,为明代建筑。殿里供奉着道教的三位最高宗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道教认为“三清”是“道”在三个不同时期的化身,天清元始天尊主宰阴阳未判的混沌的时期,上清灵宝天尊主宰阴阳始判天地形成的时期,太清道德天尊主宰万物生成时期(也有一种说法:说三清真人是老子的化身,传说是老子为了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他,便一气化为三清)。这三尊塑像是以木头为支架,外面包泥塑而成,高达四米,此时是正在说法的样子,并且道装上还涂着一层金,衣纹非常自然,有一种飘飘欲动的感觉,其造型躯干硕长,肌肤丰富,形貌典雅,表情和蔼,姿态凝重,给人一种神秘玄妙的感觉。三清神像周围原供奉着二十八星宿,后被毁坏,现供奉着二十多尊木雕像。这些木雕像采用圆雕立体的手法雕刻而成,属于道教体裁,为宋元风格,其作品面部表情生动、传神、细腻是一种比较接近世俗,人情味较浓的造型艺术,所塑人物比例协调、面部表情生动,动作的搭配和衣纹线条都非常准确。
殿内有一块很特殊的碑叫透灵碑,也称汉碑,在碑的下面有用蒙文写的二十行字,主要内容是颂扬元代之初成吉思汗等四位皇帝的丰功伟绩。背面为汉文,记载了修筑清虚观的布施情况,这块碑是研究蒙古文化历史极珍贵的实物。另外一种说法,这块碑极有灵性,每当阴天下雨时,这块碑会渗出水珠,所以叫“透灵碑”,东西廊院内详述了从4亿年前到1911年平遥的发展史。
第一展室: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境内深刻的文化遗存,是三晋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从有人类始祖在这里劳动生息以来,就已烙上了厚重的文化印迹,许多的史实和文物印迹足以说明一点。
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平遥繁衍生息了。这幅地图便是新石器时-古遗址分布图,上面有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在平遥县境内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下面这些石器和陶器是在平遥县的婴溪村、北依涧村、郭休村出土的仰韶文化的标本。仰韶文化曾一度称彩陶文化,一般用灰色和暗红色作底色,且还有各种图案。龙山文化标本是在平遥县卜宜村乔家山、梁坡底村出土的,这个时候的古人类制造出的陶器已经比原先有了较大的进步,且他们这时已学会了两次打制、磨制成形的陶器,这个时候的石器比原先形状完整,刀刃也比较锋利,从这些遗址文化的持续性和稳定型可看出当时生活在平遥的古人类这着钦毛饮血、钻木取火的穴居(半穴居)的原始生活,也说明人类在不断进步。
到了公元前四、五千前左右,原始人类进入了氏族公社时期,传说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以后,黄河流域先后又出现了尧、舜、禹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当时,山西是尧的封地,这块地图便是尧当时的活动区域图,从这幅图可明显看出尧当时经常在今天的太原、祁县、平遥、临汾一带活动。尧,号陶唐氏,平遥和尧有着密切的关系,尧在当年把他的号陶字给了今天的平遥,把唐封给了太原,所以平遥和陶是有历史依据的,从此便有了它的第一个地名-“古陶”。
当时部落联盟首领是推选出来的,历史上叫“禅让制”,但到了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利用已得的权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社会,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夏、商、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王朝体系的开端,这个时候出现了人类空前未有的高度文化。“文字、青铜器、城堡”便是三代文明的象征。
在平遥乔家山、卜宜、梁坡底也发现了三代文化遗址,这些文化遗址的发现是县域人类活动延续的实物资料,而且对探索夏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到了周朝时候,这个朝代比较衰弱一点,北方的少数民族经常侵挠南面。到了公元前827年-728年,周宣王姬静派大将尹吉甫北伐猃狁,出于军事防御而在平遥城修筑了西面到北面的夯土墙,古城人民为了纪念尹吉甫便在下东门的城墙上修筑了一座尹吉甫点将台,并把他的墓建在东门外。
历史到春秋战国时期到了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代。在春秋时代,山西是晋国的封地,这个阶段平遥的名称改为中都,那么在公元前504年时候,晋平公把齐国使臣陈无宇扣压在中都,从此揭开了晋齐中原争霸的局面;到了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分“晋”史称“三晋”,山西在这个时候就有了三晋文化,在这个时候,平遥属于赵国的领地,这个阶段也是七雄并立的局面;战国后期,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他不断兼并各邻国的土地,在《史记》中记载着,在公元前361年秦军攻取赵中都、西阳一带,即今天的平定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终于灭掉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
第二展室: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且统一了贷币、文字和度量衡,建立了郡、县制,进入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高峰。
在西汉时,郡县制下的平遥古城分中都县和京陵城。中都县的原址在今天的“双林寺”一带,“史记”载,在高祖十一年的春天,汉高祖刘邦打败了陈稀叛乱军队,平定了山西全境,高祖便把他的儿子刘恒立为山西的代王,当时刘恒的王都就设在平邑的中都县。汉高祖的一名大将灌的大将曾在平邑的婴溪村一带驻守,后人为纪念他便在婴溪修了一座灌婴庙(传说在那里求雨非常灵验)
汉武帝北巡的时候,曾驾临于中都,当他站在宫殿上看到四周放射光芒时,非常高兴,认为是吉祥高照的意思,便下令把中都所有犯死罪的人都免了死罪。
“京陵城”原址在今县城东闫良庄村一带,汉顺帝年代,我国北面的匈奴族经常骚挠“并、梁(凉)、幽、冀”四州。顺帝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便把他的子民迁于并州中部的汾河一带,当时平遥的西王智也有迁过来的少数:羌族、来族,一直生息下来。在距县城东南30华里的地方,建起了“罗城”、“来城”、“羌城”。
发展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阶段,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人民饱经战乱的痛苦。这个时期出现了不少崇尚清淡玄学思想家,“三孙”就是两晋的代表人物“孙楚、孙盛、孙绰”。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位代表人物都是中都人,人称“中都三孙”。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在公元前四、五千年时称为古陶;春秋战国改为“中都”;在汉代设立中都、京陵两县;到了公元398年,废京陵城,把中都县改为平陶县;424年太武帝继位,为避讳太武帝“拓拔焘”的“焘”字,便把平陶改为平遥,一直沿用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在南北朝,也是佛教的兴盛时期,在部分寺庙开始雕刻大型的佛教体裁内容,在我县的城乡寺庙里,同样保存了这个时期的文化遗存……
隋唐两代,国泰民安,经济繁荣,统治阶级重视宗教文化,大兴土木,修建了很多的寺庙,宗教文化及艺术达到了空前未有的水平。在我县至今还保留有当地相当水平的文化,如:石雕艺术品、铁铸艺术品、建筑及彩塑等。
历史不断地向前发展,到五代十国宋金元前,这个阶段对平遥古城来说,是一个战乱的年代,是使古城人民蒙受了许多战争的灾难。到960年的时候,赵匡胤为占领平遥古城,便派大臣李继勋以火攻的方式攻占了平遥古城。
1126年农历9月21日,金将鹘沙虎率领金军侵杀平遥城,军民死伤5000余人在皇统二年立的一块“枯骨碑”就记载着这一详细的历史史实。
虽然这个年代战火连年,但平遥古城还保存着很多的这个时期的建筑,位于平遥县城外的冀国村有金、元时期的慈相寺和麓台塔,金代文庙大成殿、金庄文庙、清虚观等镇国寺中的万佛殿,是全国木结构建筑最早的建筑之一。
明清时期,全国的各府、州县都按等级普遍建造城墙,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抵御外敌侵犯,平遥城墙就扩建在此时,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原有夯土城墙的基础上扩建重筑,增设敌台、创立吊桥,使古城墙规模基本完善。清代初,为迎接唐熙皇帝西巡路经平遥,在古城墙土的四面修了四个大城楼,城墙更为宏伟壮观了。
明末清初曾有敌寇来犯平遥,但都由于城墙在当初起了一种严防作用,使城内没有受到破坏。
1977年,平遥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平遥城墙挡住了滔滔洪水,使城内4万居民和工厂、文物没有遭到破坏。
明清时期,全国最著名的两大商帮是晋商和徽商,而平遥商人是晋商的一支重要的力量,遍布大江南北,至今民间还流传着一句话:“有麻雀飞的地方就在平遥人”。平遥早在汉代就是山西一个重要商品集散地,后来又经过历代发展和城池扩展,邻县众多财主也到平遥开铺设摊,有“拉不完、填不满的平遥城之说”;到清代中叶时,平遥城已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了,钱庄、布庄、绸缎庄、药店、旅店、戏装铺等等,几乎包容了商业的所有行当,被人们一致誉为“小北京”。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晋商的一些大商号已经形成了在山西设总号在外地设分号的连网式。跨地区的经营组织系统,这样一来总号与分号、分号与分号、以及与客户之间大量的批发,运销及巨额的现银解运越来越多,现银的解运虽然可以依靠镖局武装押送,可是这样做既浪费时间,费用也大,而且途中有时并不安全,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新的解款方式-票号汇兑便应用而生了。
1823年,在平遥西大街,西裕成颜料铺的基础上产生了我国第一家专营汇兑的“日升昌”票号,经理为雷履泰。日升昌的创办是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所在,也是我国现代银行的开山鼻祖,日升昌是我国票号的种子,这颗种子不但在山西内繁殖,而且还影响了云南、浙江等商家,纷纷挤身于票号。当时,全国有51家票号,山西有43家,而平遥就有22家,一个县城拥有这么多的票号是全国罕见的。
第三展室: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平遥古城是根据汉族传统的礼制的规划建设起来的,完全反映以明清时期为主的汉族历史文化特色,这种礼制模式的县城原来的是很多,但是如今已所剩极少,就全国而言古城历史文化遗存整体上保存最多最好,古色古香、风貌特色原汁原味最浓的至今只发现两处。一是,反映汉族历史文化规划建设突出的以“礼”为,本严格讲求“方正端庄经纬分明,中轴对称”的平遥古城;二是反映西南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突出以“土司”制度为原型的、规划建设讲求利用自然自由灵活的布局、不追求“中准绳”“中规矩”以体现云南纳西族历史文化为主的丽江古城。
平遥明清古城以“礼制”为本的历史特征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呢?
一、古城方三里:中国古代城市的等级与规模大小均有国家典章制度的“礼”序标准,不可逾越。最高等级的城市为国都,城方九里;诸侯都城或后来的周郡府城大的为城方七里,次的为城方五里;县城则一般为城方三里。平遥古城正合乎这一“礼”序等级的。
二、在古城布局体现了“辨方正位”。所谓“辨方正位”原是《同礼》这部儒家经典规定的关于都城规划建设管理的总纲。平遥古城以南大街为轴线,市楼为轴心,形成了左城隍右衙门、左文庙右武庙、左道观右寺庙的对称布局。
三、关于传统建筑群的分布秩序和风貌。平遥古城由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巷构成街巷格局。
至今,古城中较少有新的建筑物、不协调的建筑物构筑物,古街上一色的老式辅面、古色木招牌、古巷中的明清民宅到处都是,而且民心民俗纯朴、醇厚,古城风情和风貌呈现出很多的“礼”的痕迹。
平遥古城不但有2700年悠久的文化灿烂历史,而且还有300处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分别有国家级、省级、县级,包括古店铺、古民居、古城墙、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等。
古城还特殊重视儒、佛、道的文化,在城内有金代文庙大成殿,城外有金庄文庙,都有古人重视儒家文化的佐证。
古城佛教文化遗址国家级的有两处:双林寺、镇国寺。双林寺以彩塑为主,被艺术家一致誉为集宋、元、明、清代彩塑的艺术宝库;镇国寺以建筑为主。
反映道家文化灿烂历史的宫观有清虚观千百年来,消虚观一直是香火旺盛的地方,也是道士们讲经的道场和名人雅士观赏游览的胜地。
因为清代中叶,平遥票号的大发展,使平遥城内许多居民富裕起来,城区之内荟集了富商地主的宅院,大部分居民都是那个时期建造的,这些住宅体形较大,用料讲究,由于山西气候干燥,又未经战争破坏,所以大多数保存得相当完整。平遥的民居建筑特色是中国北方汉民族严谨的四合院形式,有明确的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多为二进院,据统计平遥传统民居有3797处,其中400余处十分完整,是我国现存最完整、最集中的民居群落。
平遥古城区还有用来军事防御的古城墙,上面有军事武器,敌楼72座,垛口3000个,传说为孔子的72贤人和3000弟子的象征。
正是由于刚才所说的一切,经过联合国专员的多次考察核定,于1997年12月3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城,平遥古城被正式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平遥已不仅是山西的平遥、中国的平遥,更是世界的平遥。
石雕艺术品--第四展室(室外)
佛教传入中国后,盛行南北朝以雕塑为主的佛教艺术,在此时得到了发展,制作材料有泥、石、木、金属夹泞、脱胎等。
首先,看到的这块碑是屏风式的筑城碑,是清代作品,上面记载的是清代平遥修筑城墙和护城河时的状况,背面是各票号捐助银两的记录。
隋唐的佛头、罗汉头、佛像和罗汉像,这个时期的作品注重了美之表现手法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形象丰满、端庄。
这两块是北齐年间的造像,还有北魏的千佛幢上面的千佛神态、表情、衣着,互不相同,由于长时间的保存已经风华掉了。
这些石雕品是宋元时期的十八罗汉,平遥县只保存了身体,头部在汾阳县。
陵墓石雕初建于春秋,盛行于唐、宋,但内容不同,我们这里展出了西汉的石羊。石虎、唐代的墓碑、清朝的文臣武将。
这些墓碑是唐代的在那个时代社会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很高文化水平较高,这些墓铭的字体非常流畅,很有研究价值。
第五展室: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高炉铁的国家,平遥的铸造史和中国有着同样的悠久历史,艺人们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创出了平遥的民间特色。
这两尊佛头是唐朝的铁铸艺术品,唐代以来丰满为美,所以在眉的制作上采用了柳叶眉,虽然它是铁铸品,但艺术家却给了他生命,他的嘴就好像在说话一样。
这尊坐佛是宋代作品,宋代以清秀、俊俏为美,所以这尊佛面眉清目秀和眼睛细长,并且向上翘,腰肢也特别纤细。
卢佛是释迦牟尼的化身,这组铁铸像为金元作品,这个时期雕像脸部处理明显下圆,脖子稍短,身着500个罗汉。这组铁铸艺术品是以佛教为体裁的艺术品,上面是至高无上的佛中间为武士和罗汉,下面是阎王爷。
这些宗教艺术品熔进了平遥艺术家的智能和情感,同时也铸出了平遥的艺术水平。
第六展室:
所谓“水陆画”就是佛教中超度水上、陆地一切鬼魂时悬挂的画,内容主要以佛教为体裁,有佛、菩萨、明王、诸王等等。这个展室所展出的水陆画,全部收集于我县的一个古佛堂,为清代作品,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
艺人采用的手法为工笔重彩画。工笔重彩画是明清时期民间艺人绘画的一种手法,它是先把人物的轮廓一笔一划地勾画出来,然后再把从矿石中提炼出来的天然色一层一层地推上去,一般推两到三次,因为它是一笔一画勾画出来的,因而它们的人物形象也非常细腻,人物表现想象力也非常丰富,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
佛教水陆画也是佛教艺术的组成部分。
第六展室:
平遥琉璃制造史和中国有着相同的悠久历史。琉璃起源于西周、隋唐时达到繁荣,但到了明清时期才用于建筑上。这里展出的琉璃都是明清的建筑上的旧构件。山西在明清以前就是琉璃的重要产地。
山西的阳城、平遥、汾阳、文水等地都有“琉璃之乡”的美称。这件明代作品,上面有“黄、绿、蓝”三个颜色,它采用的建筑手法为镂空圆雕的手法。市楼、城隍庙、九龙壁便是平遥琉璃的代表作。而平遥烧制琉璃以张家、侯家为代表。
我国著名的九龙壁共有三处:平遥、大同、北京三个地方的九龙壁,以平遥为最,非常可惜,平遥七龙壁于1977年洪水冲塌,我们用这块九龙壁残体来展示明朝的制作工艺,无论是色彩、亮度,还是造型都是很成功的。
第七展室:
这些纱阁戏人原存于市楼上,是城内有名的艺人为市场-的36阁戏人。这里展示的28阁保留下来的珍品。
它是以传统戏曲为体裁,用草秸,汇和纸等材料制作而成的戏剧人物,一阁一戏、一戏一场、一般安排4个人,身高50CM。这些作品形象生动,富于装饰,从身势、脸谱以至道具,工笔重彩画,给人一种灵感。
纱阁戏人在明清时期多用于民间办丧事时灵棚里的摆设品,在当时,每阁可卖2000文银,可现在,它已成了无价之宝了,因为它是国内仅有的稀世珍宝,成为研究我国戏剧和民间美术难得的实物资料。
地址:平遥东大街东段路北
类型:博物馆道观
游玩时间:建议30分钟
开放时间:
周一-周日8:00-19:30(春夏);8:00-18:00(秋冬)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平遥古城门票150元中已包含此景点。
延伸阅读: